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稻客”父子的豐收季

2018-09-22 15:2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9月21日,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留田村,周小林、周標父子在農田裏駕駛收割機作業。

9月底是江西各地中稻成熟豐收的季節。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種糧大戶周小林和兒子周標也開始忙碌起來。作為村裏少數購置了多臺農用機械的大戶,每年的這個時候,父子倆不僅要搶收自己家的700余畝水稻,還要為其他村民和周邊幾個村莊的農戶收割水稻,他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稻客”。

今年53歲的周小林是南昌市新建區留田村人,早年外出當過木工,2005年開始,他回到村裏種植水稻。2007年,隨著村裏大量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閒散土地增多,周小林和大兒子周標開始逐步承包這些閒散荒地,擴大了水稻種植規模。地多人手少、雇人成本又太高,於是周小林成了村裏第一個購置農機的人。

如今的周小林和周標流轉承包了村裏700余畝田地,購置了兩台收割機、兩台插秧機和一部運糧拖拉機,每年能夠收穫成熟中稻近40萬斤。眼看效率提高了,村裏的不少種植戶開始請周氏父子幫助他們插秧、收割。他們因為熟練的技術和低廉的收費深受周邊地區農戶的歡迎。

“現在國家的政策好,不僅有糧食補貼,還有農機補貼,我準備跟著我爸幹,以後還可以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嘗試不同的新品種。”周標今年31歲,跟著父親已經幹了8年,他計劃下一步擴大優質稻的種植面積,提升種植效益,“種地就是這樣,只要你踏實肯幹,就一定能嘗到豐收的喜悅。”周標説。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9月21日,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留田村,周標(左)向駕駛收割機作業的父親周小林展示成熟的中稻稻穗。

9月底是江西各地中稻成熟豐收的季節。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種糧大戶周小林和兒子周標也開始忙碌起來。作為村裏少數購置了多臺農用機械的大戶,每年的這個時候,父子倆不僅要搶收自己家的700余畝水稻,還要為其他村民和周邊幾個村莊的農戶收割水稻,他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稻客”。

今年53歲的周小林是南昌市新建區留田村人,早年外出當過木工,2005年開始,他回到村裏種植水稻。2007年,隨著村裏大量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閒散土地增多,周小林和大兒子周標開始逐步承包這些閒散荒地,擴大了水稻種植規模。地多人手少、雇人成本又太高,於是周小林成了村裏第一個購置農機的人。

如今的周小林和周標流轉承包了村裏700余畝田地,購置了兩台收割機、兩台插秧機和一部運糧拖拉機,每年能夠收穫成熟中稻近40萬斤。眼看效率提高了,村裏的不少種植戶開始請周氏父子幫助他們插秧、收割。他們因為熟練的技術和低廉的收費深受周邊地區農戶的歡迎。

“現在國家的政策好,不僅有糧食補貼,還有農機補貼,我準備跟著我爸幹,以後還可以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嘗試不同的新品種。”周標今年31歲,跟著父親已經幹了8年,他計劃下一步擴大優質稻的種植面積,提升種植效益,“種地就是這樣,只要你踏實肯幹,就一定能嘗到豐收的喜悅。”周標説。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9月21日,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留田村,周小林、周標(右)父子在將稻穀裝車。

9月底是江西各地中稻成熟豐收的季節。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種糧大戶周小林和兒子周標也開始忙碌起來。作為村裏少數購置了多臺農用機械的大戶,每年的這個時候,父子倆不僅要搶收自己家的700余畝水稻,還要為其他村民和周邊幾個村莊的農戶收割水稻,他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稻客”。

今年53歲的周小林是南昌市新建區留田村人,早年外出當過木工,2005年開始,他回到村裏種植水稻。2007年,隨著村裏大量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閒散土地增多,周小林和大兒子周標開始逐步承包這些閒散荒地,擴大了水稻種植規模。地多人手少、雇人成本又太高,於是周小林成了村裏第一個購置農機的人。

如今的周小林和周標流轉承包了村裏700余畝田地,購置了兩台收割機、兩台插秧機和一部運糧拖拉機,每年能夠收穫成熟中稻近40萬斤。眼看效率提高了,村裏的不少種植戶開始請周氏父子幫助他們插秧、收割。他們因為熟練的技術和低廉的收費深受周邊地區農戶的歡迎。

“現在國家的政策好,不僅有糧食補貼,還有農機補貼,我準備跟著我爸幹,以後還可以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嘗試不同的新品種。”周標今年31歲,跟著父親已經幹了8年,他計劃下一步擴大優質稻的種植面積,提升種植效益,“種地就是這樣,只要你踏實肯幹,就一定能嘗到豐收的喜悅。”周標説。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生米鎮一處農田,周小林(右)、周標父子駕駛收割機協助當地農戶收割中稻(9月20日攝)。

9月底是江西各地中稻成熟豐收的季節。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種糧大戶周小林和兒子周標也開始忙碌起來。作為村裏少數購置了多臺農用機械的大戶,每年的這個時候,父子倆不僅要搶收自己家的700余畝水稻,還要為其他村民和周邊幾個村莊的農戶收割水稻,他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稻客”。

今年53歲的周小林是南昌市新建區留田村人,早年外出當過木工,2005年開始,他回到村裏種植水稻。2007年,隨著村裏大量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閒散土地增多,周小林和大兒子周標開始逐步承包這些閒散荒地,擴大了水稻種植規模。地多人手少、雇人成本又太高,於是周小林成了村裏第一個購置農機的人。

如今的周小林和周標流轉承包了村裏700余畝田地,購置了兩台收割機、兩台插秧機和一部運糧拖拉機,每年能夠收穫成熟中稻近40萬斤。眼看效率提高了,村裏的不少種植戶開始請周氏父子幫助他們插秧、收割。他們因為熟練的技術和低廉的收費深受周邊地區農戶的歡迎。

“現在國家的政策好,不僅有糧食補貼,還有農機補貼,我準備跟著我爸幹,以後還可以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嘗試不同的新品種。”周標今年31歲,跟著父親已經幹了8年,他計劃下一步擴大優質稻的種植面積,提升種植效益,“種地就是這樣,只要你踏實肯幹,就一定能嘗到豐收的喜悅。”周標説。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9月21日,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留田村,周小林(左)、周標父子在展示今年收穫的中稻稻穀。

9月底是江西各地中稻成熟豐收的季節。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種糧大戶周小林和兒子周標也開始忙碌起來。作為村裏少數購置了多臺農用機械的大戶,每年的這個時候,父子倆不僅要搶收自己家的700余畝水稻,還要為其他村民和周邊幾個村莊的農戶收割水稻,他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稻客”。

今年53歲的周小林是南昌市新建區留田村人,早年外出當過木工,2005年開始,他回到村裏種植水稻。2007年,隨著村裏大量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閒散土地增多,周小林和大兒子周標開始逐步承包這些閒散荒地,擴大了水稻種植規模。地多人手少、雇人成本又太高,於是周小林成了村裏第一個購置農機的人。

如今的周小林和周標流轉承包了村裏700余畝田地,購置了兩台收割機、兩台插秧機和一部運糧拖拉機,每年能夠收穫成熟中稻近40萬斤。眼看效率提高了,村裏的不少種植戶開始請周氏父子幫助他們插秧、收割。他們因為熟練的技術和低廉的收費深受周邊地區農戶的歡迎。

“現在國家的政策好,不僅有糧食補貼,還有農機補貼,我準備跟著我爸幹,以後還可以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嘗試不同的新品種。”周標今年31歲,跟著父親已經幹了8年,他計劃下一步擴大優質稻的種植面積,提升種植效益,“種地就是這樣,只要你踏實肯幹,就一定能嘗到豐收的喜悅。”周標説。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生米鎮一處農田,協助當地農戶收割中稻的周小林(右)、周標父子將剛收穫的稻穀打包裝袋(9月20日攝)。

9月底是江西各地中稻成熟豐收的季節。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種糧大戶周小林和兒子周標也開始忙碌起來。作為村裏少數購置了多臺農用機械的大戶,每年的這個時候,父子倆不僅要搶收自己家的700余畝水稻,還要為其他村民和周邊幾個村莊的農戶收割水稻,他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稻客”。

今年53歲的周小林是南昌市新建區留田村人,早年外出當過木工,2005年開始,他回到村裏種植水稻。2007年,隨著村裏大量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閒散土地增多,周小林和大兒子周標開始逐步承包這些閒散荒地,擴大了水稻種植規模。地多人手少、雇人成本又太高,於是周小林成了村裏第一個購置農機的人。

如今的周小林和周標流轉承包了村裏700余畝田地,購置了兩台收割機、兩台插秧機和一部運糧拖拉機,每年能夠收穫成熟中稻近40萬斤。眼看效率提高了,村裏的不少種植戶開始請周氏父子幫助他們插秧、收割。他們因為熟練的技術和低廉的收費深受周邊地區農戶的歡迎。

“現在國家的政策好,不僅有糧食補貼,還有農機補貼,我準備跟著我爸幹,以後還可以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嘗試不同的新品種。”周標今年31歲,跟著父親已經幹了8年,他計劃下一步擴大優質稻的種植面積,提升種植效益,“種地就是這樣,只要你踏實肯幹,就一定能嘗到豐收的喜悅。”周標説。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9月21日,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留田村,周小林、周標父子駕駛著運送稻穀的拖拉機回家。

9月底是江西各地中稻成熟豐收的季節。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種糧大戶周小林和兒子周標也開始忙碌起來。作為村裏少數購置了多臺農用機械的大戶,每年的這個時候,父子倆不僅要搶收自己家的700余畝水稻,還要為其他村民和周邊幾個村莊的農戶收割水稻,他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稻客”。

今年53歲的周小林是南昌市新建區留田村人,早年外出當過木工,2005年開始,他回到村裏種植水稻。2007年,隨著村裏大量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閒散土地增多,周小林和大兒子周標開始逐步承包這些閒散荒地,擴大了水稻種植規模。地多人手少、雇人成本又太高,於是周小林成了村裏第一個購置農機的人。

如今的周小林和周標流轉承包了村裏700余畝田地,購置了兩台收割機、兩台插秧機和一部運糧拖拉機,每年能夠收穫成熟中稻近40萬斤。眼看效率提高了,村裏的不少種植戶開始請周氏父子幫助他們插秧、收割。他們因為熟練的技術和低廉的收費深受周邊地區農戶的歡迎。

“現在國家的政策好,不僅有糧食補貼,還有農機補貼,我準備跟著我爸幹,以後還可以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嘗試不同的新品種。”周標今年31歲,跟著父親已經幹了8年,他計劃下一步擴大優質稻的種植面積,提升種植效益,“種地就是這樣,只要你踏實肯幹,就一定能嘗到豐收的喜悅。”周標説。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留田村,周小林一家在停放農機的倉庫一起吃午飯(9月20日攝)。

9月底是江西各地中稻成熟豐收的季節。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種糧大戶周小林和兒子周標也開始忙碌起來。作為村裏少數購置了多臺農用機械的大戶,每年的這個時候,父子倆不僅要搶收自己家的700余畝水稻,還要為其他村民和周邊幾個村莊的農戶收割水稻,他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稻客”。

今年53歲的周小林是南昌市新建區留田村人,早年外出當過木工,2005年開始,他回到村裏種植水稻。2007年,隨著村裏大量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閒散土地增多,周小林和大兒子周標開始逐步承包這些閒散荒地,擴大了水稻種植規模。地多人手少、雇人成本又太高,於是周小林成了村裏第一個購置農機的人。

如今的周小林和周標流轉承包了村裏700余畝田地,購置了兩台收割機、兩台插秧機和一部運糧拖拉機,每年能夠收穫成熟中稻近40萬斤。眼看效率提高了,村裏的不少種植戶開始請周氏父子幫助他們插秧、收割。他們因為熟練的技術和低廉的收費深受周邊地區農戶的歡迎。

“現在國家的政策好,不僅有糧食補貼,還有農機補貼,我準備跟著我爸幹,以後還可以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嘗試不同的新品種。”周標今年31歲,跟著父親已經幹了8年,他計劃下一步擴大優質稻的種植面積,提升種植效益,“種地就是這樣,只要你踏實肯幹,就一定能嘗到豐收的喜悅。”周標説。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留田村,周小林(左)在指導周標出發前檢修農機(9月20日攝)。

9月底是江西各地中稻成熟豐收的季節。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種糧大戶周小林和兒子周標也開始忙碌起來。作為村裏少數購置了多臺農用機械的大戶,每年的這個時候,父子倆不僅要搶收自己家的700余畝水稻,還要為其他村民和周邊幾個村莊的農戶收割水稻,他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稻客”。

今年53歲的周小林是南昌市新建區留田村人,早年外出當過木工,2005年開始,他回到村裏種植水稻。2007年,隨著村裏大量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閒散土地增多,周小林和大兒子周標開始逐步承包這些閒散荒地,擴大了水稻種植規模。地多人手少、雇人成本又太高,於是周小林成了村裏第一個購置農機的人。

如今的周小林和周標流轉承包了村裏700余畝田地,購置了兩台收割機、兩台插秧機和一部運糧拖拉機,每年能夠收穫成熟中稻近40萬斤。眼看效率提高了,村裏的不少種植戶開始請周氏父子幫助他們插秧、收割。他們因為熟練的技術和低廉的收費深受周邊地區農戶的歡迎。

“現在國家的政策好,不僅有糧食補貼,還有農機補貼,我準備跟著我爸幹,以後還可以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嘗試不同的新品種。”周標今年31歲,跟著父親已經幹了8年,他計劃下一步擴大優質稻的種植面積,提升種植效益,“種地就是這樣,只要你踏實肯幹,就一定能嘗到豐收的喜悅。”周標説。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生米鎮一處農田,周標(右)和當地農戶在工作之餘休息喝水(9月20日攝)。

9月底是江西各地中稻成熟豐收的季節。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種糧大戶周小林和兒子周標也開始忙碌起來。作為村裏少數購置了多臺農用機械的大戶,每年的這個時候,父子倆不僅要搶收自己家的700余畝水稻,還要為其他村民和周邊幾個村莊的農戶收割水稻,他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稻客”。

今年53歲的周小林是南昌市新建區留田村人,早年外出當過木工,2005年開始,他回到村裏種植水稻。2007年,隨著村裏大量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閒散土地增多,周小林和大兒子周標開始逐步承包這些閒散荒地,擴大了水稻種植規模。地多人手少、雇人成本又太高,於是周小林成了村裏第一個購置農機的人。

如今的周小林和周標流轉承包了村裏700余畝田地,購置了兩台收割機、兩台插秧機和一部運糧拖拉機,每年能夠收穫成熟中稻近40萬斤。眼看效率提高了,村裏的不少種植戶開始請周氏父子幫助他們插秧、收割。他們因為熟練的技術和低廉的收費深受周邊地區農戶的歡迎。

“現在國家的政策好,不僅有糧食補貼,還有農機補貼,我準備跟著我爸幹,以後還可以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嘗試不同的新品種。”周標今年31歲,跟著父親已經幹了8年,他計劃下一步擴大優質稻的種植面積,提升種植效益,“種地就是這樣,只要你踏實肯幹,就一定能嘗到豐收的喜悅。”周標説。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生米鎮一處農田,周小林駕駛農機越過一處田埂斜坡(9月20日攝)。這種高難度的駕駛在周邊地區只有少數幾位農機手能做到。

9月底是江西各地中稻成熟豐收的季節。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種糧大戶周小林和兒子周標也開始忙碌起來。作為村裏少數購置了多臺農用機械的大戶,每年的這個時候,父子倆不僅要搶收自己家的700余畝水稻,還要為其他村民和周邊幾個村莊的農戶收割水稻,他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稻客”。

今年53歲的周小林是南昌市新建區留田村人,早年外出當過木工,2005年開始,他回到村裏種植水稻。2007年,隨著村裏大量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閒散土地增多,周小林和大兒子周標開始逐步承包這些閒散荒地,擴大了水稻種植規模。地多人手少、雇人成本又太高,於是周小林成了村裏第一個購置農機的人。

如今的周小林和周標流轉承包了村裏700余畝田地,購置了兩台收割機、兩台插秧機和一部運糧拖拉機,每年能夠收穫成熟中稻近40萬斤。眼看效率提高了,村裏的不少種植戶開始請周氏父子幫助他們插秧、收割。他們因為熟練的技術和低廉的收費深受周邊地區農戶的歡迎。

“現在國家的政策好,不僅有糧食補貼,還有農機補貼,我準備跟著我爸幹,以後還可以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嘗試不同的新品種。”周標今年31歲,跟著父親已經幹了8年,他計劃下一步擴大優質稻的種植面積,提升種植效益,“種地就是這樣,只要你踏實肯幹,就一定能嘗到豐收的喜悅。”周標説。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9月21日,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留田村,周小林(右)、周標父子在農田裏收割中稻。

9月底是江西各地中稻成熟豐收的季節。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種糧大戶周小林和兒子周標也開始忙碌起來。作為村裏少數購置了多臺農用機械的大戶,每年的這個時候,父子倆不僅要搶收自己家的700余畝水稻,還要為其他村民和周邊幾個村莊的農戶收割水稻,他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稻客”。

今年53歲的周小林是南昌市新建區留田村人,早年外出當過木工,2005年開始,他回到村裏種植水稻。2007年,隨著村裏大量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閒散土地增多,周小林和大兒子周標開始逐步承包這些閒散荒地,擴大了水稻種植規模。地多人手少、雇人成本又太高,於是周小林成了村裏第一個購置農機的人。

如今的周小林和周標流轉承包了村裏700余畝田地,購置了兩台收割機、兩台插秧機和一部運糧拖拉機,每年能夠收穫成熟中稻近40萬斤。眼看效率提高了,村裏的不少種植戶開始請周氏父子幫助他們插秧、收割。他們因為熟練的技術和低廉的收費深受周邊地區農戶的歡迎。

“現在國家的政策好,不僅有糧食補貼,還有農機補貼,我準備跟著我爸幹,以後還可以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嘗試不同的新品種。”周標今年31歲,跟著父親已經幹了8年,他計劃下一步擴大優質稻的種植面積,提升種植效益,“種地就是這樣,只要你踏實肯幹,就一定能嘗到豐收的喜悅。”周標説。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生米鎮一處農田,協助當地農戶收割中稻的周小林正在補充水分(9月20日攝)。收割工作需要長時間暴曬在烈日下,十分辛苦。

9月底是江西各地中稻成熟豐收的季節。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種糧大戶周小林和兒子周標也開始忙碌起來。作為村裏少數購置了多臺農用機械的大戶,每年的這個時候,父子倆不僅要搶收自己家的700余畝水稻,還要為其他村民和周邊幾個村莊的農戶收割水稻,他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稻客”。

今年53歲的周小林是南昌市新建區留田村人,早年外出當過木工,2005年開始,他回到村裏種植水稻。2007年,隨著村裏大量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閒散土地增多,周小林和大兒子周標開始逐步承包這些閒散荒地,擴大了水稻種植規模。地多人手少、雇人成本又太高,於是周小林成了村裏第一個購置農機的人。

如今的周小林和周標流轉承包了村裏700余畝田地,購置了兩台收割機、兩台插秧機和一部運糧拖拉機,每年能夠收穫成熟中稻近40萬斤。眼看效率提高了,村裏的不少種植戶開始請周氏父子幫助他們插秧、收割。他們因為熟練的技術和低廉的收費深受周邊地區農戶的歡迎。

“現在國家的政策好,不僅有糧食補貼,還有農機補貼,我準備跟著我爸幹,以後還可以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嘗試不同的新品種。”周標今年31歲,跟著父親已經幹了8年,他計劃下一步擴大優質稻的種植面積,提升種植效益,“種地就是這樣,只要你踏實肯幹,就一定能嘗到豐收的喜悅。”周標説。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9月21日,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留田村,周小林、周標父子在將剛收穫的中稻稻穀運回倉庫(無人機拍攝)。

9月底是江西各地中稻成熟豐收的季節。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種糧大戶周小林和兒子周標也開始忙碌起來。作為村裏少數購置了多臺農用機械的大戶,每年的這個時候,父子倆不僅要搶收自己家的700余畝水稻,還要為其他村民和周邊幾個村莊的農戶收割水稻,他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稻客”。

今年53歲的周小林是南昌市新建區留田村人,早年外出當過木工,2005年開始,他回到村裏種植水稻。2007年,隨著村裏大量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閒散土地增多,周小林和大兒子周標開始逐步承包這些閒散荒地,擴大了水稻種植規模。地多人手少、雇人成本又太高,於是周小林成了村裏第一個購置農機的人。

如今的周小林和周標流轉承包了村裏700余畝田地,購置了兩台收割機、兩台插秧機和一部運糧拖拉機,每年能夠收穫成熟中稻近40萬斤。眼看效率提高了,村裏的不少種植戶開始請周氏父子幫助他們插秧、收割。他們因為熟練的技術和低廉的收費深受周邊地區農戶的歡迎。

“現在國家的政策好,不僅有糧食補貼,還有農機補貼,我準備跟著我爸幹,以後還可以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嘗試不同的新品種。”周標今年31歲,跟著父親已經幹了8年,他計劃下一步擴大優質稻的種植面積,提升種植效益,“種地就是這樣,只要你踏實肯幹,就一定能嘗到豐收的喜悅。”周標説。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留田村,周小林(左)、周標父子結束了上午的收割工作後在停放農機的倉庫洗臉(9月20日攝)。

9月底是江西各地中稻成熟豐收的季節。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種糧大戶周小林和兒子周標也開始忙碌起來。作為村裏少數購置了多臺農用機械的大戶,每年的這個時候,父子倆不僅要搶收自己家的700余畝水稻,還要為其他村民和周邊幾個村莊的農戶收割水稻,他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稻客”。

今年53歲的周小林是南昌市新建區留田村人,早年外出當過木工,2005年開始,他回到村裏種植水稻。2007年,隨著村裏大量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閒散土地增多,周小林和大兒子周標開始逐步承包這些閒散荒地,擴大了水稻種植規模。地多人手少、雇人成本又太高,於是周小林成了村裏第一個購置農機的人。

如今的周小林和周標流轉承包了村裏700余畝田地,購置了兩台收割機、兩台插秧機和一部運糧拖拉機,每年能夠收穫成熟中稻近40萬斤。眼看效率提高了,村裏的不少種植戶開始請周氏父子幫助他們插秧、收割。他們因為熟練的技術和低廉的收費深受周邊地區農戶的歡迎。

“現在國家的政策好,不僅有糧食補貼,還有農機補貼,我準備跟著我爸幹,以後還可以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嘗試不同的新品種。”周標今年31歲,跟著父親已經幹了8年,他計劃下一步擴大優質稻的種植面積,提升種植效益,“種地就是這樣,只要你踏實肯幹,就一定能嘗到豐收的喜悅。”周標説。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fujian05.jpg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邊雋祺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