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國“探月港”築夢九天開創三項新紀錄

2018-12-10 18:4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西昌12月10日電 題:中國“探月港”築夢九天開創三項新紀錄

王勝、王玉磊、梁珂岩

2018年12月8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零窗口”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至此,這個有中國“探月港”美譽的衛星發射中心,在築夢九天的道路上又開創三項新紀錄。

紀錄一:我國所有探月衛星均實現“零窗口”發射

奔月,是中國人的千年夢想。

2007年10月24日,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托舉著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依偎塔架等待奔月號令。為增加衛星入軌的成功率,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科研人員及一線參試人員決心實現“零窗口”發射。

“零窗口”,是指在預先計算好的發射時間,分秒不差將火箭點火升空。由於影響準時點火的因素很多,當時世界上還沒有國家能夠精準實施“零窗口”發射。

為此,任務各系統工作人員在星箭測試、氣象研判、燃料加注等各個環節,都追求零失誤、零差錯、零故障、零缺陷、零遺漏,從而確保發射萬無一失。

當日18時05分04秒,我國首次探月任務完美實現“零窗口”發射,創下航天發射史上的“中國奇跡”。節省下來的準備作軌道修正的120公斤燃料,使得嫦娥一號衛星多運行了4個月。

此後,這個中心又接連“零窗口”成功發射多顆探月探測器,形成了穩定可靠的“零窗口”發射能力。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騰空而起。事後測試數據顯示,火箭起飛時間與之前公佈的“零窗口”理論值分秒不差。

2013年12月2日,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完全按照“零窗口”準時發射成功,將嫦娥三號送入預定軌道。

2018年12月8日2時23分,嫦娥四號精準發射成功,開啟奔月之旅。

紀錄二:連續81次發射全部成功

組建48年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不斷提高綜合測試發射能力,形成兩個工位交替發射捆綁式火箭的能力,創造了1997年以來81戰連戰全勝的新紀錄。

如今走進西昌指揮控制中心,現代化氣息撲面而來。作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大腦”,這裡安裝有先進的指揮通信設備、全新網絡技術、傳感器技術和數據處理技術,能夠遠程控制組織指揮。

三號工位升級改建、新建衛星測試廠房,建成自主可控指揮顯示系統、智慧光網系統……近年來,中心大力推進設施設備可靠性增長、測發流程改進、組織模式優化,將測試發射、測量控制、通信、氣象、勤務保障五大系統數據進行融合,徹底解決了過去各系統各單位分散建設、自成體系、互不兼容等問題,有力保證了探月、北斗等重大任務發射圓滿完成。

此外,他們還強化全過程質量管控,建立健全了“雙崗四查”“雙想”“7S”“QC”等制度機制,構建起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一體化管理體系,並於2011年通過認證,實現了與國際一流航天發射場的接軌。

“嚴格的質量管理是航天發射的制勝基因,是確保成功的重要法寶。”中心黨委書記董重慶説。

紀錄三:100天高密度實施7次航天發射

截至目前,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今年已完成16次發射任務,突破了年發射9次的最高紀錄,並創造了100天內成功實施7次航天發射的高密度發射新紀錄。

嫦娥四號進場以來,前後與5次發射任務交錯並行。嫦娥四號任務01指揮員陳政介紹説:“任何一個崗位、一次操作都會影響發射任務,容不得任何疏忽和失誤。”

工程師何龍是這次任務的“金手指”,也就是按下點火按鈕的人。在他的工位前有3塊屏幕,屏幕上有200多個閃爍的狀態燈,每盞狀態燈的另一端連著的就是一個分系統或是操作崗位。

技術部氣象室保障組組長張瀅今年已在發射場區駐紮超過200天,連續執行了12次發射任務。張瀅説,為提高每一次任務的預報精度,她和同事們都要採用不同制式的測風系統採集高空風數值信息,將測風密度增加到3倍以上,更有效地判斷高空風趨勢,為任務指揮決策提供堅強的氣象技術支撐。

距離嫦娥四號發射僅10多個小時,中心測控系統遙測雷達組組長鄭志剛在執行完沙特雙星跟蹤測量任務後,顧不上吃午飯就立即組織人員切換設備狀態,再次投入嫦娥四號任務準備。

據介紹,今年像這樣多發多種任務並行已成為常態,他們更是創下了3天進行7次狀態轉換的新紀錄,人員三班倒、24小時值班已是家常便飯。

“目前,中心已實現從發射單一型號火箭到發射多種型號火箭、從發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到發射多軌道航天器、從發射國內衛星到發射國際商業衛星、從每年2-3次發射任務到年發射能力達到15次以上的重要躍升,完全具備執行高密度任務的發射能力。”中心主任張學宇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石璐言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