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專訪:“改革開放讓中國改變面貌”——訪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獲得者格裏希之子伯恩特

2019-01-06 14:1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德國波恩1月5日電 專訪:“改革開放讓中國改變面貌”——訪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獲得者格裏希之子伯恩特

新華社記 者張遠 李萌

金質獎章、藍色綬帶、紅皮證書,這是伯恩特·格裏希給父親威爾納·格裏希從中國領回的又一份紀念。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中國國企聘請的首位“洋廠長”格裏希獲得中國改革友誼獎章。伯恩特代已去世的父親領獎。

1984年,時年64歲的退休工程師格裏希前往武漢柴油機廠擔任技術顧問,後任廠長。當時,“洋廠長”在中國是一則令人意外的新聞。

伯恩特將這枚獎章放置在客廳裏父親半身小銅像前,旁邊還擺放著格裏希在中國任職時獲得的獎狀、嘉獎證書和中國友人贈予的紀念品。比照今夕,伯恩特感慨中國面貌的巨變。

“這一時刻令人動容。我從沒想過,我的家庭能參與到這一歷史的進程。”伯恩特5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談到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大屏幕展示格裏希的照片、宣讀他的事跡時説。

伯恩特至今仍記得父親告訴家人將前往武漢時的情景。“我們每個人都替他忐忑,中國遙遠陌生,不知他會碰到什麼事。”

伯恩特回憶説,父親提及武漢歲月時多是關於工作生産,他自己跑車間抓勞動紀律,抓産品質量,為廠內管理人員敷衍而發脾氣。父親曾為武柴寫過26萬字的建議,打破平均主義,以勞動強度和專業技能水平發放崗位工資。在當時中國較為保守環境下,允許一名德國人主導工廠管理,可以看出中國改革開放的決心和魄力。

伯恩特説,父親也提及那時艱苦的生活條件。在武柴,他的宿舍沒有暖氣,窗外都是廠房廢料。“再看看今天的武漢,城區擴大,市容整潔,比柏林還要乾淨,變化大得不可想象。”

格裏希在武柴擔任兩年廠長,他對産品質量的要求堪稱“嚴苛”,被稱為“質量先生”。武柴這家老國企也得以扭虧為盈,産品銷至東南亞多個國家。格裏希2003年去世。為紀念格裏希,武漢市2005年在武漢和德國杜伊斯堡兩市,分別豎立了格裏希的半身銅像。

在伯恩特看來,父親在武柴的經歷是改革開放中國提升工業産品質量的一個縮影。經過幾十年的技術革新、管理優化,中國企業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中國製造的産品質量獲得極大提升。

伯恩特説,中國人總是提到向德國學習先進經驗。而今天,不少事情已經輪到德國要向中國討教學習。“對比我們兩國的鐵路系統,你們高速準時,我們故障多又誤點多。”

談到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中國領導人宣示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堅定決心時,伯恩特説,在眼下民粹主義、保護主義在全球抬頭的背景下,中國做了明智的決定。“改革可以讓國家繼續進步,開放則可為世界創造更多共贏機會。”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