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國大洋49航次科考取得5大成果

2018-08-12 19:06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8月12日電(記者 劉詩平)記者12日從自然資源部了解到,“向陽紅10”科考船載著中國大洋49航次科考隊員已停靠浙江舟山碼頭。歷時250天、航程接近3萬海裏的本航次科考,在西南印度洋合同區硫化物勘探、慢速擴張卡爾斯伯格脊構造演化和熱液系統調查、印度洋微塑料污染調查等方面取得了5大成果。

大洋49航次科考由自然資源部所屬第二海洋研究所組織實施,2017年12月6日從舟山起航,航程29821海裏。本航次分5個航段執行,主要作業區域在印度洋,以落實“蛟龍探海”工程為核心,具有任務綜合化、資源環境並重、調查手段高精化和瞄準國際海洋熱點等特點,並取得如下成果:

——西南印度洋合同區硫化物勘探取得新進展。本航次共發現3處礦化區、2處礦化異常區和9處異常區;拓展了龍旂、玉皇和斷橋等礦化區的分佈範圍,表明具有較好的資源前景;深化了對合同區多金屬硫化物分佈控制機制、成礦規律及資源評價的認識,進一步揭示了超慢速擴張脊硫化物礦藏前景。

——慢速擴張卡爾斯伯格脊構造演化和熱液系統調查取得新認識。在天休熱液區新發現一處高溫噴口群,拓展了熱液活動的分佈範圍,獲得了該熱液系統受控于拆離斷層的構造與岩石學的新證據;新發現3個熱液系統,使得我國在該區域發現的熱液系統數量增至9個。

——“潛龍二號”自主潛水器刷新作業紀錄。“潛龍二號”進行了9個潛次應用,水下工作257小時,總航程654公里。在玉皇與西龍井區發現新的熱液異常區;在第14區塊、白堤與東龍井區探測到熱液異常;獲取的近底磁資料為熱液區構造研究提供數據基礎。

——首次開展印度洋海域微塑料調查,為評估印度洋國際海域的微塑料污染狀況提供基礎資料和樣品;首次開展印度洋缺氧和海洋酸化情況調查,初步表明調查海區水體處於氧化狀態。

——開展90度海嶺、海氣通量和洋中脊深部構造調查研究。在90度海嶺回收連續工作11個月的深海潛標,獲取的數據可了解海洋動力環境特徵和變化規律,填補該海域深層和底層海流觀測空白。首次在印度洋投放氣象與波浪浮標,已連續工作6個月。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李潤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