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追溯古法 推陳出新——台灣紙塑藝人的堅守和夢想

2019-02-07 15:40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台北2月7日電(記者 劉斐 章利新)正月初五“迎財神”,這一習俗讓台灣雲林縣北港鎮的紙塑藝人蔡爾容夫婦最近忙得不可開交,他們的財神紙塑作品受到各地宮廟的歡迎。

走進他們的工作坊,迎面便是一組“五路運財”的紙塑作品。居中是胯騎黑虎的武財神趙公明,兩側立有東西南北四路財神,前有推一車元寶的崑崙奴。這套作品就收到台北附近一座寺廟的展覽邀請。

蔡爾容和妻子卜雅菡從事少有人知的紙塑技藝,至今已20多年。23歲嫁給蔡爾容時,卜雅菡以為兩口子會在台北生活一輩子,卻不想後來竟在台灣中部的北港鎮紮根。

從父親手中接過紙塑技藝後,蔡爾容和妻子花了5年左右時間,翻閱包括《禮記》等在內的百餘部古籍,終於找回失傳200多年的“脫胎換骨法”紙塑技藝,從而能用柔軟的紙塑造堅硬卻富有彈性的整尊神像。

“這門起源於東漢末年的中華傳統技藝,就像很多老祖宗的東西一樣,在歷史長河中慢慢失傳了、不見了。”今年57歲的蔡爾容為這門技藝放棄了在台北的電腦資訊工作,因為他認為“我們這些後人有義務把它們復活,並延續下去”。

今年是中國農曆豬年,蔡爾容夫婦特別製作了一尊天蓬元帥的紙塑作品。受《西遊記》影響,天蓬元帥往往被人們跟豬聯絡起來,但這尊紙塑卻是依據山西永樂宮元代壁畫《朝元圖》裏的天蓬元帥形象製作,還原了道教中其本來面目。

卜雅菡説,這些紙塑神像有筋、骨、皮、肉,內部中空,可將官印、符令等裝進去,再用竹纖維紙製成衣服,上漆線雕和金銀箔,整尊神像如真人般有四肢和五臟六腑。

製作這些紙塑作品用到的便是“脫胎換骨法”,先把層層竹纖維紙粘在黏土塑成的素坯上,待整個坯體陰幹成型後,用刀剖開坯體,挖出兩塊黏土素坯,再將兩塊紙坯粘合。

蔡爾容説,做這份工作最需要的是細心和耐心,“老祖宗的這些手藝沒有速成的,要一點一點踏實地去做”。

據介紹,一尊60多厘米高的紙塑神像往往要3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錯一道就可能導致整件作品廢掉。“就這樣丟廢品,都‘丟’掉了台北一棟房子啦。”蔡爾容説。

由於工序複雜、工時長,且需長年磨煉,製作過程中動輒還會産生挫折感,不少學徒被“嚇”跑了。“曾有學校介紹40多個實習生來,幾天就都跑光了。”蔡爾容有些無奈。

“做一行就要專心做下去,任何一行都會有困難,與其抱怨不如去解決它,這也是我奉行的匠人精神。”蔡爾容説,這份精神還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努力在細節上下功夫。

他指著那組“五路運財”紙塑説,鄧九公肩甲上的吞頭並沒有用獅頭造型,因為人物是殷商時期的,而獅頭造型吞頭到唐朝才出現。

為傳承好紙塑技藝,蔡爾容廣覽群書,不斷追溯古法,並將深厚淵博的中華文化一點一滴融入作品。他説,古人做東西都是有講究的,如早期的稻草神像,身著象徵金、木、水、火、土五行的五色衣;用10根稻草做胳膊,代表天干;用12根稻草做腿,代表地支,而將其對折則代表二十四節氣。

近年來,蔡爾容夫婦還在紙塑上發揮創意,衍生出不少文創産品,包括髮簪、裁紙刀、書籤、筆筒等。

“我們中國人喜愛竹子,因為它清靜謙虛,又寓意步步高升。我們的紙塑原材料主要是竹纖維,所以我們的文創品牌就叫‘竹紙傳奇’。”卜雅菡説。

多年來,蔡爾容夫婦攜紙塑作品參加大陸多個展會,足跡遍及北京、上海、青島、濟南、義烏等十幾個省市。

“我們的手藝本就來自大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現在把它帶回大陸,讓更多人知道,在台灣還有人在堅守這門手藝。”卜雅菡説,通過到大陸參展,我們也希望找到合作夥伴,共同把紙塑發揚光大。

今年初,蔡爾容夫婦創作的“12生肖拆紙刀”獲得雲林縣政府頒發的“雲創點睛·文創精品”獎項。更令他們開心的是,紙塑技藝的接棒人正不斷成長。現就讀美工專科學校的高一學生黃晨祐,自幼跟在蔡爾容夫婦身邊學習,已能幫忙製作配件和塗色。

“這門手藝已經很少有人在做了,需要有後輩去傳承。”黃晨祐説,在學習過程中要琢磨每件作品背後的文化內涵,只有這樣才能把作品做得更傳神。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