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支持民企既是社會責任也是商業機會——專訪建設銀行董事長田國立

2018-11-23 07:34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指出,要改革和完善金融機構監管考核和內部激勵機制,把銀行業績考核同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挂鉤,解決不敢貸、不願貸的問題。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商業銀行是中堅力量。商業銀行如何變革自身體制機制,更好地服務民營企業?當前已經採取了哪些有針對性的措施?如何在服務民營企業過程中實現商業可持續性?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建設銀行董事長田國立。

問:這一輪民營企業融資難有什麼新特徵?從商業銀行角度來看,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癥結在哪兒?

田國立:當前民營企業遇到的困難既有市場外部因素、企業自身因素,也有金融機構因素。從現狀來看,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更多集中在小微企業方面。主要癥結在於信貸準入標準高、增信難度大、申貸流程長、期限不匹配,以及融資接續問題等。同時,銀企信息不對稱、抵押登記效率低,導致信貸調查、審批到發放的流程耗時拉長,企業“等米下鍋”現象普遍。此外,很多小微企業在向銀行申請貸款的過程中,需要承擔擔保和評估等第三方服務費用,推高了企業的融資成本。

問:做慣了“大生意”的大型銀行轉而服務小微企業是否會遇到一些難題?建設銀行打算從哪些方面加強服務民營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的能力?

田國立:國有大行要為國分憂,引導資金流向社會最需要的地方,精準滴灌到最急需金融服務的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這是大行的責任所在。然而正如一個硬幣的兩面,硬幣的一面是銀行的責任和擔當,另一面則是銀行的機會和機遇,任何社會“痛點”對銀行來説都是商業機會,商業銀行要尋找到專業的解決方法和技術路徑,就能在解決企業痛點的同時實現銀行自身的穩健、持續發展。

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金融科技的運用為商業銀行提供了解決方案。目前建行強大的金融科技應用能力和數據運用能力,為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發揮了很好的示範效應。今年年初,建設銀行明確提出普惠金融戰略,舉全行之力,將普惠金融業務打造為新時代背景下建設銀行應對市場新形勢、新變化的戰略支點。隨後又相繼出臺普惠金融三年發展規劃,強化小微企業、商戶型企業、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主、農戶等重點客群批量營銷,創新推出“小微快貸”“雲稅貸”“抵押快貸”“平臺快貸”等一系列大數據金融産品。近日又在全行提出進一步加大支持民營和小微企業發展的26條舉措和工作要求,著力打造“建行模式”,依靠金融科技力量去破解小微企業和民營經濟融資困境。

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建設銀行服務的對公信貸客戶中,民營企業佔比九成,融資餘額佔比近30%。民營企業貸款餘額1.7萬億元,同比增速10.34%。建設銀行用於小微企業貸款餘額1.49萬億元,貸款客戶87.4萬戶,較年初新增26.9萬戶,增長44.39%。

問:金融機構傳統的監管考核和內部激勵機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銀行“不敢貸、不願貸”,應該從何處著手解決?

田國立:部分銀行的“惜貸”問題,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部分民營企業存在信息不透明、管理欠規範、産品技術含量相對低、跨行業過度擴張等問題;二是傳統融資方式解決問題上也受到一些局限,部分民營企業由於信用風險相對較高,金融機構出於考核、追責等方面壓力對其放貸較為謹慎;三是銀行金融機構風險控制能力本身也有局限性,也就不敢放貸。

從商業銀行角度來看,服務民營企業,銀行思維方式、經營理念、業務流程等都要隨之改變,這對銀行來説不啻于一場革命,是整個商業銀行文化的再造過程。具體來説有兩個方面,首先是效益,按照傳統方式發放小微企業貸款的經濟收益肯定不如服務大型企業,如果單純從收益角度考核員工不能體現業務導向,這時銀行的內部管理機制要因勢而變。其次是問責制度,小微企業風險相對較高,只有真正做到盡職免責才能提升員工的積極性,關鍵是如何落實。

下一步,建設銀行將積極落實監管機構對貸款擴面增量、降低成本等政策部署,積極執行政府和監管機構支持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發展的相關要求。制定差異化績效考核指標,加大對民營企業營銷和服務激勵費用安排,將業績考核同支持民營和小微企業發展挂鉤;在堅守合規底線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容錯糾錯機制,激發客戶經理和基層機構服務民營企業的內生動力,真正實現敢貸願貸。

問: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商業銀行還能有哪些更大的作為?在這個過程中還要注意哪些問題?

田國立:受制于資本約束和負債約束,商業銀行為企業提供貸款只是一個方面。除此之外,商業銀行還能為企業提供債券、理財、基金、租賃等全方位金融服務,為客戶提供低成本的融資。更重要的是,商業銀行能發揮自身優勢整合社會資源,提升整個市場的服務能力,只有這樣整體融資成本才能有效降低。

對此,建設銀行在戰略安排上佈局普惠金融綜合服務平臺體系,通過聚合內外部、線上線下銷售渠道資源、經營類或消費類場景,以銀行的科技和資金優勢,帶動更多社會資源服務小微企業,構建開放的小微金融服務生態圈。今年以來,建設銀行通過打造同業合作平臺,運用金融科技手段,將“新一代”核心業務系統建設積累的業務、技術經驗和成果輸出給中小金融機構,進而助力民營和中小微企業持續發展。截至目前,建設銀行同業合作平臺框架協議客戶數達1583家,與80多家中小金融機構明確零售智慧風控産品合作意向。同時,建行已經和發改委開展合作,募集了大約300億元的種子基金,希望能夠撬動3000億元規模資金,支持科技創新型企業的發展,並準備在深圳投資100億元建立投貸聯動技術産業園區。

下一步支持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的政策措施,還要注重政策協同落地,在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前提下,發揮稅收、政府財政補貼、政府擔保政策的引導作用,同時要避免企業授信集中過度,防止部分民企過度融資後,盲目多元化發展,並積極跟進風險管控,加強對客戶風險預判,積極探索新的風險管理機制。(記者 歐陽潔)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