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固定資産投資快速增長 經濟社會發展基礎加強

2018-09-06 18:15 來源: 統計局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固定資産投資快速增長 經濟社會發展基礎加強
——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八

改革開放40年來,固定資産投資保持快速增長,服務業投資比重明顯提高,區域投資結構更加合理,基礎設施投資增長較快,創新領域投資明顯加強,民生領域投資比重提高,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有力的保障。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固定資産投資圍繞穩增長、調結構、補短板、惠民生的總體要求,著力提高投資的有效性,不斷優化投資結構,投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在助力中國經濟平穩發展的道路上持續發揮著積極的重要作用。

一、固定資産投資保持快速增長,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固定資産投資保持快速增長。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歷史性決策: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而後40年我國固定資産投資呈現跨越式發展。1981-2017年全社會投資累計完成490萬億元,年均增長20.2%。2017年,全國固定資産投資中施工項目建設規模達132萬億元,而1980年僅為4822億元;2017年施工項目個數89萬個,投産項目個數62萬個,均為改革開放後歷史最高水平。

各類投資主體均保持較快增長。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投資所有制結構比較單一,1980年以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為代表的公有制經濟投資佔全部投資的比重高達86.9%,其他所有制經濟佔比不足15%。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其他所有制投資形式迅速發展,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國有、集體、股份制、私營、外資等多種所有制投資形式。2017年,我國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投資佔29.6%,股份制經濟投資佔28.9%,私營個體經濟投資佔33.8%,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佔比為3.9%[1]

40年來,我國非公有制經濟投資經歷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特別是 2005年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推出後,非公經濟中的民間投資得到極大發展,2004年我國民間投資比重為41.7%,至2012年該比重已達62.4%,成為拉動投資增長的重要力量。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企業投資自主性進一步增強,2013-2017年全國民間投資累計完成175萬億元,年均增長13.7%,增速比全社會投資高0.4個百分點;這一期間民間投資佔全部投資的平均比重為63.2%。隨著新産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蓬勃發展,小微企業投資快速增長,2017年小微企業投資同比增長11.2%,增速高於同期全社會投資4.2個百分點,新註冊小微企業平均投資規模高於存量小微企業。

投資保持了對經濟增長較高的貢獻率。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投資始終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從資本形成率[2]上看,1978年資本形成率為38.9%,2003年投資開啟近十年的平穩快速增長,2011年資本形成率達到48%,為改革開放以來的峰值。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度擴大總需求,深入發掘內需潛力,特別是消費需求潛力,使我國經濟增長從過去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向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的局面轉變。2017年,全國資本形成率為44.4%,低於最終消費支出9.2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2.1%,低於最終消費支出26.7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2.2個百分點。有效投資與消費升級良好互動的局面正在逐漸形成。

二、服務業投資比重明顯提高,促進了産業結構優化升級

第一産業投資始終保持穩定增長。第一産業是我國經濟運行的生産基礎,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改革開放初期,隨著農村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全面推開,第一産業投資煥發生機;2004年起中央連續十五年發佈以“三農”為主題的一號文件,強調“三農”問題在我國經濟建設中的重要地位,第一産業投資再上新臺階。1982-2017年,我國第一産業投資累計完成近15萬億元;年均增長18.3%。第一産業投資的較快增長,有效提升了農民的勞動效率,增加了農民收入,改善了農民的生活質量。

第二産業投資結構明顯改善。改革開放以來,第二産業始終是拉動投資增長的重要力量,1982-2017年,第二産業投資累計完成198萬億元,年均增長20.2%。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大力發展新動能,第二産業中工業投資呈現結構加速優化、動能加快轉換的良好局面。2013-2017年我國工業投資中,技術改造投資累計完成42萬億元,年均增長17%,增速比同期工業投資高6個百分點;2017年工業技改投資佔工業投資的比重為44%,比2012年提高11個百分點。代表先進生産力的裝備製造業投資增速明顯快於傳統産業,2013-2017年裝備製造業投資累計完成35萬億元,年均增長12.3%,增速比同期工業投資高1.3個百分點;2017年裝備製造業投資佔工業投資的比重為34.6%,比2012年提高2.8個百分點。高技術産業投資開始發力,新動能加速培育,2013-2017年高技術製造業投資累計完成10萬億元,年均增長14.6%,增速比同期製造業投資高3個百分點;2017年高技術製造業投資佔全部製造業投資的比重13.5%,比2012年提高2.8個百分點。

第三産業投資比重穩步上升。隨著城鎮化建設進程的加快,在基礎設施和房地産開發投資的帶動下,我國第三産業投資所佔比重穩步上升,1993年第三産業投資比重超過第二産業,隨後在投資中的引領地位日趨鞏固。1982-2017年,第三産業投資累計完成277萬億元,年均增長21.3%;2017年第三産業投資佔全部投資的比重為59.6%,比第二産業投資高22.8個百分點。第三産業對投資的引領、支撐作用與日俱增,是拉動投資增長的重要引擎。

三、區域投資結構更加合理,推動了區域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四大板塊投資協調發展形成良性互動。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指出:一部分有條件地區先發展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後發展地區,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一理論在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下,充分尊重了我國當時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有效促進了東部地區投資的快速發展,也為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隨後為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央出臺一系列區域政策,1999年11月確定了西部大開發戰略,2003年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2004年3月提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發展戰略,在政策的推動下,三大板塊投資增速明顯加快,東、中、西、東北四大板塊齊頭並進的發展格局逐漸形成。1983-2017年,東部地區投資累計完成211萬億元,年均增長20.3%;中部地區投資累計完成115萬億元,年均增長21%,西部地區投資累計完成115萬億元,年均增長22.4%;東北地區投資累計完成41萬億元,年均增長18.8%。

新的區域增長極投資蓬勃發展。201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催生出新的增長極。“一帶一路”極大推進了我國與沿線國家的合作,有力帶動了國內相關地區的投資增長,2017年政策涉及的18個地區投資合計增長8.1%,增速比同期固定資産投資(不含農戶)高0.9個百分點。“京津冀協同發展”有序推進,産業轉移升級有條不紊,互聯互通快速發展,2017年三地交通領域完成投資3202億元,增長8.6%。2017年長江經濟帶覆蓋的11個省市投資合計增長11%,增速比同期固定資産投資(不含農戶)高3.8個百分點。

在完善“四大板塊”“三大戰略”總體發展戰略的同時,中心城市群、自由貿易區(港)、國家級新區的建設蓬勃發展,成為拉動投資增長的新動力。2017年,珠三角城市群投資增長13.4%,關中城市群投資增長17.1%,海峽兩岸城市群投資增長12.6%,成渝城市群投資增長13.9%。

四、基礎設施投資增長較快,基礎設施建設跨越式發展

交通運輸業投資效果顯著。40年來,我國交通運輸業投資始終保持良好的增長態勢,運輸保障服務能力大幅提升,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1997-2017年我國交通運輸業累計完成投資近40萬億元,年均增長18.4%。鐵路建設如火如荼。經過40年的建設,我國鐵路網四通八達,2017年我國鐵路營運里程為12.7萬公里,比1978年增加了7.5 萬公里,其中,高鐵營運里程已突破2.5萬公里,“四縱四橫”高鐵骨架基本建成。近五年來我國鐵路建設年均投入7000多億元,是鐵路建設歷史上完成投資和投産新線最多的時期,也是我國路網規模和質量提升最顯著的時期。國家高速公路網基本建成。2017年末,全國公路總里程達到477萬公里,比1978年增加了388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已達13.6萬公里。目前我國7條首都放射線、9條南北縱線和18條東西橫線的國家高速公路網已基本建成,國、省幹線公路技術等級逐步提升。民航基礎設施實現了大跨越。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民用航空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機場佈局不斷完善,運輸服務能力顯著提高。2017年我國民航線路748萬公里,比1978年增加了733萬公里,定期航班通航機場已達228個。水路運輸佈局更加合理。2016年末全國沿海主要規模以上港口碼頭泊位6096個,內河主要規模以上港口碼頭泊位13616個;2017年末全國內河航道通航里程達到12.7萬公里。內河航道“兩橫一縱兩網十八線”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港口大型化、專業化、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管道運輸能力大幅提升。我國輸油(氣)管道里程已由1978年的0.8萬公里增加至2017年的12萬公里。中緬天然氣管道、海上戰略通道—唐山LNG、蘭鄭長成品油管道等多條油氣管道建成投産,我國油氣管網格局已初步形成。

水利、生態、公共設施等領域投資不斷取得新成效。水利管理業投資成效明顯。1982-2017年,我國水利管理業投資累計完成6萬億元,年均增長20%。一批重大水利設施建成使用,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建成投産,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四川亭子口等江河控制性樞紐工程建成發揮效益。陜西引漢濟渭、西藏拉洛、西江大藤峽、淮河出山店等一批重大工程開工建設,長江、黃河、淮河、太湖等江河治理及防洪薄弱環節建設取得新進展。生態環境治理投入持續增加。黨的十八大以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成為新的發展理念,2013-2017年我國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投資累計完成1.2萬億元,年均增長29.1%。2017年,全國完成造林面積736萬公頃,已有自然保護區2750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63個。2016年全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9220億元,其中工業污染治理投資總額819億元。城市基礎設施日益完善。近年來,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進一步增加,2013-2017年累計完成投資24萬億元,年均增長23.8%。2016年末城市建成區面積54331平方公里,比1990年增長3.2倍;城市供氣管道長度57.8萬公里,比1990年增長23.1倍;城市道路長度38.2萬公里,比1990年增長3倍;城市排水管道長度57.7萬公里,比1990年增長8.9倍;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3.7平方米,比1990年增長6.6倍;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16779萬立方米。隨著公共設施投入的不斷增加,我國市政設施進一步改善,公共資源配置有效性顯著提升。

信息基礎産業投資效應穩步顯現。信息通信網絡既是重要的基礎設施,也是網絡強國的基石,近年來我國加快構建高速、移動、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2013-2017年信息傳輸業投資累計完成近1.5萬億元,主要用於光纖建設改造和4G網絡建設。為縮小城鄉數字鴻溝,中央財政組織實施三批電信普遍服務試點,支持全國27個省(區、市)約13萬個行政村開展光纖寬帶建設和升級改造,三批試點建設完工後,將提前實現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的全國98%行政村光纖通達和90%以上貧困村覆蓋寬帶網絡的目標。至2017年底,我國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3.5億戶,其中,固定互聯網光纖寬帶接入用戶已達2.9億戶。2016年底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4G網絡,實現了移動寬帶從3G到4G的跨越發展。同時,我國于2013年率先啟動5G研發工作,2018年將在部分城市開展5G網絡建設試點。2017年我國移動寬帶用戶總數達11.3億戶。

五、民生領域投資比重提高,有力促進了民生的改善和提高

教育、醫療衛生等民生領域投資有效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質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衛生等民生領域投資逐年增加,始終保持較快增長,1982-2017年教育領域投資累計完成7.4萬億元,年均增長18.8%。2017年,已建成普通高等學校2631所,比1978年增加2033所;普通本專科招生人數762萬人,比1978年增長17.9倍。目前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工作正在有序推進,全國832個貧困縣有10.3萬所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已達到“底線要求”,佔行政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總數的94.7%,農村學校教學條件整體改善,鄉村學校成為當地最美的風景線。1982-2017年醫療衛生領域投資累計完成3.2萬億元,年均增長20.5%。2017年末,全國醫療衛生機構98.7萬個,比1978年增加81.7萬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794萬張,比1978年增加590萬張;2017年末,已建成各類提供住宿的養老服務機構2.9萬個,提供養老服務床位714萬張。

旅遊、文化等消費升級領域投資快速增長。隨著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民生領域投資範圍進一步擴大,旅遊、文化、體育等領域投資均呈快速增長,有效供給持續增加,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帶動經濟轉型升級穩步前行。2013-2017年我國公園和旅遊景區管理業投資年均增速高達33.2%;旅遊投入的增加、景區的不斷開發與完善使近年來國內旅遊人數、旅遊收入快速增長,2017年國內旅遊人數50億人次,國內旅遊收入4.6萬億元。2013-2017年文化及相關領域服務業投資年均增長21.5%,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創意、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産業體系正在構建形成;2013-2017年體育領域投資年均增長14.1%,全民健身已蔚然成風。

住房保障工程大力推進。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住宅建設規模大幅增加,有效改善了人民的居住條件。1998年住房分配製度改革後,我國房地産開發投資進入平穩快速發展時期,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産業之一。1998-2017年我國房地産開發投資累計完成85萬億元,年均增長21.4%;2017年房地産開發投資佔全部投資的比重為17.1%,比1997年提高4.4個百分點;2017年我國全社會住宅施工面積65萬億平方米,是1997年的4.4倍。黨的十八大以來,為有效改善中低收入者的居住條件,我國保障性住房建設駛入快車道,2015-2017年全國城鎮棚戶區住房改造開工1816萬套,2016-2017年改造農村地區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300多萬戶。大批保障性住房的建設使用,對改善人民的居住環境,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六、重點領域投資得到加強,提高了生産能力和創新能力

工業投資高速增長,大大提高了工業生産能力。1982-2017年,我國工業投資累計完成194萬億元,年均增長20.2%。經過40年的發展,我國工業産品生産能力大幅提升,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2010年已成為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科技投資不斷增加,促成了工業多個領域取得重大技術突破。高端裝備製造領域中,我國自主研製的大飛機C919和支線飛機ARJ21等産品順利下線和試飛成功,北斗導航系統接近組網運行,國産鑽井平臺實現深海海上氣田開發,載人深潛取得突破,國産高檔機床關鍵功能部件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高速鐵路主要設備實現國産化;在可再生能源領域,清潔能源發展大步前進,至2017年末我國核電裝機容量已達3582萬千瓦,比2012年增長1.8倍,並網風電裝機容量16367萬千瓦,增長2.4倍,水電、風電、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和核電在建規模均為世界第一,煤炭清潔化利用和石油天然氣深度開發水平不斷提升;在智慧製造領域,我國高性能大型金屬構件激光增材製造、分佈式控制系統、自動染色成套技術與裝備等一批長期依賴進口的項目實現突破;一些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産品産量快速增長,2017年新能源汽車産量增長51.2%,工業機器人産量增長81%,民用無人機産量增長67%。

成績已成過去,任務已擺眼前。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戰略部署,不斷提高投資質量,不斷優化投資結構,夯實經濟發展基礎,為實現 “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注:

[1]國有經濟投資包括登記註冊類型(以下同)中的國有企業、國有獨資公司、國有聯營企業投資;集體經濟投資包括集體企業、集體聯營企業等投資;私營個體經濟投資包括私營企業和個體經營投資;股份制經濟投資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有限責任公司投資;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包括外商企業和港澳臺商企業投資。

[2]資本形成率又稱投資率,指資本形成總額佔支出法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

(國家統計局固定資産投資統計司)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吳嘯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