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農業農村部介紹長江江豚科學考察及長江珍稀物種拯救行動實施情況

2018-07-25 10:15 來源: 農業農村部網站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長江江豚保護成效明顯極度瀕危狀況尚未改變,保護力度將進一步升級

7月24日上午,農業農村部新聞辦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長江江豚科學考察及長江珍稀物種拯救行動實施情況。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出席發佈會並回答記者提問。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主任馬毅一同出席發佈會。

記者獲悉,在由農業農村部組織實施的“2017年長江江豚生態科學考察”中發現,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大幅下降的趨勢得到遏制,但其極度瀕危的狀況沒有改變,保護形勢依然嚴峻。

江豚種群數量下降趨勢緩解,保護工作仍然“在路上”

于康震介紹,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要求,農業農村部于2017年11月10日至12月31日組織實施了“2017年長江江豚生態科學考察”。本次考察覆蓋了宜昌至上海1669公里的長江幹流及洞庭湖和鄱陽湖。採用目視考察和被動聲學考察相結合的方式,對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分佈特徵及變動趨勢進行了全面調查評估,並從宏觀尺度評價了長江江豚棲息地的質量。

本次科學考察估算長江江豚數量約為1012頭。其中,幹流約為445頭,種群趨於向受人為擾動較少的江段集中,過半數水域種群持續下降或沒有發現,種群分佈呈碎片化特徵;洞庭湖約為110頭,鄱陽湖約為457頭,兩湖中豐水期分佈較為廣泛,枯水期主要分佈在河槽和大型沙坑中。考察結果表明,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大幅下降的趨勢得到遏制,但其極度瀕危的狀況沒有改變,保護形勢依然嚴峻。

于康震介紹,為遏制長江江豚種群急劇下降的態勢,農業農村部分別從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人工繁育等方面開展了相關工作。先後在幹流及兩湖建立了8處長江江豚就地自然保護區,在長江故道建立了4處遷地保護區,在人工環境中建立了3個繁育保護群體,以及在實驗室條件下開展離體細胞培養和保存等研究工作。目前天鵝洲保護區的遷地種群已從1990年投放的5頭增長至接近80頭,何王廟及安慶西江兩處遷地保護區種群數量也分別達到14頭和22頭,當前整個遷地保護的江豚群體數量超過100頭,每年有10頭左右的幼豚出生,説明長江江豚遷地保護工作已初見成效。同時,在人工環境中建立了3個保種群體,其中1999年從湖北天鵝洲保護區引入武漢白鱀豚館的雌豚于2005年成功誕下幼豚“淘淘”,目前健康狀況良好,創造了人工繁殖淡水豚類生存時間最長的科學記錄。人工環境中的長江江豚保種群體多次成功繁育,標誌著我國在人工馴養環境下長江江豚的繁育取得重要突破。

于康震表示,儘管長江江豚保護工作初見成效,但其種群極度瀕危的現狀並未改變,針對長江江豚的保護工作仍需加強。農業農村部將進一步加強長江江豚就地保護工作,定期跟蹤評估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及分佈特徵,切實做好長江江豚自然種群及其棲息地的保護;同時,積極推動長江江豚遷地保護工作,新建長江江豚遷地保護基地和推動長江江豚進水族館,擴大遷地種群數量,降低系統性風險;加強個體交流,強化遺傳多樣性管理,提高種質質量;穩步推進長江江豚人工繁育研究,開展長江江豚遺傳物質保存,實現多層次、多途徑的長江江豚保護策略。

對於長江江豚極度瀕危狀態仍未改變的現狀,于康震表示,衡量保護工作的成效不僅要看數量,還要看種群分佈結構和變化的趨勢。長江幹流的種群數量並不太樂觀,2006年考察時估算有1225頭,到2012年降到了505頭,種群年下降速率大概是13.7%,可以説是急劇下降;到2017年種群數量大概是445頭,5年間從505頭降為445頭,年下降速率約2%,快速下降的趨勢得到了初步遏制或者説得到了緩解。跟長江幹流相比,“兩湖”的情況樂觀一些,2012年鄱陽湖是450頭、洞庭湖大約是90頭,2017年考察時發現,鄱陽湖現有457頭、洞庭湖現有110頭,比上次普查均有略微增加,説明保護工作見到了成效。

多措並舉保護長江流域水生生物

在回答記者關於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有關問題時,于康震説,為抓好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農業農村部堅持以嚴格漁政執法和加強資源保護為抓手,出臺了系列的保護措施,實施了多項保護行動。

一是深化保護工作的頂層設計。農業農村部會同生態環境部、水利部等有關部門印發《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案》的同時,組織編制長江珍稀水生生物保護工程建設規劃,並研究起草了關於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努力為保護長江水生生物提供更有利的政策支撐。

二是加強珍稀物種的保護。發佈並實施中華鱘、長江鱘、江豚三個物種的拯救行動計劃,連續3年實施長江江豚遷地保護行動,積極推動長江江豚提升等級,加強推進中華鱘陸海陸接力保護中心建設,推動中華鱘保護區晉陞國家級,啟動實施了長江鱘野生種群的重建和恢復工作。

三是不斷完善禁漁期制度。進一步調整長江、珠江禁漁期制度,擴大禁漁範圍,延長禁漁時間,並首次對閩江及海南省等內陸水域作出了禁漁的規定。推動自2018年1月1日起率先在長江流域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逐步實行全面禁捕,聯合四川、貴州兩省成功實現了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漁十年試點,推動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現合理期限的全面禁捕,加快推進捕撈漁民的退捕轉産,努力讓長江水生生物得以休養生息。

四是加大漁政執法監管力度。農業農村部還啟動實施了“中國漁政亮劍2018”——春季禁漁同步執法行動,分別在長江上、中、下游、珠江、淮河以及鄱陽湖、洞庭湖等七個地方同步開展漁政執法交叉檢查和跨區域聯合執法。組織開展漁業資源與環境常規監測,編制發佈長江流域漁業生態公報,為有關部門和科研單位提供基礎數據,嚴把涉水生生物保護區專題審查關口,從源頭防控工程建設的不利影響。

五是探索長江保護的新機制。先後與交通運輸部簽署共同開展長江大保護的合作框架協議,與三峽集團公司簽署修復向家壩庫區漁業資源及珍稀特有物種合作框架協議。整合資源,動員社會力量共同加強長江大保護。

就地保護、建設基地、增殖放流,為中華鱘、長江鱘繁育接力

對於記者關心的中華鱘、長江鱘、白鱘三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現狀問題,于康震也分別進行了回應。對於白鱘,于康震表示,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白鱘就非常稀少,2003年我國最後一次發現白鱘的活體,到現在已經連續15年沒有再見到白鱘的蹤跡。

對於中華鱘,于康震介紹,葛洲壩截流初期,到葛洲壩下的中華鱘繁殖群體是年均2176尾;到2013年,能到葛洲壩下的中華鱘繁殖群體已經降到了100尾以下,2017年只有20余尾,這是繁殖群體變化的情況。自然繁殖方面,中華鱘已經由原來的年際間連續繁殖變為現在的偶發性繁殖。因此,中華鱘的野生群體如果單靠自然繁殖,滅絕的風險非常大,物種狀況堪憂。為了保護中華鱘,農業農村部發佈實施了《中華鱘拯救行動計劃》,積極推進提升中華鱘保護區的等級,全面實施中華鱘産卵場和早期資源量的監測,大力開展中華鱘人工增殖放流。在遷地保護方面,實施人工保護性養殖、自然水體遷地保護和海洋河口水體馴養保護三大行動。農業農村部還通過現代生物學的研究探索中華鱘的異種生殖技術,縮短中華鱘初次性成熟的時間,努力為中華鱘物種的延續探索新的途徑。近年還成立了中華鱘保護聯盟。

對於長江鱘,于康震説,長江鱘是我國特有的物種,而且僅在長江流域發現,主要在金沙江下游和長江中下游、幹流以及主要支流。20世紀末長江鱘的自然繁殖活動就停止了,近年來長江鱘的野生種群已經基本絕跡,人工保種的野生個體也只有約20尾。為了保護長江鱘,今年5月農業農村部發佈了《長江鱘拯救行動計劃》,並在四川省宜賓市實施了最大規模的增殖放流活動。

于康震介紹,今後農業農村部將繼續針對中華鱘和長江鱘兩個物種拯救行動計劃,重點開展幾方面工作:中華鱘保護方面,一是在長江和近海水域建立中華鱘自然種群監測評估與預警體系,就地保護中華鱘自然種群及其關鍵的棲息地;二是在三峽水庫、長江故道、河口、近海等水域建立中華鱘接力保種基地,模擬中華鱘生活史的關鍵階段,通過人工技術條件來滿足中華鱘江海洄遊習性的需要;三是制定中華鱘規模化增殖放流規劃,確保中華鱘野生群體能夠獲得有效的補充,為未來中華鱘野生種群自我維持奠定基礎。在長江鱘保護方面,一是在長江上遊自然江段實施長江鱘幼魚和親本的規模化增殖放流,科學監測評估長江鱘種群重建的效果;二是在長江上遊、干支流,像三峽水庫等水域建立若干個馴養繁育基地;三是建立人工群體和放流群體的遺傳資源庫,實現對放流個體的遺傳譜係跟蹤管理。

修復生態、嚴格執法,長江江豚保護力度再升級

針對下一步如何有效加強長江江豚的保護,馬毅表示,農業農村部將重點圍繞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加強重點水域棲息地的保護。長江江豚是長江生態系統中的頂級物種,對它的棲息地保護和恢復,能夠帶動對食物鏈下端的其他生物的棲息地環境保護恢復。目前已經建成了一批江豚保護區,下一步還將提升對這些保護區的保護等級。

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對破壞比較嚴重的、曾經是長江江豚重點分佈的區域採取清退違法圍墾、清理非法碼頭、撤並小碼頭等措施,再通過工程修復的技術手段,實施洲灘的保護和恢復,讓長江江豚能夠回到昔日的家園。

嚴厲打擊非法採砂和破壞岸坡等行為,嚴控涉水工程建設和水體污染。對涉及到長江江豚等重點水生生物保護水域的工程建設,嚴格把好專題影響的審查關口,同時會同有關部門嚴格排污口管理,嚴厲打擊不達標的污染排放行為。

加快推進禁漁工作和嚴格漁政執法。在長江的保護區率先實行禁漁,並加快推進長江重點水域的常年禁捕工作。同時,在執法力量上加強對電、毒、炸等酷漁濫捕違法行為打擊,持續保持高壓態勢。(李衛東 攝)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