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新聞辦就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有關情況舉行發佈會

2019-01-14 17:28 來源: 中國網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19年1月14日(星期一)下午3時舉行新聞發佈會,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艷華,國家航天局秘書長、新聞發言人李國平,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嫦娥四號任務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介紹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國新辦就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有關情況舉行發佈會。中國網 宗超 攝

國新辦新聞發言人胡凱紅主持發佈會。中國網 宗超 攝

國新辦新聞發言人 胡凱紅: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歡迎大家出席國務院新聞辦今天舉辦的第二場新聞發佈會。1月3日,經過約38萬公里26天的飛行,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在月背著陸。1月11日,嫦娥四號著陸器與玉兔二號巡視器順利進行了兩器互拍。今天我們非常高興地邀請到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艷華先生,請他向大家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的提問。

出席今天發佈會的還有國家航天局秘書長新聞發言人李國平先生、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先生、嫦娥四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先生。

下面,先請吳局長作介紹。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艷華。中國網 宗超 攝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 吳艷華:

女士們、先生們,各位媒體朋友們,大家下午好,很高興我和我的三位同事出席今天的新聞發佈會。首先請允許我代表中國國家航天局、代表中國航天戰線的各位同仁,感謝大家對中國航天事業、對中國探月工程的關心和支持。

2019年1月11日,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巡視器正常分離,兩器完成互拍,地面接收圖像清晰完好;中外科學載荷探測數據正常下傳;“鵲橋”中繼衛星有效支撐測控通信需求;著陸器、巡視器、中繼星狀態良好,達到既定工程目標;工程任務轉入科學探測階段,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首次實現了地球與月球背面的測控通信。本次任務的成功,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親切關懷和堅強領導下,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具體實踐,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體現。

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2016年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實施。由兩次發射任務組成,一是2018年5月21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鵲橋”中繼衛星,並圍繞地月-拉格朗日L2點穩定運行,實現了地球與月球背面的測控及中繼通信。二是2018年12月8日由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並於今年1月3日探測器成功落月,順利實現兩器分離、玉兔二號巡視器月面行走,傳回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月背影像圖,實現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後續將在古老的月球背面撞擊坑內進行著陸區地形地貌探測,巡視區月表、淺層結構和物質成分探測,以及空間環境探測。此外,還將開展超地月距離的反射式激光測距技術試驗和月表生物圈科普試驗。堅持對外開放合作是中國航天的一貫宗旨。嫦娥四號配置了13台載荷,其中包括與德國、瑞典、荷蘭、沙特合作的4台科學載荷,還搭載了龍江號環月微衛星。我國在南美建設的阿根廷深空站參加了測控任務,與俄羅斯合作的同位素熱源將保障嫦娥四號探測器安全度過月夜,與歐空局在深空測控方面相互支持。中美雙方也開展了積極合作,利用正在月球軌道上運行的美國月球觀測衛星(LR0)對嫦娥四號探測器進行了觀測。

此次任務實現了多個方面的創新: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與巡視探測,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與地球的中繼測控通信,首次實現在月球背面著陸器和月球軌道微衛星的甚低頻科學探測,運載火箭多窗口、窄寬度發射和入軌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首次進行超地月距離的激光測距技術試驗,首次在月面開展生物科普展示,首次開展國際合作載荷搭載和聯合探測。

嫦娥四號任務圓滿成功後,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來賀電,對探月工程給予充分肯定。一些國際組織、航天機構、空間科學機構,部分國家元首、政府官員,以及關心關注中國航天的各界朋友,紛紛以各種方式錶示祝賀。聯合國外空司迪皮蓬司長表示:嫦娥四號任務標誌著空間探索歷史上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里程碑,這不僅是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功,也是國際航天界邁出的一大步。許多國家的媒體也對嫦娥四號任務給予高度關注並進行了持續報道。在此,我代表中國國家航天局,對國際同行、國際友人以及中外媒體界的朋友們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

探月工程到2020年前將實現“繞、落、回”三步走目標。自2004年黨中央、國務院批准立項以來,先後實施了嫦娥一號、二號、三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嫦娥四號等5次任務,實現了“五戰五捷”。探月工程的實施,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深空探測基礎設施,繼美、歐之後建成了全球佈局的深空測控網,培養造就了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人才隊伍,積澱形成了“追逐夢想、勇於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

女士們,先生們,以嫦娥四號任務圓滿成功為標誌,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和深空探測工程全面拉開序幕。嫦娥五號月面採樣返回任務將於今年年底左右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於2020年前後實施。

我們願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發展的基礎上,同國際社會一道,攜手推進世界航天事業發展,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中國創造、中國力量!

謝謝大家,下面我和我的同事願意回答大家的提問。

胡凱紅:

謝謝吳局長。下面開始提問,提問之前先通報你所代表的新聞機構。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

這次嫦娥四號任務,我們知道月球背面的地形十分崎嶇和複雜,對我們的著陸器和巡視器都帶來了哪些困難和挑戰,我們怎麼去解決的?謝謝。

嫦娥四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中國網 宗超 攝

嫦娥四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 孫澤洲:

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實現地月的通信中繼是個必要的條件,但同時月球背面的複雜地形對於著陸和巡視同時也是巨大的挑戰。我們要在月球背面實現軟著陸,由於月球背面十分崎嶇,要實現安全軟著陸,主要是兩個手段,第一是高精度軟著陸,我們只有提高著陸精度,才可能在一個比較崎嶇的地區裏找到一個相對安全的著陸區作為著陸點的選擇。實現高精度的軟著陸,也是兩個方面,首先我們通過精細化的軌道設計和軌道調整策略,以及地面精確的測定軌,確保我們動力下降初始點的位置精度是滿足要求的,這就確定了初始點的精度。再一個,下降的過程中,通過自身導航精度以及制導精度的提高,從而實現450公里航程上的精確控制,通過這兩個手段來實現這樣的精確著陸。從目前嫦娥四號的著陸效果來看,應該説是非常好的,是實現了預期的著陸精度。

還有,地形複雜要實現高可靠的軟著陸,一方面,因為地形十分崎嶇,在450公里航跡上地形起伏是劇烈的,最高速達到7公里,在動力下降策略上,做了跟嫦娥三號不一樣的改變,來回避地形起伏對於我們著陸安全的影響。另一方面,在著陸過程中自主進行避障,我們通過接力避障的方式,有效地避免著陸器遇到的障礙,在著陸區裏選擇最為安全的點作為著陸點。從著陸過程的遙測信息,以及降落相機拍攝的圖像可以看出,動力下降的過程中實現了有效避障,也實現了定點定時的準確著陸。

對於巡視器著陸後,對著陸區周圍地形地貌的成像,大家可能看到了,地形的起伏也是劇烈的,佈滿了大小的撞擊坑。對於巡視器來講,在這樣複雜的地形上進行巡視,也有很大的難度。我們現在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來面對這個問題,第一,精細化的規劃,通過對巡視器感知的圖像進行精確的地面恢復,制定更為合理的行走路線,力爭找到一些相對安全的區域作為行走的路線。第二,充分發揮巡視器的能力,巡視器在行走中是能夠自主進行避障的,前面有障礙,會停下來,自主進行新的路徑規劃。另外,巡視器對於躍障和爬坡應該有比較強的適應能力,通過巡視器能力的充分發揮,在目前掌握的著陸區周圍的地形來講,應該説還沒有我們不能逾越的障礙。謝謝。

今日俄羅斯國際通訊社:

我有兩個問題,一個是俄羅斯航天集團公司其前有消息稱,該公司與中國國家航天局決定在2018年、2022年航天合作大綱中新增研究與開放項目,請介紹有哪些具體的項目?目前進展如何?第二個問題,中俄是否討論向建成後的中國空間站派俄羅斯宇航員的可能性?中國空間站未來是否會代替國際空間站?謝謝。

國家航天局秘書長、新聞發言人李國平。中國網 宗超 攝

國家航天局秘書長、新聞發言人 李國平:

俄羅斯是中國航天的重要合作夥伴之一。目前在中俄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機制下,成立了專門的航天合作組委會,每年定期召開會議,我們會把雙方討論形成有合作意向的項目納入到我們航天合作大綱。最近執行的大綱是2018-2022年航天合作大綱。目前在大綱項下,包含的項目還是比較多的,涉及到月球與深空探測、對地觀測、衛星通信以及空間碎片等多方面的空間合作工作。

提到關於月球與深空探測方面的合作,是我們後續重點商談的方向之一。我們在這個分委會之下,建立了專門的工作組。月球與深空探測工作組通過幾輪會議的討論,初步形成擬在後續俄羅斯的LUNA-26這次任務同中國的月球南極著陸探測器的任務計劃開展合作。詳細的後續方案,等到形成成果之後,我再向大家通報。

關於這位記者提到的空間站問題,中國的空間站目前正在建設過程當中,預計到2022年前後建成中國的空間站。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和空間站建設過程當中,我們先後與俄羅斯、德國、法國、歐空局等多個國家和組織開展了載人航天探測方面的合作。後續我們希望在空間站建設過程中,希望在設備研製、空間應用、航天員培訓、航天醫學等方面開展國際合作交流。特別是在2018年5月,聯合國外空司同中國政府一起對外宣佈,我們邀請世界各國積極參與利用中國的空間站來開展艙內外搭載的相關試驗工作,這項工作在正常進行過程中,歡迎各國有這方面意願的科學家參與中國空間站的試驗工作。謝謝。

​中國日報記者:

我有兩個問題。第一,這次嫦娥四號任務也搭載了多個國外研製的科學載荷,請問這些科學載荷獲取的數據是否向國際社會開放?第二個問題,關於國際合作,剛才您談到是載人航天方面的,去年中國發射了中法海洋星和中意電磁監測星,請問中國航天在國際合作方面有哪些政策?下一步除了載人航天這塊,還有哪些具體舉措?謝謝。

李國平:

中國國家航天局在嫦娥四號任務的論證過程當中,高度重視航天國際合作與交流,我們也希望給國際的同行和科學家們提供開展月球探測的機會。2015年4月,中國國家航天局正式向國際社會徵集搭載載荷,一共收集到近10多個國家近20台搭載申請建議。經過遴選以後,我們最終確定德國、荷蘭、瑞典和沙特四國的載荷,分別搭載在嫦娥四號著陸器、巡視器、中繼衛星和龍江二號上。針對這些載荷,中國將與這些載荷的研製單位一起組建國際科學家團隊,共同開展對這些載荷所獲取數據的科學研究工作。

另外,我們在嫦娥四號上,除了這四台國外載荷以外,還配置了九台中國自主研製的科學載荷。中國國家航天局願意同各國航天機構、科研院所,以及空間探測愛好者分享我們這些載荷所獲取的科學數據。針對這些載荷數據具體貢獻辦法,中國國家航天局發佈了《月球與深空探測工程科學數據管理辦法》,將來大家可以參考一下中國國家航天局網站上的介紹。

第二個問題,中國發展航天,始終秉承開放合作的原則,主張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發展的基礎上,加強國際空間交流合作,服務人類文明與進步。到現在為止,中國國家航天局已與39個國家簽署了雙邊協定和協議,加入了18個與航天相關的國際組織。近年來,中國國際航天合作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2018年,我們慶祝了中國與巴西航天合作三十週年的紀念。三十年來,中國和巴西聯合研製成功發射4顆衛星,除了為巴西提供合作以外,我們還為其他國家提供了近50萬景中巴遙感衛星數據。

剛才您提到的中法海洋衛星,去年10月29日發射,中法雙方研製歷時十年,這顆衛星除了要滿足中法雙方海洋服務以外,還要為全球海洋環境監測、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供重要支持。去年2月份發射的中意電磁衛星,中國和意大利雙方一起,還組建國際科學家團隊,共同開展科學研究。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風雲二號H氣象衛星發射以後,為了更好滿足“一帶一路”國家應用的需要,我們把原來定點經度從東經86度漂移到東經79度,這樣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這是國家航天局提出來的“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建設具體舉措。

後續航天活動裏,中國將積極踐行2018年聯合國UNISPACE+50高級別會議做出的“在和平利用外空領域加強國際合作,以實現命運共同體願景”的決議。中國國家航天局歡迎各國同行參與到中國後續的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測工程,包括聯合研製、載荷搭載、共同開展科學研究等多種方式,特別是即將啟動的在月球南極著陸任務,我們將向國際社會在軌道器和著陸器上分別提供十公斤的載荷搭載機會。另外,我們在軌運營的“鵲橋”中繼衛星,後續還有三到五年的壽命,歡迎國際社會利用我們鵲橋號中繼衛星繼續開展科學研究工作。

中國國家航天局還願意與同行開展在對地觀測衛星、通信廣播衛星和空間科學衛星方面的合作,更好地服務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我們新的貢獻。

中國新聞社記者:

嫦娥四號是被譽為探月工程四期的首次任務,請問在接下來探月工程四期還有什麼計劃?未來中國的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測還有哪些計劃安排?

吳艷華:

中國政府從啟動探月工程以來,按照“繞、落、回”三步走實施,我們簡稱叫三期,剛才報告已經談到了。最後“回”的標準,是以今年年底左右,嫦娥五號到月球正面取樣回來作為標準,這樣三步就算完成了。剛才大家也知道了,嫦娥四號本來是嫦娥三號的備份星,嫦娥三號成功以後,中國國家航天局組織國內國際科學家共同論證,實現了這次更有意義的人類首次探測活動,所以把嫦娥四號作為探月四期的首次任務。

國家航天局也正在組織國內專家對後續規劃進行論證,基本明確還有三次任務。一個是嫦娥六號計劃在月球南極進行採樣返回,到底是月背還是正面,要根據嫦娥五號的採樣情況來確定。嫦娥七號是在月球南極一次綜合探測,包括剛才説對月球的地形地貌、物質成份、空間環境進行一次綜合探測任務。嫦娥八號除了繼續進行科學探測試驗以外,還要進行一些關鍵技術的月面試驗。中國、美國、俄羅斯和歐洲等國家都在論證,要不要在月球建立一個科研基地,或者科研站,比如説採用3D打印技術,能不能在月亮上利用月壤建房子等,我們要通過嫦娥八號驗證部分技術,為以後各國一起共同構建月球科研基地,做一些前期探索。謝謝。

路透社記者:

我的問題是,在嫦娥四號工程方面,總共投入是多少?為什麼説這樣對納稅人資金的使用是一個很好的方式?謝謝。

吳艷華:

嫦娥四號探測器是嫦娥三號的備份産品,為更好地發揮嫦娥四號的作用,中國航天局帶領國際國內科學家重新論證規劃了這樣一次有意義的活動。我們經過論證,按照月球背面探測的新目標實施這次任務,花的錢不多,形象地説,可能跟我們修一公里的地鐵也差不多。中國政府對航天的投入,特別是探月和深空的投入,是跟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相適應的,我們作為負責任的航天大國,理應為探索宇宙奧秘、造福人類社會做出大國貢獻。謝謝。

光明日報記者:

剛剛吳局長提到攻堅任務現在已經進入了科學探測階段,嫦娥四號也配置了很多載荷,請問後續將開展哪些科學探測?將預期取得哪些科學成果?

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中國網 宗超 攝

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吳偉仁:

現在整個四號工程開始轉入科學探索階段,我想主要是三大類科學探索內容,一是關於著陸區的地形地貌。過去我們都是通過遙感,通過一百公里甚至幾百公里的軌道上探測到的大概的地形地貌,這次我們身臨其境,大家也可以從網上看到一些圖像圖形,周圍的地形,部分圖已經出來了。同時通過這次月球行走,獲得月球背面第一張地質剖面圖,可以探測到一百米到兩百米深,它的地質構造、分層,這樣研究月球背面地質的起源、形成,包括它的月球年齡的形成,都是第一次。

第二類探測,主要是月球周圍的空間環境,包括宇宙輻射、太陽輻射、太陽耀斑的爆發對月球空間的影響。還有第三類,主要是研究月球的物質成份,這次有多臺科學載荷,會對月球背面的物質成份到底是怎麼組成進行初步探測。我想這些成果對於人類來説都是第一次,這些成果的取得最後都會有原創性的效果,因為過去從來沒有人去過,這些成果會在國內外産生重大的影響。謝謝。

CGTN中國國際電視臺記者:

昨天CGTN海外社交賬號預告了今天的提問環節,海外網友提了很多問題,其中美國網友提問,為什麼嫦娥四號沒有使用一台拍攝彩色照片的設備?嫦娥四號如何自拍成像?嫦娥四號的著陸器和巡視器一共安裝了幾臺照相機,它的功能是什麼?為什麼第一張圖片的顏色偏紅色?

孫澤洲:

嫦娥四號探測器是裝有黑白相機,也有彩色相機,主要是服務於不同相機的功能。像我們整個探測器有監視相機,也有一個降落相機,巡視器上有導航相機、全景相機還有避障相機等等。對於全景成像和地形地貌成像來講,是採用彩色相機,對於導航相機以及避障相機,採用的是全色的,主要原因還是服務於每個相機的功能使用情況。舉一個例子來説,監視相機的主要作用就是監視兩器釋放分離的過程,導航相機主要目的是獲取巡視器周圍的影像,然後通過雙目成像在地面進行三維恢復,為路徑規劃提供依據。整個探測四號探測器上裝的這些相機一共有十多臺。

第二個問題,我們是如何實現自己成像的。首先我們看到的著陸器和巡視器的成像,是相互拍照的,著陸器對巡視器成像,巡視器對著陸器成像。同時大家可以看到,著陸器在頂部上一個環拍的情況,類似于著陸器自己頂上的自拍,主要是靠著陸器自己頂上的地形地貌相機以及相機指向機構,通過機構的運轉以及不斷的調整,來獲得著陸器頂部的情況。

第一張圖像為什麼顏色偏紅?不同的相機是服務於不同需求的,大家看到的第一張月球背面著陸的圖像,大家更多感受到的是月球背面最近距離的影像,以及我們著陸器不遠處有個很大的撞擊坑。但是我從這張圖像上看到的是,圖像的上方有轉移機構的影像,説明轉移機構已經正常解鎖了,然後整個巡視器釋放的通路上沒有大的障礙,就可以按照既定的巡視器釋放策略進行釋放。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這臺相機的作用,是對於機構的展開狀態,以及著陸區前方巡視器釋放通路上是否有障礙來進行判別,我們第一時間獲得這樣的圖像,需要第一時間做出判斷,據此進行兩器釋放的操作。那臺相機也是彩色的,當時我們要很快地拿到這張圖像,然後進行操作,隨後對那張圖像再進一步進行色彩的校正。所以當時你看到的圖像顏色是有些偏紅的。謝謝。

環球時報記者:

能否透露一下中國和美國LRO團隊之間的合作細節?未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中國國家航天局在月球和深空探測領域會有怎樣的合作?謝謝。

吳艷華: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與中國國家航天局在多邊場合經常見面,經常也商談合作。去年在世界宇航聯大會期間,我們兩國航天局長也進行了會談,希望探討特別是在深空探測領域,力爭有更多的合作內容。

本次嫦娥四號任務,美國NASA跟我們提出,希望利用美國月球軌道上月球觀測衛星LRO,來觀測嫦娥四號著陸時月塵信息,供科學家研究。雙方科學家通過電視電話會議進行了密切溝通。美方將他們衛星有關信息告訴了中方,中方也及時把嫦娥四號著陸經緯度、著陸時間告訴了美方。由於嫦娥四號著陸的時候,LRO不在上空,不能實時監測。後來LRO過頂時,進行了監測,美國NASA也在網上公佈了有關照片。我想,這個合作是科學家共同的願望,因為監測的數據,無論探月也好、深空也好,都是為探索宇宙奧秘,都是世界各國的共同責任,尤其航天大國、航天強國更應該突出合作,為人類探索宇宙做更多的貢獻。謝謝。

中評社記者:

嫦娥四號實現了多個首次,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我們注意到廣大網友也十分關心中國載人登月計劃是否有了時間表,能否介紹相關情況?謝謝。

吳艷華:

剛才説了,我們現在叫無人探月或者叫機器人探月,中國政府基本明確了2030年發展設想,我剛才介紹了,中國還有嫦娥五號、六號、七號、八號任務。

關於媒體關注的載人登月的事,美國特朗普總統上任以後也提出了重返月球的計劃,中國也在組織科學家抓緊研究。目前都在研究當中,還未到決策階段。

二十一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很多人希望了解,在月球上建一個研究基地的成本會有多高?能不能給我們透露更多一點的信息?我們大概在什麼時候會完成這個計劃?另外我們會跟其他國家一塊來探索建設這個計劃嗎?

吳艷華:

我先回答你後面的問題,請吳偉仁總師補充。

關於月球科研基地,目前都在論證當中,是個概念性的藍圖,沒有具體方案。現在很多國家包括中國,都提出了相關概念,機器人也好、有人也好,到月球上,如果有更多的探索和開發任務,頻次高了,應該有一個支撐常規探索的基礎設施。這個基礎設施可能是各國貢獻各國的力量,就像這次中繼衛星一樣,我們歡迎國際同行使用。嫦娥八號只是試驗部分技術、演練部分功能,不是建成月球基地。請吳偉仁院士補充回答。

吳偉仁:

月球由於自轉週期和公轉週期都是27.3天,因此我們就知道,它面向我們這邊,我們看得見的正面大概13天多一點,背面13天多一點,因此永遠看不到背面。這次決定在月球上長期進行科學研究,或者人要到月球上長期工作,就必然經受月夜負180度的溫度或者月晝100多的溫度,這種環境條件肯定受不了的。根據月球和地球以及太陽這三者的關係,黃道面和白道面基本上在一個大平面左右,因此有可能月球南極或者北極可能存在著連續光照,我們初步推算,在月球南極可能有超過180天左右的連續光照,這樣就給我們提供了長期從事科研研究的基礎環境,這是最難得的。因此後面的月球探測,包括其他一些國家,據我所了解,都瞄準了南極或者北極能夠長期觀測。這是我們在月球南極建立一個科研站的基礎和前提條件。

至於這裡面要花多少錢,我想我們通過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這一系列的投資,試驗設施的建設、模塊化研製,應該説花不了太多的錢。至於國際合作的問題,我們歡迎在科研站建設過程當中,能夠和希望進行合作的國家進行長期有效的合作,甚至可以深度合作,比如説現在搭載一些國外科學載荷、一些儀器,下一步可以和一些國家一起,他們負責一些分系統甚至系統級的研製,這都是可以的,這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好的合作舞臺。謝謝。

新華社記者:

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的成功,對我國商業航天領域有什麼重大的影響和意義?謝謝。

吳艷華:

商業航天是社會資本和資源參與航天相關開發和利用,或者航天技術轉化為人類老百姓經濟社會服務。剛才説的探月和深空探測,主要是國家行為,是對人類探索宇宙奧秘做貢獻的行為,是個公益事業。

中國實施探月工程,對商業航天的意義和影響,可能反映在這幾個方面:一是,就像這次任務的成功,讓境內外,無論是機構、媒體、個人,也包括各種社會資本持有人,會加大投身航天相關技術和産業的開發熱情。目前中國政府已經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航天許多領域歡迎社會資本包括國際資本的參與。剛才我説的搭載載荷就是國際資本參與的一種方式。二是,探月工程有眾多引領前沿、引領産業的高技術,這些高技術未來都可以為民生服務,有巨大的潛力和巨大的轉換價值,所以我們非常歡迎社會資本尤其是民營企業從事這些技術的轉移轉化和産業化工作,服務全世界人民。三是,現在美國、盧森堡制定了相關法律,鼓勵民營公司到月球探測,甚至鼓勵到月球去開礦。中國政府下一步探月也要開放思維,包括火星、深空探測任務,也可以採用多種方式,歡迎社會資本、國際資本參與,讓更多的經費支撐這些任務,這也是全人類的使命。謝謝。

浙江日報記者:

請吳偉仁院士回答,探測月球背面是個大膽的決定,請問為什麼要去月球背面?第二個問題,人類探測器首次落在月背,需要突破哪些技術?

孫澤洲:

為什麼去月球背面探測。我覺得有兩方面的考慮,第一,是從科學角度來講。月球的背面,尤其是這次選擇的著陸區是最古老的一個撞擊坑,它的這樣一個地質構造以及礦物的組成,可能對於月球的年代更具有代表性。第二,月球背面有個天然的屏障,是開展月基的低頻射電天文觀測的有利場所,這是由月球背面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條件決定的。另外,從工程方面考慮,人類探測月球幾十年,更多地集中在月球正面,我們對月球的探測,對於我以及對於搞探測的同志來講,都希望進行全月球的到達。所以大家可以看到,這次是月球背面的到達,可能未來還有月球極區的到達,這些能力的提升,代表著我們在月球上可以獲得更多原來沒有精細獲得的數據,也便於我們更好地了解月球。

再有,到達月球背面,有哪些技術突破。前面提到了,對於月球背面的軟著陸和以前任何一次月球正面的軟著陸主要有這幾方面的不同:一是必然要面對的通信的問題。這次嫦娥四號實際上是三個航天器兩次任務,去年5月21日發射了“鵲橋”中繼星,這是個必要的條件,構建了地月的信息交互。中繼星是個小平臺、大天線,不同於地球軌道的中繼衛星。地球的中繼衛星主要作用距離是4萬公里,地月的中繼衛星作用距離大得多,同時地球軌道中繼星從經費投入、重量、尺寸等各方面相比都要小得多。

二是,剛才提到的複雜地形的著陸。這裡再補充一點,我們在月球背面崎嶇地形軟著陸的話,不僅要考慮安全性、可靠性因素,還要考慮如果著陸區落得不好的話,包括地形,對於通信和光照的影響,這對於我們在月球長期生存都會帶來制約。

吳偉仁:

在決策月球背面的過程中,也體現了中國科技人員勇於探索的精神。我們過去一直在趕超國際先進水平,趕的東西多,超的東西少。這次月球背面探測,中國人做得很好。謝謝。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央電視臺記者:

問一下嫦娥四號的細節問題,它在著陸的過程中,一百米懸停,這個過程中它的移動方向是哪個方向?另外移動了多少米?在這個時刻是不是對於地面的工作團隊也是非常緊張的時刻?另外怎樣評價這個技術能力?謝謝。

孫澤洲:

嫦娥四號在著陸過程中,在一百米處進行一次懸停,然後進行了精確避障。從目前遙測的信息,在整個著陸過程中導航的遙測信息,以及通過我們著陸後的降落相機圖像判別,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大概是朝西南方向避障了8米左右。

您提到這個過程對於在地面操控人員的感受是什麼,實際上我們當時不知道,整個過程中是探測器全自主完成的,因為整個傳輸是有時延的,所以這個過程是著陸後,我們通過遙測信息分析獲得這樣的結果。

如何證明這一點,其實大家可以看到,整個著陸區靠南大概十幾米有個比較大的撞擊坑,靠北十幾米也有個比較大的撞擊坑,通過避障的數據,以及最後落的結果可以看到,這個避障是非常有效的。謝謝。

吳偉仁:

我補充一下,在降落過程中,最後一百米是驚心動魄的,降落得比較準確,是預定的、精確的著陸點,大家從網上可以看出探測器降落在有坡度的地方,周圍有四個撞擊坑,偏東、北、南,所以現在我們的月球車下去以後怎麼走、往哪邊走很重要。對於現在的地形地貌,我們的月球車準備先往南,然後再往西,再往北方走,這一路坑稍微少一點,障礙少一點,我們準備往這個方向進行巡視探測。謝謝。

吳艷華:

媒體朋友很關心嫦娥、玉兔,現在它們在休息,在睡覺。12號已進入月夜時間,14天后進入月晝才開始工作喚醒。關於未來的探測,根據剛才我們説,玉兔是要動的,動得越多越好。根據探測,我們邊上的大坑小坑很多,西北方向相對平緩一點,未來玉兔二號的行走方向是以西北方向為主,對周圍、月表環境進行探測,嫦娥著陸器則在原地探測。希望我們各位媒體界的朋友繼續關心我們的嫦娥四號,關心我們的玉兔二號。謝謝。

胡凱紅:

因為時間關係,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四位發佈人,謝謝各位。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興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