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六個民族四世同堂——一個
新疆錫伯人家的特別“年味”

2019-02-07 16:02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烏魯木齊2月7日電(記者丁建剛、郝玉)貼春聯、挂中國結;彈東布爾、跳貝侖舞;喝奶茶吃馬腸子;歡聲笑語間,幾名老人錫伯語、漢語、哈薩克語切換自如……大年初二,中國西北邊陲的一場家庭聚會,讓人感受到別樣的濃濃“年味”。

一大早,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扎庫奇牛錄鄉扎庫奇村, 82歲的富秀昌就起床張羅起來,客廳挂上了大紅的中國結,乾果、馓子擺滿了長條桌。在神像前叩拜後,老人便招呼著小兒子和兒媳婦準備食材。幾個小時後,一場家庭聚會就要開始。

富秀昌是錫伯族人,家裏四世同堂的29口人,由錫伯、漢、維吾爾、哈薩克、回、俄羅斯六個民族組成,是當地名副其實的大家族。每年春節,在外工作的子女、許久未見的親戚好友,都會紛紛聚攏到老人家裏。

“爺爺,我回來啦!”臨近中午,從北京回來的蘇亞軍提著羊腿、白酒進了屋,他是富秀昌的外孫,長期在北京工作。一年沒見,一番問候後,就忙著和幾個姐姐、姑姑給長輩們磕頭拜年。

家人許久未見,一時興起,彈起兩弦的東布爾,幾個人擺手踢腿,圍跳起錫伯族傳統的貝倫舞,步態輕盈,眼神俏皮。而細細聽去,彼此間的寒暄問候,竟然是錫伯語、漢語和哈薩克語兼有。説到開心處,兩名長者竟攜手高聲唱起哈薩克民歌。

“吃”當然是一家人過年的重頭戲。除了油果子、麻花、奶茶等各式各樣的小吃,還要備好各色燉菜和肉食。

廚房裏,女人們圍著灶臺用鐵鍋做“發爾合芬”(一種發面薄餅),這是過年錫伯族家家必吃的一道主食。富秀昌老伴兒永英梅説,發面的酵頭源自東北,錫伯人遠道而來守衛邊疆,路上這個餅越吃越有嚼頭,還可以反復加熱,因此被作為美食保留下來。

按照錫伯族傳統習俗,大年三十,家家都要挂“喜利媽媽”,寓意子孫延嗣;家裏親戚要臉上抹鍋底灰,祈求避災避難。

“這都是過去的老講究了。”富秀昌擺擺手説,現在家裏過年圖喜慶,很多過去的儀式環節都省去了,家裏過年也包餃子、貼春聯,傳統的土炕換成了榻榻米。

雖然少了很多傳統儀式,但富秀昌放不下貝倫舞。“這是錫伯族獨有的舞蹈,希望後人能傳承下去。”因為這個念想,他不僅教會了兒子和女兒,連孫子孫女都跳出了好名次。

孫女蘇雅瑞成為一名貝倫舞教師。不過,在教學中她還融入了自己的想法,“在編排時也會加入爵士、現代舞的元素。”而富秀昌也作為一名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享受政府補貼。

中午時分,集合了多種風味的年飯上桌,其中,花花菜、薩斯肯(幹豆角燉肉)是錫伯族的;風乾馬肉、馬腸子則是哈薩克族的;當然,還有川味的泡椒泡菜。一家人圍在富秀昌身邊,聆聽一段老人錫伯語説唱《三國演義》後,共同舉杯祈願國泰民安。

1764年,1000余名錫伯族官兵及眷屬共3200多人,由瀋陽出發,來到新疆伊犁地區屯墾戍邊,錫伯人從此在天山北麓繁衍生息。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關曉軍説,“錫伯族的年味豐富多彩,既充滿現代意味,又不失傳統文化,還融入了其他少數民族文化元素。”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