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調結構增特色搞養殖育電商抓創業 黑龍江省農業産業扶貧有聲有色

2018-06-25 09:56 來源: 黑龍江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年初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脫貧攻堅總體部署要求,省農委把農業産業扶貧工作擺在突出位置,按照産業到村、項目到戶、貧困人口精準受益原則,調結構、增特色、搞養殖、育電商、抓創業,加快發展有供給優勢和市場有需求的産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截至目前,全省28個貧困縣新增綠色有機食品面積2790萬畝、認證數量15個;發展蔬菜、食用菌、鮮食玉米等高值高效作物面積315.5萬畝;實施農作物輪作面積471.4萬畝,佔全省輪作試點總面積的41%;“菜園革命”示範村建設正成為帶動精準脫貧的一條有效途徑。

記者從省農委獲悉,去年底省農委抽調120名幹部組成20個調研督導組,深入全省20個國貧縣416個貧困村,走訪4012戶貧困戶、9092名貧困人口,緊扣精準,開展産業扶貧調查摸底和督導檢查,並會同省委政研室、省扶貧辦深入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市部分貧困縣,了解當前産業扶貧進展和主要特點,就産業帶動能力、利益聯結和基礎支撐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建議;制定印發了《黑龍江省農業扶貧領域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實施方案》《全省農業産業扶貧存在問題整改方案》《2018年農業産業扶貧工作要點》等文件;下發《關於2017年全省有扶貧任務縣(市、區)農業扶貧産業覆蓋率排序情況的通報》,督導各地全面梳理查找問題和薄弱環節,推動整改落實,切實提高農業産業扶貧質效。

目前,我省已培育總結了“企業(公司)+貧困戶”“企業(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新型經營主體+基地+貧困戶”“勞務産業+貧困戶”“特色産業+貧困戶”等多種産業扶貧經營模式,不斷創新完善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貧益貧利益機制,通過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組織形式和“保底+分紅”等分配方式帶動貧困戶,確保貧困戶進入農業産業受益增收;收集整理“小菜園”“扶‘兩志’”等40余個立得住、效果好的農業産業扶貧典型,在全省廣為推廣。

龍江縣鄭氏果蔬合作社是由九里村村民鄭曉志回鄉創業投資領辦的,主要從事棚式化無公害菇娘果種植、生態農業觀光等經營項目,是全縣返鄉創業典型。他們通過發展特色産業,與貧困戶建立了帶地入社參股、基金入股分紅和入社打工增收三種精準扶貧方式,目前已吸納25戶60人入社實現分紅增收,還有9戶11人實現打工增收,月工資1800元。

國家級貧困縣蘭西縣充分發揮毗鄰哈爾濱市、種植蔬菜歷史悠久、産業帶動力強的比較優勢,把蔬菜産業作為立縣主導産業和扶貧重點産業之一,傾力打造全省“北菜南運”生産基地。全縣發展蔬菜種植面積25萬畝,探索了“企業+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庭院+貧困戶”“黨員幹部+貧困戶”等多種産業扶貧模式,直接帶動404戶貧困戶、1256人穩定脫貧,實現了産業發展與脫貧攻堅共贏,其中“合作社+貧困戶”模式,直接拉動193戶貧困戶參與蔬菜生産,戶均增收8000元。

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孫吳依託獨特的物候條件和良好的産業基礎,大力培育發展漢麻産業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也實現了産業發展和精準脫貧的雙贏。全縣有500多戶貧困農戶種植漢麻3.5萬畝,戶年均純收入2.4萬元以上;400余名貧困人口從事捆麻、輸送麻、梳麻等加工生産,年人均增收1.4萬元以上。伴隨漢麻産業園的建設,這一數字還在不斷增長。

據初步統計,通過分類精準施策,目前全省國貧縣已有7243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加入到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中,通過參與産業化經營解決脫貧問題;按照“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對無勞動能力貧困戶採取“政策兜底+産業扶貧”等措施,疊加享受政策救濟資金和産業扶貧收益資金,實現穩定脫貧。(作者:張桂英)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