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外合作辦學遭遇“冰火兩重天”
提質增效成為可持續發展關鍵

2018-08-15 17:46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8月15日電 題:中外合作辦學遭遇“冰火兩重天” 提質增效成為可持續發展關鍵

新華社記者 胡浩

在昆山杜克大學獲准開設的第5年,75歲的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迎來了首批招錄的本科生。經過精心挑選,昆山杜克從近3000名申請者中錄取了首屆266名本科生,其中包括175名中國大陸學生,10名中國台灣學生,以及81名來自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新西蘭、韓國、塞爾維亞、埃塞俄比亞、巴基斯坦等26個國家的國際生。

對於這一結果,劉經南認為,“比預想的情況更好”。

然而,就在昆山杜克大學舉行首屆本科生開學典禮一個多月前,教育部印發《關於批准部分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終止的通知》,依法終止了234個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原因是“一些機構和項目存在優質教育資源引進不足,教學質量不高,學科專業能力不強,缺乏內涵式發展機制等問題,導致學生滿意度低,吸引力弱,辦學活動難以持續。”

一邊是招生火爆,另一邊是“難以持續”,中外合作辦學遭遇“冰火兩重天”。

近年來,中外合作辦學發展迅速。截至2018年6月,我國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共2342個,其中本科以上機構和項目共1090個。

在快速增長中,既出現了寧波諾丁漢大學、上海紐約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昆山杜克大學等成功的範例,也出現了部分地區、學校和社會機構盲目跟風的現象,它們缺少可持續辦學能力和學科專業競爭優勢,辦學質量低下,甚至從未“開張”便已“名存實亡”。

無可否認,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勢不可擋,重要的是如何規範發展。

2016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出臺了《關於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中外合作辦學要“強化退出機制”。專家認為,這標誌著中外合作辦學進入了轉型和升級的拐點:由規模發展向內涵建設轉變。

教育部表示,加強退出機制建設,可以完善從準入到退出全鏈條閉環監管體系,使監管工作首尾呼應,有利於促進中外合作辦學內涵發展,提質增效,有利於明確辦學導向,依法辦學,有利於保障學生和家長權益,提高社會滿意度。

“中外合作辦學應當名副其實。要真正給學生們提供多元的通識博雅教育,滿足未來人才的培養需求。”劉經南認為,在經濟全球化、教育國際化背景下,中外合作辦學要讓學生們感受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文化,逐步建立國際化視野和形成跨文化思維方式,成為有本民族文化之根的世界公民。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興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