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江蘇省政府召開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推進會

2018-11-02 12:27 來源: 新華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10月31日,省政府在南通召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現場推進會,與會人士共商共推優化企業融資環境,降低融資成本。

融資貴:源於制度僵流程長環節多

因為規模小、缺少抵質押物、風險大,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要想在銀行拿到貸款,並不容易。一般來説,在沒有充足抵押物的情況下,他們需要尋找一家擔保機構,由擔保機構向合作銀行申請貸款。貸款到期之後,必須要先還掉貸款,才能再從銀行貸款。順利的話,可以很快從銀行拿到第二次貸款,如果不順利,就要把之前走過的流程再走一遍。

在這個過程之中,企業要提供擔保費、上浮的貸款利率以及其他雜項費用。雖然央行公佈的貸款基準利率不高,但是經過這些環節層層加碼之後,企業拿到的貸款利率並不低。其中,最為突出的是“過橋”費用,即如果貸款到期時,企業手上沒有足夠資金還款,那就要找其他資金墊付一下。因為企業要得急,所以“過橋”資金的利息很高,大多數為日息千分之四,且最少不低於三四天。“曾經有一筆300萬元的貸款到期,一週時間,僅‘過橋’費用就支付了20多萬元。”南通一家刺繡公司老總心疼地説。

融資難、融資貴,喊了很多年,解決了很多年,但問題仍然存在。“從前三季度的金融運行形勢來看,出現了總量增加、結構優化、成本趨降的向好態勢。但是經濟金融互動中政策傳導不暢、市場預期不穩、政策合力不彰顯等新老問題仍然凸顯。”人民銀行南京分行行長郭新明直言,當前普遍反映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在央行和實體經濟之間確實隔著金融機構這一仲介橋梁。

從目前來看,銀行信貸依舊是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融資的主渠道。而長期以來形成的基礎設施貸款、國有企業項目貸款等方式,銀行已經固有一套流程,這套流程在面對民營企業、小微企業時,並不適用。為了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體制機制,改善服務流程,從中央到地方均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主要集中在銀行信貸資源、人員、考核等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與市場需求仍不匹配。

融資難:需精準分析精準解決

人民銀行南京分行最新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小微製造企業新增貸款量佔全部製造業企業的42.6%,較上年同期大幅提高了8.9個百分點。貸款利率自今年4月開始下降,目前逐步企穩,並進入下降通道。江蘇銀保監局籌備組組長熊濤説,每次跟企業交流,“融資難、融資貴”都是繞不過去的坎,而在與銀行業金融機構交流時,它們總覺得在解決融資難、融資貴方面做了不少事,為什麼還是得不到企業與政府的認可?“兩方面的對話很難統一,究其原因,需要精準分析,究竟是什麼行業、哪類企業面臨著融資難、融資貴。如果是有市場、有前景,暫時資金困難的企業,該幫要幫。而如果是‘兩高一低’行業的企業,那該退還是要退,信貸資源要向高質量發展領域傾斜。我們需要打開融資鏈條,看看是哪個環節存在不暢通,銀行業金融機構需要再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産品,精準服務實體經濟。”

郭新明説,金融機構必須優化內部經濟資本分配,加強績效考核,落實盡職免責制度,確保“真金白銀”和政策扶持能夠成為實體經濟的有效投入。

開“藥方”:增量增信增産品

融資難、融資貴,如何對症下藥?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局長查斌儀説,解決這個問題,需要進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基礎設施服務。推動省級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建設,擴大影響力,借助於互聯網技術改善銀企對接效率;完善普惠金融工作機制;推進小微企業轉貸方式創新;加強直接融資服務拓寬融資渠道、強化再擔保體系建設……以省級綜合金融服務平臺為例,自5月上線試運營以來,至10月底,已經核準接入各類金融機構52家,企業用戶註冊數2.79萬戶,撮合成功授信1763筆,金額70多億元,其中首次獲得授信戶有498戶。

針對企業最頭疼的“過橋”資金問題,南通市繼在全省創新成立轉貸基金後,今年又成立了全省首家轉貸服務公司,已經與23家銀行簽署了轉貸服務戰略合作協議。南通市常務副市長單曉鳴介紹,南通常設“融資會診直通車”“金融幫服萬企行”“金融顧問百企行”活動,與政府主導建立的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創業融資服務平臺、中小企業金融服務中心三大平臺,共同構成了解決企業融資難題的組合拳。

從全省來看,前三季度,全省各級公益性轉貸應急資金平臺為6000多家企業提供轉貸金額近7000億元。工商銀行江蘇分行行長田楓林説,對於民營企業、小微企業貸款,工行以“保本微利”為定價原則,從二季度開始,對單戶1000萬元以內的小微企業融資實現差異化定價,四季度計劃再投放不低於100億元小微企業貸款,執行利率控制到更低水平。“降低融資成本是一項長期和系統工程,”他説,明年將對5萬戶普惠金融客戶進行上門走訪, 為不少於2萬戶新小微企業客戶提供金融服務。

省財政廳副巡視員徐洪林認為,財政與金融政策需要更加協同,進一步通過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構建各類風險補償基金,提高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積極性。(記者 趙偉莉)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