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從“天鴿”到“山竹”
——澳門防災減災能力持續提升

2018-12-28 16:4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澳門12月28日電(記者 胡瑤)今年9月16日,超強颱風“山竹”來襲,10號風球生效時間長達9小時。颱風過境後,澳門未遭受重大人員傷亡,財産損失降到最低,供水供電通訊基本正常,歷經滄桑的小城在大風大雨中安然無恙。

而在一年前,澳門在遭受自1953年有颱風觀測記錄以來最強颱風“天鴿”正面襲擊時,10人不幸遇難,244人受傷,電力通訊大面積癱瘓,財産損失高達114.7億澳門元。

痛定思痛。一年來,在國家的關懷和大力支持下,澳門特區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逐步完善應急管理機制,強化城市重要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居民防災意識,防災減災能力的提升有目共睹。

國家專家團隊千里馳援

年逾七旬的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應急管理專家組組長閃淳昌親眼見證了這一年來澳門防災減災能力的提升。2017年9月,在澳門剛剛遭受“天鴿”襲擊後不到一個月,他率領的國家減災委員會專家團隊就趕赴澳門,協助澳門總結評估颱風“天鴿”應急處理情況,完善澳門重大災害應變總體計劃。

專家團隊本著科學嚴謹、實事求是的態度,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于2017年9月底向澳門特區政府提交了《國家減災委協助澳門“天鴿”颱風災害評估專家組的工作報告》(初期報告),為澳門今後的防災減災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2018年3月底,由澳門特區政府委託清華大學、北方工業大學和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聯合編制的《澳門“天鴿”颱風災害評估總結及優化澳門應急管理體制建議》正式公佈。

這份沉甸甸的報告共259頁,14萬餘字,對“天鴿”颱風進行了更加全面和科學的災情分析,提出優化澳門特區應急管理體系的總體思路和主要建議,並對相應的重點建設項目提出了中長期建議,進一步充實和完善了澳門防災減災救災與應急體制機制。

澳門加強自身防災減災能力

在國家減災委員會專家團隊的科學指導下,澳門特區政府成立“檢討重大災害應變機制暨跟進改善委員會”,及時跟進澳門防災減災工作的進展。

按照《澳門“天鴿”颱風災害評估總結及優化澳門應急管理體制建議》,在總結強颱風“天鴿”經驗的基礎上,澳門致力於推進建設以特區政府為全面主導、社會多元主體參與的現代化防災減災體系。

根據專家意見和建議,澳門供水、供電、通信部門更新了應急預案,相關部門積極推進內港擋潮閘建設,加快在低窪地區建造防洪墻,疏通排洪出水口,強化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機制,提升對颱風、風暴潮等災害性天氣的預警能力,加強對居民防災減災意識的宣傳。

澳門還與內地相鄰地區持續加強合作,興建粵澳供電第三通道,推進內地“第四條對澳供水管道”,強化通信網絡設施和營運,提高應急能力和城市供電、供水、通信設施水平,加強重要基礎設施建設,保衛城市重要“生命線”。

經過一年的充分準備,澳門在應急機制、部門協調、應對颱風意識和能力、信息的發放效率方面有了明顯提升,在應對自然災害時更有底氣。

颱風“山竹”來襲之時,按照應急預案,9月15日晚澳門氣象局發出紅色風暴潮警告,16個避險中心全面啟動,一場城市“保衛戰”隨即打響。

9月16日上午11時,十號風球生效,澳門氣象、保安、電力、水利、通信、救援等部門全力投入應對,整個城市在狂風暴雨中堅持了9個小時,供水和通信基本正常,僅低窪地帶地區因為內澇而出現供電暫停,電力部門立刻出動搶修。颱風過境後,澳門保安部隊隨即展開清障行動,市容市貌迅速恢復,傷亡及損失的程度減至最低。

建立長效合作機制

從“天鴿”到“山竹”,澳門特區政府部門和澳門居民深切感受到的是背靠祖國、不斷完善自身防災減災能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目前澳門特區政府正有序推動防災減災領域工作,修訂《澳門民防綱要法》、編制《澳門防災減災中長期規劃(2019-2028)》、建設應急指揮應用平臺;巨災保險制度、應急預案體系、重要的基礎設施工程、公共安全科普教育等工作也提上日程。澳門特區政府教育暨青年局主辦“青年義務工作學習交流”活動,組織澳門青年前往四川,學習當地防災救災的經驗。

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在2019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明確指出,自構建防災減災長效機制後,澳門特區政府已啟動18項短期和12項中長期措施,相關工作在應對強颱風“山竹”的實踐中得到了驗證。

他表示,今後將健全防災減災軟硬體設施,強化人員專業培訓,持續優化信息發佈網絡,加強重大事故監測能力和預測預警能力,不斷提升居民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澳門與內地在防災減災領域的合作剛剛起步。在內地防災減災專家的協助和科學指導下,雙方計劃建立長效合作機制,為未來澳門的城市防災減災能力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興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