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對人為掩蓋不良貸款“零容忍”

2019-01-04 08:46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前不久,審計署公佈的2018年三季度國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實情況跟蹤審計結果顯示,有5個省的個別金融機構通過人為調整資産評級等方式掩蓋不良貸款13.39億元。5個省涉及的個別銀行機構分別是安徽省農村商業銀行、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江西省贛州銀行總行營業部及所屬27家支行、吉林省通化農村商業銀行、四川省資陽農村商業銀行,涉及金額分別為4.67億元、3.29億元、2.37億元、1.38億元和1.68億元。

銀行就是經營風險的,銀行放貸出現一定數額的不良貸款屬正常現象,但通過人為調整的方式掩蓋“不良”卻是法律法規所不允許的。自從監管部門開展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工作以來,掩蓋不良貸款也成為監管處罰的重點。

從監管部門公佈的處罰信息可以看出,銀行機構掩蓋不良貸款的手段和方式多種多樣,且不斷翻新,如,人為調整貸款佔用形態;將已形成的不良貸款辦理借新還舊手續;發放借名貸款用於歸還關聯企業貸款本息;利用同業科目辦理資金通道業務轉移不良貸款;機構之間互持“不良”虛假出表等。無論採取何種方式,最終的結果都是造成不良貸款數據嚴重失真。

明知違法違規,一些銀行為何還要人為掩蓋不良貸款?原因有三:其一,掩蓋不良貸款可以減少撥備計提,進而達到增加盈利的目的,同時不良貸款減少,還能滿足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等監管指標要求;其二,為了在績效考核中增加員工績效工資;其三,為了在上級銀行考核或同業指標排名中名次靠前,還能夠受到相應的表彰獎勵,提升社會知名度等。

殊不知,人為掩蓋不良貸款危害非常嚴重。從微觀層面看,一方面,不利於督促企業加強經營管理,特別是“僵屍企業”佔用大量貸款,導致資金使用上的浪費;不利於信貸資金在企業和不同行業間的合理有效配置,制約了信貸資金效能的發揮,影響了銀行對優質企業的信貸支持,加大了企業融資難問題;也會增加欠貸企業的賴賬心理,惡化信用環境。另一方面,很容易使銀行喪失對不良貸款及時處置的大好時機,不但積累風險,也降低了銀行信貸資金的使用效率,影響了銀行正常經營和營利能力的提升。

從宏觀層面看,不良貸款數據不真實,影響監管政策的制定,容易導致監管決策的誤判,特別是對於法人銀行機構來説,會導致監管部門難有針對性地採取監管措施,極易導致金融風險。更為嚴重的是,可能削弱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産業政策等在銀行業的貫徹落實,阻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影響經濟高質量發展。

時值歲末年初,銀行的各項指標進入了衝刺階段,人為調整形態、掩蓋不良貸款等違法違規問題還可能會發生,監管部門對此須保持“零容忍”態度。要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始終保持高壓態勢,對銀行機構數據指標造假等違法違規問題要及時制止,限期整改。對問題比較嚴重的要依法依規予以嚴厲處罰,並對相關責任人員嚴厲問責和處理,提高監管處罰的震懾力。通過強化監管,督促銀行機構達到“準確分類—提足撥備—充分核銷—做實利潤—資本充足”的監管要求。

此外,各銀行機構也要提高對掩蓋不良貸款危害性的認識,“三會一層”(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管理層)要按照職責分工認真履職盡責,不能流於形式。信貸管理部門要強化貸款“三查”,提高貸款質量,並準確分類,如實反映貸款形態。同時,內部稽核審計部門要充分發揮監督作用,做好日常監督檢查工作,發現違規問題及時糾正處理,特別是對於掩蓋不良貸款問題,要敢於自曝“家醜”,不隱瞞、不護短,防止問題積累,切實做好風險防範工作。(李鳳文)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