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寧夏:新型職業農民的“年終總結”

2019-02-04 19:0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銀川2月4日電(記者靳赫、吳天雨)春節前夕,一場降雪改善了寧夏各地農田墑情,一些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一邊加緊籌劃節后土壤保墑事宜,一邊忙著做“年終總結”。

譚振龍是寧夏吳忠市利通區新型職業農民中頗具代表性的一個,他曾給農機裝上自動導航系統,實現無人駕駛、自動作業,且作業精準度大幅提高。2018年通過推廣應用這項技術,譚振龍獲得了大豐收。

依靠“智慧農機”,譚振龍在他流轉的近2000畝農田裏將小麥、玉米、蔬菜等間作套種,每種作物的行寬精確到厘米,每塊土地的復種安排精確到天,還把作物通風透光、輪作倒茬、病蟲害防治等因素考慮在內,使糧食作物每畝增産10%左右,茄子、甘藍等蔬菜産量也不同程度增加。

“去年的成功,技術創新是關鍵,新技術催生了新種植方式,帶動生産效益提升。未來農業智慧化水平必然越來越高,搞農業得把握並順應這個趨勢。”譚振龍説。

記者從寧夏農業農村廳獲悉,2018年寧夏糧食生産實現“十五連豐”,草畜、瓜菜、枸杞、葡萄等産業也穩步發展,像譚振龍這樣喜獲豐收的農民很多,他們的“年終總結”亮點紛呈。

在銀川市賀蘭縣京星農牧場,“80後”農民黎偉發出年前最後一批貨,全年工作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我們種了2000多畝水稻,還養了螃蟹、魚、蝦等,沒等過年就賣完了。”黎偉笑著説。

一直以來,黎偉十分看重經營模式創新。他通過土地流轉、鼓勵農民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將分散的農田改造成統一管理、標準化生産、風光秀麗的現代化農場,由企業、城市家庭等有償認領部分土地的收穫權,其餘土地産出的農産品則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銷售,同時帶動周邊農戶參與發展鄉村旅遊、餐飲、住宿等産業,達到農場共建、成果共享的目的。

“2018年,我們的農産品銷售額超過340萬元,800多畝農田的收穫權被客戶以每畝3000元的價格認領,旅遊服務收入近40萬元,還帶動周邊近100戶農戶將民居改造成民宿,旅遊旺季平均每戶月收入6000元左右。”黎偉説,經營模式創新讓他嘗到甜頭,2019年會繼續在這方面努力。

銀川靈武市郝家橋鎮農民楊學雲的“年終總結”同樣精彩。作為當地草製品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社長,2018年他帶領100余家從事秸稈編織的小微企業取得了總銷售額過億元的佳績。在他看來,管理服務模式創新是成功的“秘訣”。

楊學雲告訴記者,過去草編行業是小作坊式生産、分散經營,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差。2013年,他牽頭成立聯合社,將經營者組織起來,實行統一管理與服務,目前這種模式逐漸趨於成熟。

如今,聯合社實行原料統購、産品統銷,在市場上掌握了一定話語權,而且在社內企業融資、財務管理、品牌建設、知識産權保護等方面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以前,不少經營者面臨發展缺資金的問題,有的甚至不得不借高利貸,現在聯合社幫助經營者吃透政策,解決融資難題。”楊學雲説,2018年聯合社幫助10家企業融資80萬元。

關於過往的成功經驗,新型職業農民的總結各不相同,但對於未來的展望,大夥的看法卻十分相似。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讓他們普遍對農業農村發展前景充滿希望,不少人還早早制定出翔實的新一年發展計劃。

“過了年,成績就成了‘過去時’,以後還有好多事要做,好多想法需要實現,新的一年正是大展身手的好時候。”黎偉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