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以生命的名義——獻給首個“中國醫師節”

2018-08-18 20:5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8月18日電 題:以生命的名義——獻給首個“中國醫師節”

新華社記者 陳芳、王賓、田曉航

你可曾知道,口罩之下的無聲,是對生命相托的專注;你可曾知道,一襲白衣之下,有顆仁愛濟世的至誠之心。

8月19日,全國1174.9萬衛生健康工作者將迎來屬於自己的節日——首個“中國醫師節”。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近日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弘揚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不斷為增進人民健康作出新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衛生健康工作者勇擔使命、仁心濟世,唱響護佑生命的大愛行歌,匯聚起健康中國建設的磅薄力量,為民族復興的光榮夢想不斷夯實健康之基。

敬佑生命、救死扶傷,中國醫務工作者勇攀創新之巔,用精湛醫術護航人民生命健康

一位96歲高齡外科醫生的雙手,吸引了網友們的目光:因為長期捏手術鉗,右手關節已經變形,拇指、食指像鷹爪一樣微微內扣。

從醫75載,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吳孟超的這雙手,把16000多名病人從死神手里拉了回來。

吳老這雙手有多“神”?和他共事幾十年的護士長説,打開滿是鮮血的腹腔,吳老的手“就像長了眼睛一樣”,一摸、一掐,血就止住了,病人的命就保住了。

吳孟超在肝臟外科闖出了一片天地。他大膽提出“五葉四段”解剖學理論,創立常溫下間歇性肝門阻斷切肝法,找到了制伏肝病之“魔”的“金鑰匙”。

第一例完整的中肝葉切除、第一例巨大小兒肝母細胞瘤切除……在吳老和學生們的努力下,中國肝臟外科學從無到有、從有到精。肝癌術後5年生存率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16%左右上升到了今天的50%以上。

有學生問:您能闖別人闖不進去的“禁區”,靠的是什麼?

“沒有創新的‘敢’勁兒,怎麼能有前途?”這位“中國肝膽外科之父”説,“我這把年紀,以後這樣的機會不多了。只有代代傳承,疾病預防治療、醫學科技發展才會不斷攀登新高峰。”

生命至上,大愛無疆。在生命的奇跡背後,是吳孟超們攀登創新之巔,豎起匡威濟世、仁醫德行的精神豐碑。

醫務人員既需面對驚心動魄、生死搏鬥,也需遊走于微毫之間,妙手回春。

2017年7月起,由中央文明辦和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共同組織的全國道德模範與身邊好人“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群眾推薦評議活動火熱展開。截至2018年7月,這塊衛生健康系統先進典型宣傳的“金字招牌”已推出137位優秀個人和8支優秀團隊。

在浙江杭州舉行的現場交流活動上,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眼科主任姚玉峰接過“中國好醫生”月度人物的紀念證書。這位堅守角膜病診療30年的“光明使者”,眼裏透著一股“韌”勁兒。

“病魔把一個人推向了懸崖,我要把他們拉回來。”就是這個樸素的想法,讓姚玉峰解決了一個困擾眼角膜移植界的“世紀難題”。

角膜病致盲,全球共有4000萬病人。這種病有多可怕?病人不但會看不見,病情嚴重的話,整個眼球都要挖掉。

在角膜移植手術中,紅腫、灼痛甚至是再次失明……排斥反應一直是無法逾越的難關。實驗證明:排斥反應針對的是角膜最後一層,只有6微米厚的內皮層。

通過對前人大量的理論研究,姚玉峰明白:只要把患者角膜的內皮層完整保留,理論上就不産生排斥反應。

怎樣才能讓內皮層在手術中不發生破損?

幾十種方法、數千次試驗……姚玉峰日日夜夜苦思冥想。終於,他受到雞蛋殼與雞蛋衣關係的啟發:若將角膜開一個小口,露出後彈力層與內皮層,讓“蛋殼”與“蛋衣”分離。這樣,剝破“蛋衣”的概率就大大降低。

1995年,世界上第一例採用最新剝離術進行的角膜移植手術由姚玉峰主持完成。術後無排斥反應,患者三個月後視力達到1.0。第二例、第三例……所有移植均實現零排異!

如今,這項技術不僅大範圍應用在中國病人身上,也被推廣到美國、日本、印度等地。“姚氏法角膜移植術”——這項技術首次以中國人的名字命名並被載入世界角膜移植發展史。美國眼科科學院稱它是“該領域治療方法的一個突破”。

“‘中國醫師節’是黨和人民給予我們的特殊榮耀。”姚玉峰説,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個“中國醫師節”即將到來之際作出的重要指示,讓“白衣衛士”充滿醫者仁心、開拓前行的力量。甘於奉獻、懸壺濟世的情懷,亦將因銳意創新而彰顯偉力。

無限風光在險峰。飽覽“一覽眾山小”的風光,需要醫者怎樣的艱辛與登攀?

10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部教授李蘭娟,從率領團隊成功應對浙江省“非典”疫情到成功防控全國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領銜創立了新發傳染病病原快速識別、監測預警、臨床救治、公共衛生決策的中國技術和中國模式,獲世界衛生組織高度肯定。

17年——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從研究中醫古籍開始,篩選出中藥青蒿的抗瘧有效乙醚中性提取物,分離出青蒿素,再到獲得“青蒿素”新藥證書,用“中國小草”挽救了全球數百萬瘧疾患者的生命。

……

名醫大家,璨若星河。仁術濟世,綿延流芳。

長期以來,我國廣大醫務人員響應黨的號召,弘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健康服務,在疾病預防治療、醫學科技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取得了豐碩成果,涌現出一大批醫學大家和人民好醫生。

臨危不懼、義無反顧、勇往直前、捨己救人,這就是廣大衛生健康工作者的生動寫照。

一心為民、無私奉獻,仁醫大愛譜寫中國醫者動人華章

有人説,中國的醫生比外國同行要累得多。的確,穿上白大褂、手術服,這些平凡的“英雄”便化身不知疲倦的超人,不負使命,救死扶傷。

“您把錢用在給孩子看病上吧!”為了阻止患兒家長往白大褂的兜裏塞紅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超聲科主任醫師賈立群竟把兜口縫了起來。

賈立群想,省下了推來擋去的時間,他就能再多接診幾個患兒。北京兒童醫院平均每天的門急診量達9500多人次,有1/10的患兒需要做B超檢查。賈立群醫術精湛,外科大夫每當碰到疑難病例時,首先想到的就是“讓賈立群給看一下”。

由於兒科超聲醫生十分短缺,1990年至2015年間,賈立群主動承擔了醫院超聲科的夜間急診工作,並承諾“隨叫隨到”。為了少讓孩子因為B超檢查挨餓,他省掉了自己的午飯,爭分奪秒給孩子做檢查。

最多的時候,他一天夜裏被叫起來19次,連續工作36小時……從醫40年來,賈立群共接診30多萬名患兒,確診7萬多例疑難病例,挽救2000多個急重症患兒的生命。

“只要你們能等,不管多晚我都給你們做。”這是賈立群常對患兒家長説的一句話。

心繫患者,甘於奉獻。平凡的“英雄”,像一束光,用自己不變的初心和不滅的夢想,溫暖著這個世界。

面對衛校畢業後留在省城改變命運的機會,山西臨汾窮山溝里長大的“80後”賀星龍,並不是沒有輾轉反側過。

村裏沒有醫生,距離鄉鎮衛生院和縣城醫院路途遙遠,出行不便,老百姓經常“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奪去性命”。

賀星龍睡不著。因沒錢沒條件治病而離世的爺爺,鄉親們你家30、他家20為他湊成的3000多元學費,和自己曾暗暗立下的返鄉服務鄉親們的誓言,一遍遍在腦海裏閃現。

最終,他婉言謝絕了校領導的挽留,回到鄉親們身邊,開啟了艱難曲折的村醫生涯。

山路崎嶇、天氣惡劣,但再遠再苦,賀星龍都要趕到病人的家中。為了再快一點、給更多村民看上病,他咬咬牙,貸款買了摩托車。

擦傷、摔傷成了賀星龍的家常便飯。骨折了,他自己打上石膏粉,沒躺幾天,又一瘸一拐地去出診。

有一次摔得差點沒命,扶著渾身是血的賀星龍,一位大嬸心疼地掉淚:“你這個娃,究竟有多急的病人呀,連自己命都不要啦!”

賀星龍卻説,騎上摩托車是他心情最好的時候,因為所有煩惱都被放下,此時他的心裏只有病人。

18年,他騎壞了7輛摩托車,用爛了12個行醫包,跑遍了黃河邊上的28個村,行程40多萬公里……

18年,他出診16萬多人次,醫治患者4600多人,免收出診費35萬元,為五保戶患者免費貼藥4萬多元,賒賬、死賬還有5萬多元……

賀星龍不後悔:“錢是沒掙下,但4000多鄉親不再為生病發愁了,值!”

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賈立群、賀星龍們默默踐行著醫者誓言,守護著人們的健康與生命。

人們不禁要問:到底是什麼支撐著他們作出這樣的選擇,甚至終生無悔?

“做醫生是一種信仰。”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腎內科主任醫師周福德説,醫生面對的是生命,生命無價,所以德是最好的衡量。

心嚮往之,無問西東。敬佑生命、心懷大愛的信仰像陽光一樣,照亮了醫者的前路,也讓他們接診過的每一位患者如沐春風。

這種信仰從哪來?

“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毫不動搖把公益性寫在醫療衛生事業的旗幟上。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用較少的投入取得了較高的健康績效。如今,全國醫療機構每年總診療人次已超80億、多個學科疾病診療難度系數不斷增加、醫患關係愈加複雜……面對新時期的挑戰,衛生健康工作者正在探索發展中大國的健康建設之路。

如何讓13億多人民看上病、看好病、看得起病,考驗著廣大衛生健康工作者的智慧和信念。

“橘井泉香,種德收福。”這是一個患者對周福德的由衷讚譽。

為了讓很多慕名遠道而來的患者看上病,周福德除了每週出三次門診,還採取週末加診、每次加號的方式盡最大努力滿足患者的看病要求。

“來的時候有歡迎聲,問的時候有回答聲,走的時候有送別聲。”周福德提出“三聲”理念,並把它作為自己門診的基本遵循。“這是醫生對患者的尊重。”

從醫病救人到同舟共濟,中國醫者用生命之托搭建的信任之橋,祛除疾痛、帶來新生。

大愛無疆、道濟天下,廣大衛生健康工作者發揮醫改主力軍作用,書寫構建人類健康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擔當

2018年7月,北京東單三條九號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2018屆畢業典禮。院校長王辰對全體畢業生的臨別致辭,讓學子銘記、令網友動容:

“人的精神和心靈是需要照護的,患者尤其如此。醫學跟人類最根本的終極利益是一致的。作為照護的提供者,醫師須深諳此道,深明此理。”

今年32歲的中日友好醫院呼吸中心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治醫師王一民,在朋友圈為這段話點了“讚”。雖然每天查房、會診的日常工作“波瀾不驚”,但他相信,只有不忘大醫精誠、仁心仁德的“初心”,做好一磚一瓦,才能蓋起中國醫學發展的“摩天大樓”。

“我們會接過前輩們的接力棒。把醫師的精神傳承下去,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王一民説。

歷史與未來,交融際會;中國醫者之魂,始終如初。

走過與疾病鬥爭的漫漫長夜,健康,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福祉的永續追求。“大健康”嵌入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的壯麗版圖。

促進全民健康,決勝全面小康。展望未來,健康中國的宏偉戰略目標已經開啟:

到2020年,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主要健康指標居於中高收入國家前列;

到2030年,促進全民健康的制度體系更加完善,健康服務質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斷提高,主要健康指標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疾病譜、生態環境、生活方式不斷變化……多重疾病威脅並存、多種健康影響因素交織的複雜局面更為凸顯。人們希望看得上病、看得好病,要看得放心、舒心。

“要著力發揮廣大醫務人員積極性,從提升薪酬待遇、發展空間、執業環境、社會地位等方面入手,關心愛護醫務人員身心健康,通過多種形式增強醫務人員職業榮譽感,營造全社會尊醫重衛的良好風氣。”習近平總書記為健康工作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造就居民的健康“守門人”,國家發力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提高基層醫務人員中高級職稱晉陞比例。我國每千人口醫師數達到2.44人,醫療衛生人才隊伍更加優化,整合型醫療服務體系逐步構建;

向農村貧困人口的健康“短板”發力,我國每年為中西部地區招收培養5000名左右本科免費醫學生;拓寬鄉村醫生發展空間、切實落實鄉村醫生多渠道補償政策,讓好醫生“沉下去、留得住、能發展、有保障”;

還醫師從業環境一片“藍天”,“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草案對擾亂醫療衛生機構秩序的行為需相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作出了規定。天津、江西等多地出臺醫療糾紛處置條例,讓做醫生更有安全感、更有尊嚴。

“實現全週期健康的願景,廣大衛生健康工作者要珍惜難得的歷史機遇。”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馬曉偉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加強醫務人員隊伍建設,完善培訓培養機制、提高服務能力和質量、提高醫務人員保障水平等,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西非,塞拉利昂。抗擊埃博拉出血熱、惡性瘧疾……“看不見硝煙的戰爭”在進行。

中國人民解放軍援塞拉利昂軍事醫學專家組冒酷暑、踏泥濘,走遍塞軍所有基層醫療哨點反復調研。他們成功研發出能夠實時監測的移動式傳染病監測報告系統,還為不足200名註冊醫生的塞國培訓出一支自己的傳染病診治防技術力量。

“我們都是黑皮膚的中國人!”被治愈後的塞拉利昂居民向中國“白衣衛士”豎起大拇指。

從半個世紀前派出第一支醫療隊至今,中國醫務工作者已累計有2.6萬人次參與援外,足跡遍佈71個國家。而其中有51名醫生,因為疾病、意外或是地區衝突,永遠地把生命和牽掛留在了異國他鄉。

“中國,漸成醫療衛生領域國際合作的倡導者、推動者和踐行者。”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説,中國衛生與健康工作者對於增進人類健康福祉作出了重大貢獻。

凡大醫治病,必當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不得問其貴賤貧富,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兇。唐代名醫孫思邈筆下濟世蒼生的情懷,已成為一代代醫者的共同追求。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弘揚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不斷為增進人民健康作出新貢獻——在首個“中國醫師節”即將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廣大衛生健康工作者不斷為增進人民健康作出新貢獻,努力開創我國衛生健康事業新局面。

我們向醫者致敬——以大愛的力量,為人民的美好生活傾注至誠,為人類的健康福祉而胸懷悲憫;

我們與醫者並肩——同舟共濟、心手相連,在推進健康中國的大道上攜手同行。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白宛松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