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破解用水難的有力舉措——青海東部實施農村水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助力脫貧攻堅

2018-11-16 16:3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 題:破解用水難的有力舉措——青海東部實施農村水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助力脫貧攻堅

新華社記者胡璐、鬱瓊源

“以前村裏水源緊張只能種春小麥,單産也不高,每畝收入500元左右。從今年開始全村都通水了,5、6月份收完冬小麥後接著種蔬菜,一畝地收入達到了2000元。如今村裏不少人又種下了冬油菜,日子越過越好啦。”説起今年的收成,尕布村50多歲的村主任薊金財格外高興。

尕布村地處青海省黃南州尖扎縣坎布拉鎮境內。在此之前,由於這個村離黃河較遠,沿途修建了三個泵站,才能將水抽到地裏,但産生的電費就要花掉很大一部分收入。

這是記者赴青海調研了解到的。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但其實不僅是尕布村,作為青海境內重要的農業生産區,黃河谷地多年來一直面臨著工程性缺水——由於田高水低,看著水卻用不上。隨著電力的推廣普及,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這個地區灌溉以電力提灌為主,但灌溉電費每畝高達120至150元,近30%的耕地出現撂荒。

青海省水利廳外資項目辦副主任王海奎説,為了引入資金解決灌溉難題,2011年青海省依託已建的李家峽、公伯峽水庫,在亞洲開發銀行貸款的支持下,啟動了青海省東部地區農村水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它通過新建4條幹渠骨幹工程,加上田間水利配套及土地開發整理,實現自流引水上山,計劃灌溉面積20.85萬畝。項目涉及的化隆、循化和尖扎縣均屬於國家級貧困縣。目前這個項目主體工程已基本完成。

在尖扎縣坎布拉鎮的河谷中,記者看到,從河谷底部豎立起高度超過40米的混凝土支架,支撐起長度超過100米、橫亙在兩座坡頂間的渡槽。從李家峽水庫流出的黃河水沿著渡槽穿過山頂,從坎布拉鎮一路奔向康揚鎮、措周鄉,流向尖扎縣各個灌區。

李家峽水電站攔河大壩長414米、高175米,把黃河南北岸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座澄清湛藍的人工湖——坎布拉湖。依託抬高的黃河水位和水庫壩肩預留的農灌口,黃河水沿著已建成的管道順流而下。而位於循化縣和化隆縣境內的公伯峽水庫灌溉工程也已接近尾聲,逐步顯現出預期的經濟效益。

為了發揮出最大經濟、社會、生態效益,這個項目還與青海省黃河谷地百萬畝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緊密銜接。青海省重大土地整理項目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冶有貴説,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充分利用了李家峽、公伯峽水庫灌溉工程項目,在一定程度上根據水源水量來確定土地開發整理規模和灌溉面積。

王海奎説,項目實施過程中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有機結合,也使項目的綜合效益更大、可持續性更強。這主要體現在參與式灌溉管理、農業發展戰略和機構能力建設三方面。亞洲開發銀行為此提供了技術援助贈款。比如,建立12個示範農民用水戶協會,逐步探索形成了幹渠由灌區運行管理機構管理、支渠以下渠係由協會管理的分級管理模式;在農業發展上通過技術引進、技術示範與培訓,提高農民的能力等。

據測算,通過項目的實施,項目區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將從0.35提高到0.56,實現約9萬畝電力提灌面積改自流灌溉,僅電費一項,每年能為農民節省1000多萬元。同時,更為科學的用水方式將有效節約水資源。

農業增産和農民增收效果則更為顯著。“水源的充足,不僅使得小麥等糧食作物單産明顯增長,也為推動作物種植結構合理調整提供了條件,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王海奎説。

近年來,種植養殖大戶或公司通過土地流轉承包的農作物、養殖基地和園區較多。項目的實施,不僅為項目區提供了可靠的水利支撐,也為提高區域農業綜合生産能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創造了重要條件。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