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十送北斗”:長三甲系列火箭2018年成功發射18顆北斗導航衛星

2018-11-19 11:16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1月19日電 題:“十送北斗”:長三甲系列火箭2018年成功發射18顆北斗導航衛星

新華社記者胡喆、謝佼

2018年11月19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抓總研製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將北斗三號雙星送入預定軌道。從今年1月12日,長三乙運載火箭搭檔遠征一號上面級成功發射北斗三號02組雙星,到此次發射09組雙星,11個月的時間裏,長三甲系列火箭今年已經完成的12次發射任務中有10次都是北斗導航衛星的發射任務,共將18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順利實現了今年北斗工程的圓滿收官。

“長三甲”系列成為我國單一型號發射次數最多的火箭

截至目前,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完成了291次發射,而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就實施了94次發射,接近我國運載火箭發射次數的1/3,堪稱我國“單一型號史上發射量最多次”的火箭。

未來三年,長三甲系列火箭將要面對更大的挑戰,預計執行發射任務40次左右,任務非常飽滿。很多研製人員一年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發射基地執行發射任務,他們早已將發射基地當成了“第二個家”。

近年來,長三甲系列火箭的很多研製人員每年平均出差天數達到200天,數不清的破曉黃昏,奔波于機場車站;數不清的節日假日,堅守在工作崗位,任務忙的時候,每天工作十三四個小時。對於整個型號團隊來説,“陪伴”最多的是他們日夜守護的火箭,而家人則成了他們心中遙遠的惦念。

“發展對一個國家是舉足輕重的,老百姓也投入了極大的關注和熱情。這份職業帶給航天人的成就感和愉悅感,是別的職業很難相比的。”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總指揮岑拯説。

平均約26天一次發射,一發總裝時間僅40天左右

一年預計執行14次發射任務,不到一個月就得完成一次發射任務。如何高質量地保證成功?如何高效率地完成任務?

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姜傑介紹,目前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試驗隊在發射場的測試項目的任務週期縮短至20多天。

按照全年的發射計劃,平均約26天一次發射,一發總裝時間僅40天左右,且多發火箭總裝工作並行開展,每發火箭出廠測試時間僅20天左右,年度計劃沒有任何余量。

面對空前高密度發射挑戰和人員設備緊張的局面,“去任務化”是實現火箭産品化的重要途徑。“去任務化”是指實現火箭單機級、系統級和整箭級産品化、通用化、組批生産。就像批量生産的汽車可以匹配任何司機,這樣火箭研製生産就可以先行一步。

之前火箭從立項到出場再到發射,都採用“定制化”方式,一枚火箭固定對應一顆衛星。而“去任務化”意味著單級火箭、單發火箭完成總裝後,可以靈活調整其承擔的發射任務,只要衛星和火箭接口保持一致,針對具體任務只要調整軟體即可。

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副總指揮劉建忠説,目前長三甲火箭研製團隊正在逐步推進火箭“産品化”進程,對現有型號研製生産管理模式進行調整,逐漸形成“流水線”生産總裝方式。

用北斗,發北斗:100%成功率的背後是對創新、嚴謹的執著追求

在建設北斗衛星導航工程期間,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以“高密度、高可靠性、高成功率”為整個工程建設搶出了寶貴的時間,讓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能夠更快投入使用,拓展衛星導航市場,使我國在國際衛星導航領域掌握主動權、擴大話語權。

在近期的發射任務中,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首次實現“用北斗來發北斗”,使用兼容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三模接收機。“三模”指的是北斗、GPS和格洛納斯3種導航模式,這3種模式互相補充,進一步提高了火箭飛行入軌精度,從而降低遠征一號上面級和衛星組合體推進劑的消耗。

確保北斗導航衛星100%成功率的背後,是研製隊伍對創新、嚴謹的執著追求。岑拯介紹,為適應北斗三號工程全球組網的要求,不斷提高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發射任務的成功率和産品可靠性,近幾年火箭共進行了403項技術改進,平均每枚火箭進行技術改進28項,其中最高1枚達43項,發射均獲得圓滿成功。

“對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來説,北斗三號工程既是急難重的挑戰,又是提高應對任務能力的機遇。2019年,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將有望成為我國第一型跨入‘百次俱樂部’的單一系列運載火箭。”岑拯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吳嘯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