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西藏:全方位發力脫貧攻堅

2018-09-15 08:16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西藏是省級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深度貧困地區。近年來,西藏在基礎設施建設、易地搬遷、發展産業等方面全方位發力,越來越多的群眾告別貧困。

建設交通,脫貧路越來越通暢

近年來,西藏的公路、鐵路、航空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為脫貧工作順利進行打下了堅實基礎。

西藏自治區主席齊扎拉給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雲南迪慶到拉薩的航線開通時,他請6位走過茶馬古道的老人體驗。飛機上午起飛,中午抵達拉薩,老人們坐車進入拉薩市區後流下熱淚。他們説,這段路,以前要艱難地走7個月。

如今,不僅是迪慶,全國許多城市開通了到西藏“朝發午至”的航線。截至2017年底,西藏民航已開通航線79條,通航國內外42個城市,基本覆蓋國內大中城市和70%的援藏省份。今年1月至6月,西藏民航完成旅客吞吐量254萬人次,航班起降2.28萬架次。

西藏鐵路建設的步伐也在不斷加快。自2006年全線通車,青藏鐵路承擔了西藏約75%的貨運量。川藏鐵路拉薩—林芝段今年將全面鋪軌,建成後將結束西藏東南部沒有鐵路的歷史,極大改善西藏東南部的交通運輸能力。

2017年底,西藏公路通車總里程89343公里,農村公路里程達到60421公里,通達深度、通暢水平全面提升。

西藏交通運輸廳副廳長衛強清楚地記得,2008年他第一次到西藏墨脫縣時,發現當地一瓶礦泉水賣15元,“因為交通不便,貨物進出墨脫常年要靠肩挑背馱,成本非常高”。2013年,墨脫通了第一條公路,更多的貨物能夠快速運抵墨脫,物價也就降了下來。

除了交通幹線以外,順豐等企業紛紛將物流項目落戶西藏,為提升西藏物流效率帶來了豐富的運營和管理經驗。2018年1月,西藏自治區商務廳與順豐速運集團簽署協議,順豐在西藏的快遞物流園區已在建設,順豐全貨機進藏後,將每週從拉薩至成都往返飛行5次。

如今,西藏越來越多的地方實現了人便於行、貨暢其流。隨著交通物流越發便捷,西藏的脫貧之路也越發通暢。

易地搬遷,生活打開新空間

近年來,易地扶貧搬遷成為西藏實現全面脫貧的重要方式。截至今年6月底,西藏已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555個,搬遷入戶2.78萬戶12萬人。

林芝市朗縣洞嘎鎮卓村是當地通過搬遷脫貧的典型。卓村原黨支部書記巴珠告訴記者,以前村民都住在山上,交通不便,人畜混住,衛生狀況極差。當地政府和村幹部動員村民搬到山下,卻遭到了部分村民的反對。“那時候,大家沒有改善生活的動力。我們村幹部就帶頭先搬。搬下山後,交通通暢多了,我們出去打工方便了,也有遊客來我們村停留,很多人就做起了小買賣。”巴珠説。眼看搬遷的村民日子越來越好,留在山上的村民也改變了主意,一家接一家搬了下來。在當地政府的配套資金支持下,村裏建起了明亮寬敞的民居,居住環境煥然一新,收入來源越來越多的村民日子越來越好,卓村也成了當地有名的小康村。

山南市加查縣共康村是西藏易地扶貧搬遷的另一個樣板。記者在這裡看到,一排排嶄新的獨家庭院坐落在山腳下,村內道路整潔通暢。據介紹,共康村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總投資約2.1億元,一期工程不但包含228套民房,還包括幼兒園、衛生院、商業樓、垃圾中轉站、牲畜棚圈等。為了保障搬遷群眾實現脫貧,加查縣投入2689.51萬元用於共康村後續産業配套,包括農畜産品糧油加工廠、經濟林、藍莓基地等産業項目。

西藏自治區副主席江白介紹,為了解決村民搬出來後的增收問題,扶貧搬遷安置點向城鎮、園區、景區、公路沿線靠近,確保搬遷群眾能就業。以拉薩市曲水縣四季吉祥村集中搬遷安置點為例,該安置點配套了藥材種植、林業苗木良種繁育等産業,每年可實現就近就業500人以上。

産業扶貧,發展脫貧兩不誤

西藏把優勢産業和需求産業與扶貧緊密結合,在實現相關産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帶動了大量群眾脫貧。

旅遊是西藏的支柱産業之一。在拉薩次角林村上演的大型藏文化史詩劇《文成公主》已經成為西藏旅遊的一張文化名片。自2013年開演以來,截至2017年底,《文成公主》共計演出808場,接待遊客160萬餘人次。參與這部作品的800余名演職人員中,有95%是本地農牧民。他們白天在外務工務農,晚上參加演出,每月可增加收入3000元至4000元。

“不但村民參演有收入,牛羊馬當‘演員’也有工資。”次角林村村民拉姆説,自己養了40多只羊,只要每天晚上按導演要求按時趕到山腳下,再現古代場景,每月就能掙5000多元。

幾年來,《文成公主》項目直接吸納和間接帶動當地群眾就業3000人以上,開演之初接收的約30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目前已全部脫貧。

西藏山南市氣候多變,土地沙化嚴重,植樹造林、防沙治沙成為當地的需求産業。山南市大力扶持個體和民營企業造林,加強農牧民造林和營林生産等培訓,培養了一批專業的農牧民營林隊,通過植樹造林和落實林業生態補償政策,在有效改善當地生態環境的同時,也使群眾在造林項目建設和後續管理中獲得收入,實現脫貧。2017年,當地群眾通過參與生態管護崗位和實施林業項目,實現增收2億余元。(記者 袁勇 陳靜)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