EN
https://www.gov.cn/

預警機制提升防禦,科學技術助力應急——我國不斷完善發展的防汛備汛機制體系建設

2018-06-07 16:3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6月7日電 題:預警機制提升防禦,科學技術助力應急——我國不斷完善發展的防汛備汛機制體系建設

新華社記者葉昊鳴

水利部日前發佈消息稱,從氣象水文預測情況來看,今年氣象年景總體偏差,洪澇災害、颱風生成和登陸的個數可能會偏多、影響會偏重。時值汛期,各地有關部門更應做好監測預警、及時轉移等工作,以應對可能會出現的洪水、颱風險情。

水庫安全管理員——護水庫,報險情,防汛備汛重要保險

今年73歲的胡義金是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杭口鎮下杭村的一名水庫安全管理員,他所管理的樂源水庫是一座兼有灌溉、防洪等綜合效益的水庫。這座水庫的“監管對象”,是九江市境內最大的河流——修河的支流杭口水。

“每年一到5、6月份,這裡就經常下雨,要是那種特別大的暴雨,水庫裝不下了,就會有大的洪水。”胡義金説。

下杭村是一個擁有3000多人口的村落。平日裏,樂源水庫保障了當地人的生活用水,但到了汛期,這座水庫卻變成了懸在村民頭頂的“大水缸”。

“這個水庫是小(1)型水庫,一般不會設有專門的機構管理,因此我們配備了安全管理員。”修水縣杭口鎮鎮長萬民福説。

1969年,胡義金主動申請成為水庫安全管理員。他每天的主要工作是到水庫大壩附近進行巡查,記錄水位的高低,同時除雜草,防止溢洪道、輸水設施堵塞。

“我們對管理員的要求是每天巡查1次,但是胡老每天要巡查3次,如果遇到下暴雨,就24小時在水庫旁堅守。”萬民福説,正是胡義金的堅守,成功預防了多起災難。

“2009年夏天下過一次大暴雨,當時我看到附近有滑坡,就趕緊跟村裏和鎮裏彙報,趕在滑坡擴大前讓村民進行轉移。”胡義金説。

以小型水庫安全管理員為基礎的安全管理員巡查報汛制度,對於目前擁有1508座小(Ⅰ)型水庫和9018座小(Ⅱ)型水庫的江西省來説,已經成為常態化舉措。除此之外,江西省還制定了山洪防洪預案和小型水庫防洪明白卡,建立起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應急預案體系。

“小型水庫是我省防洪工程體系中的重點,而安全管理員巡查報汛制度則加上了一道更為重要的保險。”江西省水利廳廳長羅小雲説。

逐漸完整的預警體系——傳統方式與現代科技疊加助力應急救援

最大風力達到17級;登陸時仍維持在15級的強颱風量級……2016年9月15日登陸福建省廈門市的第14號颱風“莫蘭蒂”,至今仍令當地人難忘。

街道被淹,小轎車成了“鐵疙瘩”;粗壯的大樹被連根拔起;大量房屋屋頂被掀翻……如此嚴重的災情僅造成1人死亡,2人受傷。

“2016年的‘莫蘭蒂’颱風是當時全球最強的颱風之一,廈門市能夠降低傷亡損失,與我們建立的一套較為完整的預警體系有關。”福建省廈門市水利局局長郭金煉説。

郭金煉所提到的預警體系是福建省在近幾年防洪抗災的過程中逐漸完善形成的。既包括向社會贈發防災指南和讀本,以提高公眾防災減災意識,也包括向全省15000多個村莊發放預警銅鑼,併為929個鄉鎮配備衛星電話等措施,保障應急指揮暢通。

“這些措施比較傳統。進入新時代,我們也開始建設以構建裝備先進、指揮科學為目標的現代化防汛指揮體系。”福建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池毓榕説。

105套衛星雲圖接收系統覆蓋全省各市縣,4個多普勒氣象雷達可提前推斷可能的降雨量,包括1200個遙測站點、99座中繼站和119個地縣分中心的雨情監測系統可在發現異常降雨時自動發出警報,可以收集颱風路徑預測消息並即時生成綜合預報路徑圖的颱風路徑系統……一套套綜合多項技術在內的監測預警系統讓福建省在應對災情時,能夠看得更遠、算得更準、救得更快。

“我們有傳統的預警應急方式,也有最新的科學技術進行助力,兩者相輔相成,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産安全。”池毓榕説。

依然有待完善——科技發展與增強意識和能力任重而道遠

防汛備汛工作對於保障人民生命財産安全有著重要意義,各地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這其中有借鑒與思考,但也存在難以解決的問題。

“山洪災害爆發時間難以確定,造成的危害非常巨大。加上近年來工程建設活動頻繁,氣候變化複雜,導致短時暴雨增多,山洪災害在頻次上與時間上都難以把控。”羅小雲坦言,山洪災害是目前江西省防禦的重點和難點,即便建立了現代化的監測預警機制,但其突發性仍然會讓受災地區措手不及。

“我們通過分析氣象部門提供的數據,可以每6小時預判一次汛情。雖然大幅度提高了對山洪的預判,但依舊存在預測時間較長、檢測範圍過大等問題。”羅小雲説。

除此之外,部分地區民眾的防災減災意識薄弱、無意識破壞防災減災設施等情況也屢見不鮮。

情況出現,如何解決?

“現代科技救援手段和救援體系可以大大提升救援的成功率,但個人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的建設也是提高生存率的重點。”池毓榕表示,當前我國民眾個人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依然有提升空間,突發性災難的應急預警發展,任重而道遠。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石璐言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