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天下大熊貓第一縣”的脫貧新事

2018-12-26 16:16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成都12月26日電 題:“天下大熊貓第一縣”的脫貧新事

新華社記者

1萬瓶蜂蜜1分鐘售罄、千年藏寨開門迎遠客、“張懶娃”變“張勤娃”……這是記者日前在四川平武縣採訪到的脫貧新事。

平武因野生大熊貓數量居全國之首而被譽為“天下大熊貓第一縣”,也是地處秦巴山連片特困地區的貧困縣。經過各方多年的奮力攻堅,當地貧困發生率已由2014年的12.8%降至目前的0.46%,脫貧摘帽即將實現。

1萬瓶蜂蜜1分鐘售罄

在平武縣木皮藏族鄉關壩村,依託優質生態資源,蜜蜂養殖一直是當地村民的傳統産業之一。“以前,我們的村民只懂釀出好蜂蜜,銷路卻成問題。”關壩村養蜂合作社理事長、36歲的李芯銳説。

李芯銳是關壩村7個原在外打工、後返鄉創業的年輕人之一。懷揣“讓家鄉不再貧困”的樸素想法,他們在當地黨委政府領導下,用新理念引導鄉親們保護生態、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成功將關壩的生態農産品打造成“網紅”。

今年8月,依託阿裏巴巴生態體系的電商平臺,當地第一批1萬瓶蜂蜜不到1小時即售罄;9月,第二批1萬瓶只用了1分鐘即被搶購一空……

“綠水青山就是最好的名片,我們要讓更多的人來品味平武的原生態味道。”李芯銳自信地説。

近年來,平武堅持生態立縣、綠色發展理念,重點打造綠茶、中藥材、蜂蜜等産業,讓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僅今年前9個月,全縣生態農業就實現産值1.11億元,貧困戶人均增收約2000元。

千年藏寨開門迎遠客

走進平武白馬藏族鄉扒昔加古寨,一排排青瓦木梁的藏式小樓依山而建,民族風情濃郁。過去以打獵、採草藥等為生的當地村民,如今吃上了“旅遊飯”。

今年78歲的白馬藏族老人旭仕修告訴記者,他們家在2014年就開辦了民宿,是寨子裏最早經營民宿的人家之一。但那時候因為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知道古寨前來參觀的遊客還很少。

“後來水泥路修好了,政府把旅遊産業引進了鄉村,如今我家的客棧一年能賺十幾萬,日子越過越好。”旭仕修笑得合不攏嘴。

如今,在扒昔加古寨,20多戶村民都搞起了農家樂,隨著當地旅遊業蓬勃發展,村民們的生活也蒸蒸日上。

據了解,平武縣依託優質旅遊資源,實施“景區帶村、農家樂帶戶、旅遊商品增收”的全域旅遊扶貧模式,帶動2200余戶貧困戶直接或間接參與旅遊産業,僅今年前10個月,戶均增收就超過5000元。

“懶娃”變“勤娃”

在平武縣黃羊關藏族鄉草原村,曾經的貧困戶張平文算是“名人”。過去,他不求上進,家裏臟亂差、“太陽曬屁股都不起床”、不弄莊稼還愛打麻將,村民便送他一綽號“張懶娃”。

“張懶娃”不缺胳膊不缺腿兒的,他脫貧,“思想”必須先脫貧。駐村工作組和村幹部反復登門與他拉家常,拉近與他的心理距離,鼓勵並支持他通過自己的雙手,勞動致富。

“這麼多人用心幫我,我肯定還是要雄起噻。”張平文選定了自己的努力方向——種植中藥材,經過幾年時間,他現在已經擁有8畝多的中藥材種植地,涉及大黃、芍藥等七八個品種,一舉摘掉了“窮帽子”。

“‘張懶娃’變嘍。”村民們開始對張平文刮目相看。他自己也越來越對“綽號”不滿,要求幫扶部門、村兩委幫他正名,“我現在改了,還是村裏的致富能手,應該叫我‘張勤娃’!”

“治窮先治愚,扶貧先扶志”。平武縣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通過提升貧困群眾的精神風貌,激發其內生動力,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取得良好效果。(記者楊三軍、康錦謙、楊迪、張海磊)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揚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