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豐收圖景今又是 現代農業迎面來——“糧倉”黑龍江秋收新觀察

2018-09-21 20:12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哈爾濱9月21日電 題:豐收圖景今又是 現代農業迎面來——“糧倉”黑龍江秋收新觀察

新華社記者

曾經,種糧“靠天”,賣糧“靠保護價”,是黑龍江很多農民種地、賣糧的真實寫照。而今,越來越多的農産品轉型高品質,瞄準市場的農民群體逐漸壯大,文化、旅遊等元素為現代農業注入“新活力”。

金秋九月,稻穀飄香,一幅幅豐收圖景讓黑龍江這個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越來越“上檔次”,現代農業生産體系、經營體系、産業體系正在穩步構建。

追高端:咬定目標,只為稻花“香”

稻花香裏説豐年。在黑龍江省南部的五常市常堡鄉保安村,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腰。一陣風吹來,金黃色的稻海泛著波浪。

9月18日,常堡鄉3000畝水稻新品種示範田,迎來了這個品種的研發團隊——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專家組參觀。在田間地頭,用電飯鍋煮好的米飯香味四溢。

保安村農民喬暑平今年種了60畝新品種水稻。他説,這個品種具有優質、高産、抗稻瘟病和抗倒伏的特點。去年與收購企業簽訂了合同,每斤比當地水稻市場價高出一角錢。

種植優質水稻品種,早已讓當地農民嘗到了甜頭。保安村農民翟志友今年種了30多畝“稻花香2號”,這個系列品種是五常大米享譽全國的原因之一。

“再過幾天就可以收割了,你看這籽粒飽滿,糧食品質非常好。”站在稻田邊的翟志友説,他的客戶分佈在廣州、北京等地,每斤大米能賣到10多元。

從南到北、從西到東,品質農業正在成為越來越多農戶的新選擇。

位於我國“東極”撫遠市的玖成高效合作聯社,近年來面向“高品質”種植水稻發力,3.36萬畝水稻大都達到綠色標準,部分正在向有機水稻邁進。

為解決種植有機水稻的肥料問題,玖成高效合作聯社理事孫國良與社員走訪了十幾家肥料廠,試驗了多種有機肥,最終才找到現在使用的以羊糞為原料的有機肥。

為了一塊糞耗盡心思的孫國良,如今收到了回報。合作社今年種植的300畝有機鴨稻,每畝效益比普通水稻能高出800元。

搶市場:糧未進倉,先找“婆家”

秋收大幕已經拉開。在黑龍江省墾區,部分地區正適時早收,主動搶佔“第一桶金”。

黑龍江墾區二九〇農場種植戶荀加武,今年種了150畝水稻。從扣棚、育秧到插秧,都儘量搶前抓早,收穫時間也提前了。

正在收穫水稻的荀加武對記者説,今年水稻品質好,成熟好,通過早收穫,早上市,不僅能夠賣上好價格,還有利於後期整地。

雖然還未到大面積收割時節,但富錦市東北水田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1萬多畝水稻,早已找到了“婆家”。合作社理事長劉春説,合作社與大連一家企業簽訂了購銷協議,企業以高於水稻最低收購價0.6元左右的價格收購,銷售利潤的20%最終還可以返還給合作社。

“現在不僅要種得好,更要銷得好。”劉春説,目前合作社還在瞄準更加精細的訂單種植:客戶春天訂一塊稻田,自定標準和品種,秋天收下來糧食都歸客戶。“只要客戶有需求,我們都可以合作。”

進入9月以來,樺川縣創業鄉春鵬水稻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景春鵬的微信“朋友圈”就開始忙碌起來,幾乎每天都會更新三四條有關今年水稻的信息,從收割機開進稻田,到新收的稻子在陽光下晾曬,再到加工車間打包新米,展示水稻收儲和加工全流程。

“從開始收割到現在,六七天時間賣了3000多盒。”景春鵬説,能賣這麼好,主要歸功於“朋友圈”的宣傳,更多人知道了合作社的高端大米。

玩融合:稻海種出“花”,農業“嗨”起來

秋收時節,富錦市現代農業萬畝水稻科技示範園裏水稻已近成熟。登上示範園中的一處觀光塔望去,通過種植不同顏色的水稻,以“春夏秋冬”為主題的四幅巨型“稻田畫”盡收眼底,稻田種出了“花兒”。

萬畝稻田間,慶祝豐收的秧歌也扭了起來。秧歌隊員們手持或紅或綠的手絹、扇子,穿著色彩斑斕的服裝,在一片金色的稻田間格外顯眼。“我們用舞蹈來慶祝豐收,迎接第一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富錦市舞蹈協會會長劉艷玲説。

北安市革命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正在打造生態循環農業。行走在稻田裏,時常會看到田埂上的鴨舍。鴨子除了為有機水稻除草、肥田,綠色植物喂養大的鴨子也成了餐桌上的“生態鴨”。

合作社相關負責人李紅河説,今年經營了1萬畝蟹稻、1000畝魚稻、2000畝鴨稻,這些水稻比普通水稻每斤貴將近5角錢。

在撫遠市,一處面積達4200畝的蔓越莓種植基地裏迎來了豐收,植株上佈滿了紅色的蔓越莓果實。種植基地負責人李峰介紹,經過3年試種,今年的蔓越莓收穫季,這裡變成一片紅色的海洋。

當地人士介紹,蔓越莓的經濟效益是水稻的幾十倍。未來,撫遠將建設集蔓越莓種植、銷售、深加工、觀光為一體的綜合性示範基地。

農業休閒遊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遊人。遊客高鑫帶著自己的小女兒,來到富錦市“稻海田園綜合體”,徜徉在稻海間賞景、拍照。“感覺特別震撼,也很新鮮,在這兒能讓孩子更好地走進農業,懂得珍惜糧食。”高鑫説。(采寫記者:孫英威、管建濤、王建、楊喆)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吳嘯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