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新聞分析:“嫦娥”讓全球傾倒的魅力何在

2019-01-11 20:12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月11日電 新聞分析:“嫦娥”讓全球傾倒的魅力何在

新華社記者

中國國家航天局11日宣佈,中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圓滿成功。

嫦娥四號任務是中國探月計劃邁出的又一重要步伐,實現了人類探月史上多個“首次”:

首次將中繼衛星部署在地月拉格朗日L2點上;

首次使人類探測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首次開展低頻射電天文觀測與研究。

這些“首次”讓全球航天界同行與媒體傾倒,而這背後的技術水平、月球研究的潛力、中國探索太空的魄力和國際合作的精神,是“嫦娥”真正魅力所在。

“中國的這一成功産生了巨大的心理轟動效應”,俄羅斯齊奧爾科夫斯基航天研究院院士亞歷山大·熱列茲尼亞科夫對新華社記者表示,確保探測器在月球背面著陸的技術特別複雜,此前任何國家都未能做到。

韓國《朝鮮日報》説,北京地面飛行控制中心通過“鵲橋”中繼衛星監控了降落全程,沒實施任何干預操作。此次任務再次驗證了中國航天的自主垂降技術,即使在不能提供精確地形信息的區域也能成功完成,這是中國航天又一大突破。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説,“嫦娥”飛天重燃全球探月熱情。在科學家看來,通過中繼衛星把月球背面的圖像傳回地球是“驚人的成就”。

俄羅斯國立斯滕伯格天文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弗拉基米爾·蘇爾金對記者説,月球背面與朝向地球的一面外觀差別很大,其成因是謎。“海外研究者非常希望了解嫦娥四號及其月球車傳回的探測數據,中方從月球背面獲取的任何實地探測數據都是非常重要的成就。”

不僅嫦娥四號探測器與玉兔二號巡視器受世界矚目,此次任務的著陸點——月球艾特肯盆地的馮·卡門撞擊坑也自帶“流量”。這是月球背面一個巨大的撞擊隕石坑,也是太陽系固態天體中迄今已知最大最深的盆地,蘊含了月球乃至太陽系演化的許多秘密。

美國《福布斯》雜誌認為,在地球上可以做的地質研究是有限的。幸運的是,像嫦娥四號這樣的航天器或許能帶來更多希望,它配備有探地雷達等設備的著陸探測器,將為揭開這些科學謎團帶來一絲曙光。

月球上的水是全球無數科技迷討論的話題,“嫦娥”能有什麼新發現?英國《衛報》説,了解月球土壤中的水是如何産生和分佈的,對建立一個更持久的人類月球前哨站至關重要。嫦娥四號可能有助於解釋月球土壤中富含水的一種理論:它是由太陽風和土壤中礦物質之間的反應産生的。

瑞典空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馬丁·威澤説:“人們正試圖在實驗室複製這一過程,但要想做對真的很難。確實,唯一的辦法是去月球表面開展研究。嫦娥四號處在研究這一過程的理想地點。”

《日本經濟新聞》評論説,進入21世紀後,讓探測器在月球著陸成功的只有中國。

“開放與共享”是嫦娥四號任務秉承的理念。在這個平臺上,中國與荷蘭、德國、瑞典、沙特阿拉伯、俄羅斯、美國等多國攜手,共探宇宙奧秘。

嫦娥四號搭載了德國基爾大學研製的一台月表中子及輻射劑量探測儀,可綜合測量月球表面中子和其他粒子的輻射環境。項目組負責人、基爾大學教授維默爾-施魏因格魯伯對新華社記者説,此次中德合作得到兩國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希望今後能與中國開展更多合作,“我對中國與歐洲之間的航天合作充滿樂觀”。

中國國家航天局10日還透露,嫦娥四號任務發射前,美國航天局月球勘測軌道器(LRO)團隊與嫦娥四號工程團隊密切溝通,商討利用美方在月球軌道部署的LRO衛星觀測嫦娥四號著陸,開展科學研究。美方提供了LRO衛星的軌道數據,中方提供了著陸時間和落點,雙方期待將有更多科學發現和成果。

通過國際合作和技術分享來拓展人類對宇宙的認知是全球航天界共識。“中國正與許多國際夥伴合作,而且合作越來越多,”維默爾-施魏因格魯伯説,“我不認同那種因為擔心技術外流而拒絕合作的做法。在我看來,技術只會因為拒絕分享而消亡。”(參與記者張瑩、欒海、劉芳、張毅榮、郭洋、胡喆)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石璐言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