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陸海空天電”全聚首:聚焦珠海航展

2018-11-07 20:2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廣州11月7日電 題:“陸海空天電”全聚首:聚焦珠海航展

新華社記者

殲10B推力矢量驗證機驚艷亮相、殲20戰機編隊飛行、新一代運載火箭家族首次集體亮相、高速飛行列車初露真容……第十二屆中國國際航天航空博覽會(珠海航展)正在廣東珠海舉辦。經過20多年努力,珠海航展成為最具國際影響力的航空航天類專業展會之一,為推動世界航空航天科技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航空航天大國如何強起來?核心技術如何更好實現自主可控?聚焦本屆航展,探訪大國重器“扎堆”亮相背後的“必然”。

首次亮相和全套體系並存:開啟“大防務”時代

湛藍的天空中,我國自主研製的殲10B推力矢量驗證機拖著彩煙,表演了“榔頭”機動、“大迎角360度滾轉”“落葉飄”“眼鏡蛇”等一連串典型過失速機動飛行動作。這標誌著我國成功實現了推力矢量這一航空關鍵領域的創新突破。

“本屆航展,我們的參展展品達到134項,其中37項是首次亮相。特別是‘長空亮劍’的國之重器展區,集中展示了制空、打擊、預警、信息、投送等全要素高度融合的空中作戰體系和‘從三代到四代、從有人到無人、從空基到全域’的跨越發展能力。”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新聞發言人周國強説。

首次亮相和全套體系並存,在本屆航展成為一個普遍現象。

這是迄今為止最全領域的一次航展,實現了“陸海空天電”領域的中外企業首次聚首。“沒想到我們也有機會參加珠海航展。”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國際部主任李彥慶説,這家全球知名的船舶製造企業今年第一次參展,琳瑯滿目的各類展品不僅展示了企業的最新成果,也填補了珠海航展版圖的最後一塊空白。

創下規模之最的,還有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和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作為“天”的代表之一,航天科工展出了防空、海防、對地打擊、無人作戰、預警監視安防、商業航天和指揮通信與支援保障七大體系的近百項産品,參展規模為歷屆之最;作為“陸”的代表之一,兵器工業推出裝甲突擊、火力打擊、防空反導、智慧彈藥等領域一系列新産品及成體系成建制武器系統和解決方案,體現出我國陸軍外貿武器裝備的高水平。

這也是迄今為止不同類別産品最豐富的一次“全譜係”航展。以“電”領域為例,從巨大的價值數億元、可以探測數百公里的大型相控陣雷達,到小巧玲瓏、可以隨手攜帶的安防設備,再到小得“看不清的”系列芯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向全球市場展示了覆蓋多個技術領域的400余項尖端信息化産品和解決方案,構建了一張無所不包的“智慧之網”。

這也是富有國際合作色彩的全球性、全參與的航展。不僅有國有大型企業參與,也有大批民營企業參與;不僅有軍轉民的高精尖産品,也有帶來新鮮血液和靈活機制的軍民融合産品;不僅有中國企業,還有數以百計的外國企業,特別是波音、普惠等40多家美國企業參展,多個歐洲國家的企業和院校在航展上宣佈一系列和中國的深度研發和培訓合作計劃,充分體現了世界各國對中國市場的信心。

大國重器“扎堆”亮相背後的“必然”

本屆航展,和殲10B推力矢量驗證機一起備受矚目的,還有首次編隊飛行的殲20戰機。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副總經理楊偉説,“20”不僅是一個機型的代名詞,更是中國航空工業跨越式發展的代名詞。

在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中國的“大國重器”面向全球市場,舉行了史上最全的一次“集體亮相”,在眾多參展企業看來,這不是偶然,而是一種必然。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董事長熊群力説,能夠拿出適合全球不同需求、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高科技電子信息産品,得益於改革開放引領企業“厚積薄發”。

“正是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航空工業集團實現了從傳統國企向現代公司的跨越,實現了航空工業從以軍為主到軍民融合的跨越,實現了航空工業從國內企業到跨國公司的跨越。”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副總經理陳元先説。

“將大國重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開放發展與自主創新”——這是航展上中國參展企業最經常提及的高頻詞和關鍵詞。

“航空工業也在走一條自主創新之路,但是自主創新不意味著封閉,還是一種開放、協同以及資源的整合與包容,我們通過整合不同國家的資源優勢,在創新上實現更好的發展。”陳元先説。

未來可期:堅定不移走獨立自主創新之路

人類自古就對天空充滿嚮往,中華民族世代傳遞著飛天的夢想。面向未來,中國的航空航天科技發展將為人類帶來更多福祉。要順利實現這一目標,關鍵核心技術等領域的短板仍然不容小覷,必須集中優勢資源、加快攻關。

“核心技術買不來、要不來、等不來,‘卡脖子’的短板讓我們更加堅定了要走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的獨立自主創新之路。”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副總經理李立功表示,通過航展,大家進一步了解了我們在最尖端領域和關鍵核心技術的進展與突破,讓世界能夠更加理性、全面地看待開放的中國,也更加敞開胸懷與我們交流合作,這將最終讓我們加速邁過核心技術“關鍵坎”。

讓國産大飛機早日衝上雲霄,曾是無數中國航空人的夢想。由於歷史原因,中國曾一度被諷刺為“沒有翅膀的雄鷹”。此次航展上,先後首飛成功並逐漸羽翼豐滿的國産大飛機“三兄弟”運20、C919、AG600再度同臺亮相。繼它們之後,CR929寬體客機、通用型運輸機運20F100又進一步揭開神秘面紗。未來,人類的藍天舞臺上,將有更多國産大飛機的身影。

“事實證明,‘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思想只會阻礙我們前進的腳步。”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民機部項目辦主任冷毅勳説。

不久前,在湖北荊門成功完成水上首飛的國産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再次回到“老家珠海”,在它的主場完成了榮歸首秀。這架被稱為“爭氣機”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其幾乎所有部件均實現國産,是名副其實的自主研製。

不論是其裝配的國産渦槳6發動機還是先進的氣水動佈局、世界最高的飛機起落架……“AG600的研製成功,再一次證明了走獨立自主路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我們在獨立自主研發之路上,決不能‘翻燒餅’般老是翻來覆去,要有持之以恒的信念和決心。”冷毅勳説。

滄海桑田,斗轉星移。本屆珠海航展上,在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的展廳內,一幅巨幕天頂屏幕上反復播放著新中國剛成立時的場景:飛機編隊從天安門上空飛過、接受檢閱,但沒有一架是我們自己造的。

從一架國産戰機都沒有,到如今兩型四代、20系列、國産大飛機家族等一系列全國産明星機型攜手亮相珠海航展,中國航空工業走過了近70年的風雨無阻的奮進之路。

中國航空航天科技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篳路藍縷但未來可期。(記者陳芳、王攀、胡喆、荊淮僑)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