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雪龍”歸航 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取得多項成果

2019-03-12 11:08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雪龍”號3月12日電(記者 劉詩平、董峻)經過131天、3萬海裏航行,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搭乘“雪龍”號極地考察船12日回到上海、走上陸地。南極考察期間,科考隊經受了嚴酷自然環境的考驗,克服了“雪龍”號碰撞冰山後帶來的種種困難,安全完成夏季考察任務,在科學考察和綜合保障方面取得了多項成果。

2018年11月2日,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從上海起程遠赴南極。科考隊分別開展了南極長城站、中山站、泰山站、崑崙站、羅斯海新站等站點的綜合考察,並在東南極冰蓋開展了航空地球物理遙感觀測,在南大洋阿蒙森海開展了海洋綜合調查。

——長城站開展了生態環境監測、冰川監測及常規氣象觀測,升級改造地震臺,建設海洋站雷達式潮位觀測系統,同時開展了極地立法調研等項目。

——中山站完成了我國首臺極區中高層大氣激光雷達安裝和試運行;完成了我國首套極地冰下基岩無鑽桿取芯試鑽探,首次獲取冰下岩心樣品;與國際同步開展“極地預報年”南極特別觀測期探空觀測,數據實現全球實時共享等。

——內陸考察隊完成了中山站-崑崙站斷面冰雪觀測;在崑崙站完成KL-DIMM天文望遠鏡安裝調試和AST3-2望遠鏡維護,安裝太陽望遠鏡並開展日間觀測;完成中山-崑崙站冰蓋斷面20余個點位的重力觀測。同時,東南極冰蓋遙感觀測完成24條科考測線,獲取了高質量的航空冰雷達、航空重力和航空磁力數據。

——羅斯海新站完成了企鵝聚居特別保護區選劃調查。

——在西風帶海域成功布放我國首套海洋環境監測浮標;南大洋考察首次釋放並回收我國自主研製的無人無纜潛水器;在羅斯海近岸海域和阿蒙森海海域分別開展了5個站位和14個站位的多學科綜合調查。

綜合保障方面,考察隊在中山站成功從“雪龍”號上卸運1600余噸物資;泰山站完成二期工程建設,在雪下建築內建成供電、供暖、融雪及污水處理、消防及視頻監控等多個系統;崑崙站完成了深冰芯鑽探設備的維護;羅斯海新站安裝了這一地區首臺10千瓦驗證風力發電機組。

“雪龍”號作為我國唯一正在運行的極地考察船,自1994年首次執行南極考察以來,已經22次赴南極和9次赴北極執行考察任務,高強度地奔波在南北極。今年將開啟“雙龍探極”新時代,新的極地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將從今年開始執行極地考察任務。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姜晨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