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海南:10萬畝撂荒地復耕變聚寶盆

2019-01-04 10:50 來源: 海南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我省去年投入資金1075萬元,多舉措促撂荒地恢復生産
10萬畝撂荒地復耕變聚寶盆

改良土壤酸性提高土壤地力;調整産業結構引導農民種植經濟效益高的農作物;通過土地流轉、承包租賃等形式,使因缺少勞動力、資金技術等造成撂荒的土地復耕……2018年海南多措並舉使撂荒地恢復生産10萬畝,既促進農業發展,又實現農民增收。

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管理處相關負責人1月3日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去年我省全力推進撂荒地復耕工作,在頂層設計上制訂2018年撂荒地恢復生産工作方案,提出全省撂荒地復耕按照“宜菜則菜、宜果則果、宜牧則牧”的指導原則。同時,為保障撂荒地復耕資金經費落實,去年我省安排撂荒地復耕工作補助經費1075萬元,對市縣開展撂荒地復耕進行補助,對撂荒地復耕的農民每畝補助400元至500元,調動了農民撂荒地復耕的積極性。

提高土壤地力 調整産業結構

據了解,目前海南土地撂荒主要原因為撂荒地基礎設施建設普遍滯後。比如排灌系統不完善,使一些海邊的鹽鹼地、山坡地、西部的乾旱地復耕難;部分農作物經濟效益低,農村種植組織化程度低,缺少龍頭企業、合作社引導,市場銷路不暢,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

利用科技提高地力,改良土壤。海南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土壤研究所研究員謝良商認為,海南天氣高溫高濕使得土地養分流失嚴重、酸性較強。針對土壤酸性問題,省農科院研發耐酸農作物品種、利用弱鹼性的土壤調理劑進行土壤改良、利用有機肥和化肥結合的方式科學施肥。“目前我省在改良地力方面,技術上已經比較成熟,土壤地力問題基本上可以解決。”他還呼籲,農民要學會適當輪種,避免同一土地長期耕種一種農作物對土壤造成傷害。

調産業結構,提高農作物經濟效益,激發農民種地積極性。據了解,去年我省印發《海南省農業農村廳關於加快推進2018年全省撂荒地復耕及甘蔗結構調整工作的通知》,針對低效的甘蔗等農作物進行産業調整。目前,全省引導農民在撂荒地上種植香蕉、百香果、檳榔、橡膠、花生、種桑養蠶、水稻、瓜菜等高效農作物。

“今年以來省農科院結合脫貧攻堅工作,研發脫毒地瓜新品種,鼓勵農民利用沙土壤種植地瓜,收益較好。在五指山毛興村種植的朝天椒品種,也很受市場歡迎。”謝良商説。

引進龍頭企業 提高種地收益

在文昌市文教鎮加美村,原本面積達250畝的撂荒地,如今發展大棚蔬菜,鬱鬱蔥蔥的葉菜長勢喜人。加美村駐村第一書記黃德樂介紹,村裏通過引進企業承包土地進行生産,村民不僅有租金,還能在基地打工領工資。

今年60歲的加美村村民王桂梅説:“以前自己種田,水利灌溉不到位,望天吃飯。而且自己種幾畝地,種出來也愁銷路。現在給企業打工,一個月能有3000元的收入!”

儋州市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儋州市對撂荒地進行種桑養蠶産業扶持,還投入資金鼓勵農民復種冬季瓜菜。今年,儋州市將大力促進土地流轉,引進龍頭企業提高組織化程度,同時引導農戶種植金鑽鳳梨、紅心橙、海頭地瓜等高效農作物。

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全省撂荒地復耕工作中,我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的作用,通過土地流轉、承包租賃等形式,使缺少勞動力、資金技術等原因造成撂荒的土地復耕,減少反復撂荒的現象。

3年完成任務 復耕23.9萬畝

針對短期內難以明顯改善生産條件的撂荒地,我省適當發展生態健康水産養殖、草食性畜牧業或種植綠肥持續改善地力種植牧草,發展循環生態農業。

文昌市瓊北大草原花海基地,利用原本因海水倒灌導致土地鹽漬化嚴重的撂荒地種植牧草。海南瓊北大草原投資控股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顏平龍表示,公司以一畝350元的租金將農民的撂荒地返租,10畝荒地一年就收入3500元,兩年後遞增3%。

2017年底,省政府辦公廳出臺了《海南省恢復撂荒地生産實施方案》,要求自2017年起,用3年時間完成全省23.9萬畝撂荒地恢復生産任務;要求2017年全省復耕面積5萬畝,2018年計劃復耕面積10萬畝,2019年計劃復耕面積8.9萬畝。

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全省撂荒地復耕仍存在不少問題。撂荒的農民普遍缺資金少技術,在産業調整後,相應的技術服務跟不上;撂荒地基礎設施有待得到進一步改善,防止出現重復撂荒;有待進一步因地制宜推廣新品種、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用、提高農民種植積極性等。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張揚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