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對不安全食品零容忍

2018-07-18 08:12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每個人都應該對不合格、不安全食品零容忍。你漠視,其他消費者就可能受害;其他消費者漠視,你可能就是受害者。”17日的北京國二招賓館,北京市西城區大媽嚴玉泉的一席話,贏得堂下掌聲如潮。

食品安全關係到每一個人,每個人都是自己安全健康的責任人。當天,由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等19個部門主辦、中國健康傳媒集團等承辦的2018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主場活動在北京舉行。來自政府部門、科技界、企業界、媒體界、消費者的代表齊聚一堂,暢言如何保護“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形勢穩中向好、穩中向優

從農田到餐桌,我們的食品安全形勢怎麼樣?宣傳周主場活動上,相關部門做了回應。

農業農村部農産品質量安全監管局局長廣德福介紹,今年上半年,農業農村部抽檢蔬菜、水果、茶葉、畜禽産品和水産品等5大類産品92個品種,總體合格率達到 97.1%。“上半年農産品質量安全水平保持了穩中向好、穩中向優的發展態勢。”他説。

國內生産的食品安全形勢向好,來自國外的進口食品怎麼樣?

海關總署進出口食品安全局負責人畢克新介紹,我國堅持源頭嚴防,向輸華食品國家政府和生産企業傳導安全責任,並加強口岸檢驗檢疫,把問題食品擋在國門之外。2018年上半年,我國未準入境不合格食品691批、2.3萬噸,主要為飲料類、糕點餅乾類、糖類等。這些不合格食品均做了退運或銷毀處理,未進入國內市場。

食品安全形勢穩中向好,離不開監管執法。據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局長李京生介紹,2018年上半年,各地公安機關破獲食品安全案件6500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1萬餘名,有力震懾了違法犯罪分子,維護了食品安全。此外,針對食品、保健食品消費欺詐和虛假宣傳“坑老”問題,去年7月全國開展了整治行動。“截至今年6月,各地共查處違法違規案件2.9萬餘件。”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稽查專員張晉京説。

“我國食品安全取得重大進步是有充分依據和數據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陳君石認為。

當然,這並非説沒有隱憂。廣德福説,個別地區蔬菜農藥殘留超標,畜禽産品和水産品中獸用抗菌藥殘留超標等問題仍然存在。下一步將開展農藥、獸用抗菌藥和“瘦肉精”等專項整治行動。“要加強靶向式精準執法。”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局長張茅強調。

消除食品謠言需多方做好信息交流

儘管食品安全總體形勢向好,但我們身邊總是不乏質疑和憂慮。“消費者仍然對食品安全很擔心。我認為問題出在溝通交流不夠,科學傳播不夠,從而導致消費者缺乏信任。”陳君石説。

作為普通消費者的代表,嚴玉泉在活動上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網絡上經常有人發佈食品安全謠言,比如‘紙餡肉包子’‘塑料紫菜’,引起大家的恐慌,好像吃什麼都是不安全的。”

這種恐慌心理,源於“信息不對稱”。陳君石多次表示,食品安全的各主體如食品生産經營者、監管者、消費者、科技工作者、媒體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亟待引起重視。他認為,應廣泛開展食品信息交流,樹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

食品信息交流,媒體是橋梁。中央電視臺記者李晶晶在活動上表達了媒體曾經共同的困擾:2014年和2015年,很多媒體同行都在談論食品安全新聞報道的專業性、準確性問題。最近幾年,監管部門組織媒體進行食品知識專業培訓,這對傳播環境的改善大有裨益。一方面媒體報道更加規範、科學,另一方面監管部門與時俱進,把懂網、用網作為必修課和基本功,經常搶在謠言發酵之前予以澄清和科普。

“根本的辦法還是要提高公眾知識水平,使謠言不攻自破。”陳君石認為,打破“信息不對稱”、促進食品信息交流,除了監管部門和媒體,科技工作者也責無旁貸。“以食品添加劑為例,有多少人知道,我們呼吸的空氣中至少有兩種食品添加劑?最常見的防腐劑苯甲酸其實在植物中普遍存在?如果科技工作者能很好地將這些有趣的知識傳播給消費者,消費者就不會談添加劑而色變了。”

此外,陳君石認為,食品科普不僅要傳播食品安全知識,還要讓消費者從營養健康等更多角度認識食物,使他們懂得合理搭配膳食、均衡營養、低鹽低油等,掌握並踐行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

在問題食品面前不能袖手旁觀

食品安全關係到每一個人,每個人都是自己安全健康的責任人。企業,則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食品安全責任要落實到每一個從業者。”張茅説。

“對一個食品企業來説,首先一條就是安全,沒有食品安全,其他都是零。”天津狗不理集團負責人張彥明在活動中的發言頗具代表性。事實上,企業界確實在努力。比如網絡外賣平臺美團建立“天眼”系統,利用大數據分析建立食品安全負面關鍵詞清單,不僅可以了解食品安全趨勢,還可以對集中突發的食品安全情況進行實時預警,幫助政府部門提升監管效率。

消費者也“大有可為”。嚴玉泉向大家分享了這樣一段經歷:他們樓有個做鴨脖的,整天烏煙瘴氣,白天關門晚上幹,跟政府部門打遊擊。這個問題好幾年解決不了,樓上居民頭疼不已,但是今年解決了。怎麼解決的?“志願者天天蹲點,摸清了什麼時間段有人、什麼時候加工,然後向食藥部門舉報,一舉拿下。”她説。

原來,北京市西城區食藥監局探索“西城大媽+食品安全”模式,將7萬名“西城大媽”納入食品安全志願者隊伍,成為食品安全監管的“千里眼”和“順風耳”。“要及時地發現和查處所有違法行為,僅靠政府監管是不夠的,必須依靠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尤其是充分發揮我們消費者的監督作用。”這是嚴玉泉的體會。

這代表了社會共治的進步。張茅在活動中明確表示,要將科學監管和社會監督有機結合,鼓勵公眾參與社會監督。

嚴玉泉希望,政府能夠進一步加大對消費者在食品安全共治中作用的宣傳,讓消費者明白,你漠視,其他消費者就可能受害。“宣傳、監督、舉報,力所能及,能幹什麼就幹什麼,就是別袖手旁觀。咱們盯著,政府管著,鋪開一張食品安全監督網。”(記者 陳海波)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吳嘯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