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2018-06-10 08:51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2018年中央財政安排補助資金20億元,分層分類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0萬人以上
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擔當現代農業主力,一年培訓百萬新型農民

西瓜熟了,河南省夏邑縣北嶺鎮朱廠村的瓜農又迎來一個豐收年。走進村裏,一座座大棚鱗次櫛比,遠遠望去,像一層層翻滾的白色海浪。在大棚裏撥開綠油油的西瓜藤,就能看到圓滾滾的西瓜。

夏邑是西瓜之鄉,今年全縣西瓜種植面積14多萬畝。村民武凱承包了30畝地,管理60個西瓜大棚,都是新品種。武凱説,作為種瓜“新把式”,剛開始種的時候,澆幾茬水,施多少肥,容易得哪種病蟲害,都不太懂,積蓄投進去了,擔心賠,心裏沒有底。

改種新品種並非易事。夏邑縣委書記梁萬濤説,現在居民對“米袋子”“菜籃子”要求更高了,縣裏要緊緊跟上市場變化,鼓勵農民發展優質農産品。除了大田作物外,夏邑重點發展西瓜、食用菌、反季蔬菜等産業。老傳統遇到新産業,不少農民出現“不敢種”“不願種”的心理。

梁萬濤説,農民的顧慮源自缺乏技術和管理知識。縣裏發揮農廣校的作用,組織60多名老師送技術下鄉,有針對性地答疑解惑,讓農民學中乾、幹中學。只要有意願、有産業的農民都可登記報名。截至目前,已開展實用技術培訓10萬人次以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00人以上,涌現出了不少“種糧大戶”“西瓜能手”。

經過培訓,武凱的擔憂消失了,他的手機會定期收到縣農廣校的培訓短信通知。夏邑縣為瓜農量身打造培訓課程,農廣校老師把生産中遇到的問題當授課內容,瓜農上課積極性很高。“幸好老師講過蔓枯病的初期症狀,我及時發現,避免了損失。”武凱説,他種的“早佳84—24”西瓜品質好,行情一直不錯,一畝地能賺1萬多元,實現增産又增收。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支撐。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種植結構調整,種植技術更新換代,對農民的要求更高。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介紹,由於城市對鄉村的人才虹吸效應,鄉村振興“缺人”現象尚未根本扭轉,務農農民整體素質偏低的基本現狀還未根本改善,農民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佔91.8%。農村人才隊伍的數量和質量還難以滿足鄉村振興的要求。

張桃林説,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破解鄉村人才缺失難題的重要舉措。通過學員遴選、資格認定、教育培訓和政策扶持,逐漸打造一支愛農業、懂技術和會經營的人才隊伍。截至目前,全國新型職業農民規模超過1500萬人。

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已經涌現在廣袤田野中。2018年,中央財政繼續安排補助資金20億元,根據鄉村振興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分層分類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0萬人以上。

缺什麼教什麼,在産業鏈上培養實用人才

新型職業農民重在培育。作為主陣地,各級農廣校針對當前農業農村發展新形勢,為他們全方位培訓,滿足現代農業發展要求,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的問題。

正是大熱天,朱廠村的瓜農們準時到村委會二樓的教室裏聽課,老師講得神采飛揚,農民聽得津津有味。夏邑縣農廣校老師司冬梅説:“利用下午1點到4點半這段空閒時間,組織瓜農集中培訓。”

司冬梅説,農民們都是帶著問題來學。批發商對西瓜品質要求很高,傳統種植方式難以適應,縣農廣校開設了質量安全課程,專門教授如何節肥節藥,大家熱情特別高。

新型職業農民從事的産業不同,需求各異,如何更有針對性地培訓?“把課堂和産業緊密結合,農民種什麼,老師教什麼。縣農廣校進專業村、開專業班、培養專業農民,精準對接農民需求。”梁萬濤説,夏邑縣把農民教育培訓和農業産業發展、脫貧攻堅相結合,隨著農民素質提升,進一步促進縣裏農業産業壯大。全縣3萬多人從事食用菌産業,産值達12億多元,發展反季節蔬菜、西瓜、大白菜等經濟作物30多萬畝。

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黨委書記杭大鵬説,農廣校堅持送教下鄉,把教學班開在田間地頭,在農業産業鏈上開展人才培育,實現教育培訓與農業生産週期同步,實踐實訓與農業生産環節融合。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離不開一支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河北省平泉市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當地培育食用菌、設施農業和林果三大特色産業。平泉市農牧局局長秦鳳彬説,發展新産業,需要推廣新品種,採用新技術,農民會面臨不少新問題,培訓不應該還是“老一套”,應該與時俱進。

秦鳳彬説,提高師資質量,一方面要增強內力,提升農廣校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另一方面要廣借外力,對接科研院校、龍頭企業等。平泉市整合教育培訓資源,形成以農廣校為主體,以農、林、菌技術推廣中心為骨幹的師資隊伍。

湖南省充分利用互聯網,推廣湘農科教雲平臺,將農業專家、基層農技人員匯集到線上,農民可隨時隨地在線諮詢。省農委科教處處長蔡小漢介紹,系統可根據農民需求,精準挑選靠近當地、與産業相匹配的專家,及時指導,省時省力,深受農民歡迎。

目前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師資庫入庫教師6.4萬人,其中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佔95%以上。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長馮志勇説,農廣校要多方爭取支持和資源,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基層辦學條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形成農民教育培訓大體系、大格局。

扶持政策傾斜,讓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新型職業農民是現代農業的主力軍。據農業農村部統計,超過80%的新農人的創業項目集中在特色農産品加工、電子商務和鄉村旅遊等農村産業融合類項目。新型職業農民在新領域大顯身手的同時,也遇到了新挑戰。

陜西省鳳翔縣槐北村的張淩雲是省裏評定的高級職業農民,2011年她大學畢業後,返鄉創業開辦仔豬繁育場,遇到的第一個攔路虎就是技術。張淩雲説,因為養殖技術不到位,創業之初大量仔豬死亡,第一年就損失了20多萬元。

接著張淩雲又遇到了經營管理上的難題——規模化養殖帶來了畜禽糞便污染。她本意是帶領鄉親們致富,卻因環境問題引發大家不滿,她心裏很著急。“在一籌莫展之時,我參加了縣裏開辦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把煩惱反映給了老師,經過培訓,我了解到生態循環是現代養殖的必然趨勢。”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張淩雲的養殖合作社升級為農業公司,她按照生態養殖的理念,建設了良種母豬繁育場、設施蔬菜基地、生物有機肥加工廠等,變糞為寶,讓公司有了新的盈利點。“農廣校不僅提供培訓,更提供全程指導和服務,我可以實時通過微信群向老師請教問題,結識了一批專家和同行。”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常務副校長向朝陽説,應分層分類開展教育培訓,不僅僅是辦培訓班、請專家辦講座,還應建立長期跟蹤機制,並針對用地、資金、技術等難題,為他們提供更多幫襯,真正解決農民實際問題。

河南省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務“套餐”。河南省農業廳廳長宋虎振介紹,針對資金難,河南設立100億元農民工返鄉創業投資資金、60億元創業擔保貸款,支持保險機構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優質保險服務,降低農民經營風險。

不少地方探索增強農民的職業屬性。上海市金山區對取得新型職業農民證書的生産經營型職業農民,實施社保繳費補貼激勵,個人繳費部分的80%由財政補貼,每月人均補貼1000元左右。蘇州市與農業院校聯合辦學,選擇符合條件的農民,開展學歷化、職業化的“訂單式”培養。

張桃林説,引導土地流轉、産業扶持、金融保險、人才激勵、社會保障等扶持政策向新型職業農民傾斜,扶上馬再送一程,讓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記者 王浩)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