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為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營造更優環境

2019-02-13 07:30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隨著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製造業進入提質增效的關鍵時期,創新成為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

2018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六項重點任務,第一項就是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增強製造業技術創新能力。如何落實好這項重要任務、更好以創新助推製造業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是當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應該看到,製造業轉型升級的主體是企業,核心是實現發展動力的轉化,關鍵是提升企業的創新動力和能力。下一步,要重點圍繞解決製造業面臨的融資難、綜合成本高、投資收益下降等實際問題,營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營商和創新環境,加快製造業強國建設。

深刻認識製造業創新的階段特徵

當前,我國創新要素在向企業集聚,製造企業創新投入産業佔比高,製造業成為我國技術創新的主力軍。與此同時,我國製造業創新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企業創新能力逐步提升,從引進技術為主轉向自主研發,國內技術供給能力增強,産業佈局從價值鏈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級,部分領域的技術應用進入世界前列。

具體來看,現階段我國製造業創新具有以下特徵:創新活動相對集中在高技術産業;創新以自主研發為主,國內技術供給能力不斷增加;製造業合作創新以産學研合作為主,客戶和供應商在具有重大價值的合作創新中發揮重要作用;小企業是製造業創新的活躍力量,大中型企業的技術創新比較普遍,投入強度高;産品創新以國內市場為主,國內大市場是製造業創新的優勢,進入國際市場的新産品比例偏低,企業創新的國際競爭力有待增強。

此外,創新模式呈多樣化趨勢,技術創新與改進管理相互促進。分行業看,高技術和中高技術行業中,技術創新企業的比重普遍高於傳統行業,且技術創新的企業比重高於管理創新,技術創新中産品創新多於工藝創新。傳統行業中管理創新的企業比例普遍高於技術創新,技術創新中工藝創新的比例較高。結果表明,目前,高技術行業主要靠技術創新提高競爭力,並且産品競爭激烈;而隨著成本優勢減弱和技術含量增加,傳統行業不僅需要進行技術創新,更需要通過改進管理來提高競爭力。

綜上所述,我國製造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但企業的創新活動不均衡不充分。一是企業之間的不平衡,少數創新型企業與大部分跟隨企業並存。二是領域和行業間的不平衡。高鐵、特高壓、航天等少數領域的新技術應用處於世界前沿,但大部分企業還處於産業價值鏈的中低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製造業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製造業大而不強,核心關鍵技術不足,高端裝備和關鍵部件依靠引進和進口。三是全球知名企業較少,與製造大國的地位不相稱。

與此同時,影響製造企業創新的重要因素也值得關注。

一是人才與激勵機制。全國企業創新調查結果顯示,按照重要度排序,企業普遍認為人才和激勵機制是影響創新的最主要因素,其餘依次是企業管理、信息、投入能力和優惠政策等。當前,企業對各類影響因素的認同度普遍提高,內部激勵機制和企業戰略對創新的重要性前移,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視和關注創新,而且企業認識到加強內部管理的重要性。

二是企業盈利能力與研發投入能力。企業的盈利水平影響創新投入能力。與國際高技術製造業相比,我國高技術行業的研究與試驗發展活動(R&D)強度偏低。除了鐵路、船舶、航空航天等裝備製造業的R&D強度高於2%以外,計算機、醫藥、通用設備、儀器儀錶等行業的R&D強度均低於2%。而國外同類高技術行業的R&D強度均高於5%。

三是知識産權保護和稅收政策的激勵作用。根據全國企業創新調查數據,按照政策效果的明顯度排序,60.4%的企業認為創造和保護知識産權的政策效果比較明顯,其餘依次為吸引和培養人才、R&D經費加計扣除、高技術企業減免稅等。同時,創新型企業普遍呼籲加強知識産權保護。根據使用率排序,製造企業保護知識産權的方式依次為技術秘密、商標註冊和申請專利。

四是企業管理水平。通常,管理能力強的企業能夠有效組織創新要素,創新效率較高。世界銀行一項研究表明,在40個製造業比例較高的國家中,我國企業的管理指數低於平均水平。因此,要提高製造業的創新能力,亟待提升製造企業的管理水平。

還要看到,企業治理結構也影響創新的投入産出效率。完善的企業治理結構有利於建立激勵創新的管理機制。根據統計分析,在各類治理結構的企業中,股份制公司的創新投入強度和創新産出效率最高,説明改進企業的治理結構對企業創新投入産出也有較大影響。

關鍵是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以及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製造業必須加快從規模擴張型發展向高質量高效益發展轉變。應該看到,製造業轉型升級的主體是企業,核心是實現發展動力的轉化,關鍵是提升企業的創新動力和能力。要重點圍繞解決製造業面臨的融資難、綜合成本高、投資收益下降等實際問題,營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營商和創新環境,加快製造業強國建設。

第一,進一步完善宏觀政策環境,引導社會資本支持實體經濟創新。有效運用財稅、金融、匯率等政策工具,多措並舉切實降低製造企業的創新和運營成本,引導資本流向製造業;通過制定創新導向的普惠性政策,引導創新要素向製造業集聚,建立公開透明、穩定、可預期的激勵機制,鼓勵投資者進行長期技術創新投入;加強對需求側的政策引導,為創新打通市場渠道,使企業創新能夠在市場上獲利。

第二,有效發揮法治和市場機製作用,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強化産權保護,特別是加強知識産權保護,維護創新者的合法權益,強化知識産權創造和運用;進一步完善標準、檢驗檢測和認證體系,以環境、安全、質量等標準為市場準入和監管的手段,提高製造業發展質量,促進技術進步和推廣新技術;打破地方保護,嚴格公平執法,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為各種所有制、各種規模、各種技術路線的企業提供平等獲得創新資源和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真正形成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轉變市場監管模式,建立激勵創新、包容審慎的市場監管體系。同時對新産品、新模式和新産業,允許先行先試,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及時總結經驗,掌握規律,逐步規範;依法依規完善企業治理結構,促進企業改進管理。

第三,繼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構建製造業創新體系。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産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合理確定大學、科研院所和企業在創新體系中的定位,完善産學研合作的利益機制,進一步開放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國家實驗室,加強研究機構與企業的研究合作和人員交流;培育和發展專業技術轉移機構,鼓勵創新創業,促進大學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向企業轉移;加強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完善治理結構,構建産學研用密切合作的行業共性技術平臺,提高共性技術供給能力;因地制宜,打造區域技術創新服務平臺,促進創新鏈和産業鏈上各類主體協同創新,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優勢製造業産業集群;鼓勵和引導行業優勢企業自主開展應用基礎研究,提高企業的原始創新能力,同時吸收企業參與國家科技計劃項目指南編制,支持企業參與國家重大科技計劃項目。

第四,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在於人才的轉型升級。製造業實現創新需要各層次人才。不僅需要科學家、研發人員,還需要大批高素質的一線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特別是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因此,要建立多層次人才政策,改進和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和用人機制,發揮市場和用人單位在評價和引進人才中的作用。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系統設計、分類管理,構建體現智力勞動價值並且適合科研人員、企業家、管理人員、技能工人等各類人才的薪酬體系和收入增長機制,調動全社會的創新積極性。改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培養適應新技術變化的人才;加強持續教育,通過企業教育支出減稅等政策,加強在職培訓和轉崗培訓。

第五,推動多種形式開放創新,提高創新的效率和質量。開放創新有利於提高創新能力和效率。一方面,要從國家層面營造有利於開放創新的生態環境,消除阻礙創新要素跨地區、跨主體流動的制度因素。另一方面,鼓勵國內各類主體之間的合作創新,促進産學研、産業上下游、大中小企業之間的協同創新。同時,更好掌握和運用國際規則,根據不同國家的情況,實行合作創新與技術轉移相結合,“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建立國際技術合作的長效機制,有效利用國際科技資源和市場,提高創新效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研究員、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委員 呂薇)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