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一帶一路”連八方 中老鐵路施工忙

2019-04-28 08:2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穿越崇山峻嶺的木乃河特大橋工程計劃今年12月底合龍(4月12日攝)。

從雲南腹地、海拔1800多米的玉溪市一路向南,一條蜿蜒千余裏的鐵路正慢慢顯露雛形。它翻山越嶺直奔一衣帶水的友好鄰國老撾。這便是在建的中老鐵路國內段——玉(溪)磨(憨)鐵路工程。

中老鐵路是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重要基礎設施,更是首條以中方為主投資建設、中老共同運營並與中國鐵路網直接連通的國際鐵路,是中老兩國務實合作的旗艦項目。全線建成後,昆明至老撾萬象有望實現夕發朝至。

中老鐵路2016年12月開工,2017年年中開始全面施工,計劃在2021年底前建成通車。項目按照中國鐵路標準設計、建設、運營,設計時速160公里。建成通車後將成為我國西南地區又一條進出境國際鐵路通道。

新華社記者 秦晴 攝


中鐵隧道局承建的玉溪新平隧道內,工人在掌子面進行扒渣作業(4月11日攝)。

從雲南腹地、海拔1800多米的玉溪市一路向南,一條蜿蜒千余裏的鐵路正慢慢顯露雛形。它翻山越嶺直奔一衣帶水的友好鄰國老撾。這便是在建的中老鐵路國內段——玉(溪)磨(憨)鐵路工程。

中老鐵路是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重要基礎設施,更是首條以中方為主投資建設、中老共同運營並與中國鐵路網直接連通的國際鐵路,是中老兩國務實合作的旗艦項目。全線建成後,昆明至老撾萬象有望實現夕發朝至。

中老鐵路2016年12月開工,2017年年中開始全面施工,計劃在2021年底前建成通車。項目按照中國鐵路標準設計、建設、運營,設計時速160公里。建成通車後將成為我國西南地區又一條進出境國際鐵路通道。

新華社記者 秦晴 攝


在位於普洱市的木乃河雙線特大橋工程現場,工人鐘琪(左)和馮壯在進行架橋機前橫聯螺絲檢查及二次緊固(4月12日)。

從雲南腹地、海拔1800多米的玉溪市一路向南,一條蜿蜒千余裏的鐵路正慢慢顯露雛形。它翻山越嶺直奔一衣帶水的友好鄰國老撾。這便是在建的中老鐵路國內段——玉(溪)磨(憨)鐵路工程。

中老鐵路是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重要基礎設施,更是首條以中方為主投資建設、中老共同運營並與中國鐵路網直接連通的國際鐵路,是中老兩國務實合作的旗艦項目。全線建成後,昆明至老撾萬象有望實現夕發朝至。

中老鐵路2016年12月開工,2017年年中開始全面施工,計劃在2021年底前建成通車。項目按照中國鐵路標準設計、建設、運營,設計時速160公里。建成通車後將成為我國西南地區又一條進出境國際鐵路通道。

新華社記者 秦晴 攝


位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橄欖壩特大橋橫穿傣族村落,多用隧道和橋梁形式通過,最大程度減少土地佔用,有效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形成與山川同美的生態線(4月12日無人機拍攝)。

從雲南腹地、海拔1800多米的玉溪市一路向南,一條蜿蜒千余裏的鐵路正慢慢顯露雛形。它翻山越嶺直奔一衣帶水的友好鄰國老撾。這便是在建的中老鐵路國內段——玉(溪)磨(憨)鐵路工程。

中老鐵路是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重要基礎設施,更是首條以中方為主投資建設、中老共同運營並與中國鐵路網直接連通的國際鐵路,是中老兩國務實合作的旗艦項目。全線建成後,昆明至老撾萬象有望實現夕發朝至。

中老鐵路2016年12月開工,2017年年中開始全面施工,計劃在2021年底前建成通車。項目按照中國鐵路標準設計、建設、運營,設計時速160公里。建成通車後將成為我國西南地區又一條進出境國際鐵路通道。

新華社記者 秦晴 攝


在位於普洱市的木乃河雙線特大橋工程現場,工人在施工作業(4月12日攝)。

從雲南腹地、海拔1800多米的玉溪市一路向南,一條蜿蜒千余裏的鐵路正慢慢顯露雛形。它翻山越嶺直奔一衣帶水的友好鄰國老撾。這便是在建的中老鐵路國內段——玉(溪)磨(憨)鐵路工程。

中老鐵路是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重要基礎設施,更是首條以中方為主投資建設、中老共同運營並與中國鐵路網直接連通的國際鐵路,是中老兩國務實合作的旗艦項目。全線建成後,昆明至老撾萬象有望實現夕發朝至。

中老鐵路2016年12月開工,2017年年中開始全面施工,計劃在2021年底前建成通車。項目按照中國鐵路標準設計、建設、運營,設計時速160公里。建成通車後將成為我國西南地區又一條進出境國際鐵路通道。

新華社記者 秦晴 攝


位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橄欖壩特大橋在夕陽下格外美麗(4月12日)。

從雲南腹地、海拔1800多米的玉溪市一路向南,一條蜿蜒千余裏的鐵路正慢慢顯露雛形。它翻山越嶺直奔一衣帶水的友好鄰國老撾。這便是在建的中老鐵路國內段——玉(溪)磨(憨)鐵路工程。

中老鐵路是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重要基礎設施,更是首條以中方為主投資建設、中老共同運營並與中國鐵路網直接連通的國際鐵路,是中老兩國務實合作的旗艦項目。全線建成後,昆明至老撾萬象有望實現夕發朝至。

中老鐵路2016年12月開工,2017年年中開始全面施工,計劃在2021年底前建成通車。項目按照中國鐵路標準設計、建設、運營,設計時速160公里。建成通車後將成為我國西南地區又一條進出境國際鐵路通道。

新華社記者 秦晴 攝


在位於普洱市的木乃河雙線特大橋工程現場,工人鐘琪在檢查螺絲緊固情況(4月12日攝)。

從雲南腹地、海拔1800多米的玉溪市一路向南,一條蜿蜒千余裏的鐵路正慢慢顯露雛形。它翻山越嶺直奔一衣帶水的友好鄰國老撾。這便是在建的中老鐵路國內段——玉(溪)磨(憨)鐵路工程。

中老鐵路是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重要基礎設施,更是首條以中方為主投資建設、中老共同運營並與中國鐵路網直接連通的國際鐵路,是中老兩國務實合作的旗艦項目。全線建成後,昆明至老撾萬象有望實現夕發朝至。

中老鐵路2016年12月開工,2017年年中開始全面施工,計劃在2021年底前建成通車。項目按照中國鐵路標準設計、建設、運營,設計時速160公里。建成通車後將成為我國西南地區又一條進出境國際鐵路通道。

新華社記者 秦晴 攝


普洱車站施工現場正在進行路基土方填築施工(4月12日攝)。

從雲南腹地、海拔1800多米的玉溪市一路向南,一條蜿蜒千余裏的鐵路正慢慢顯露雛形。它翻山越嶺直奔一衣帶水的友好鄰國老撾。這便是在建的中老鐵路國內段——玉(溪)磨(憨)鐵路工程。

中老鐵路是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重要基礎設施,更是首條以中方為主投資建設、中老共同運營並與中國鐵路網直接連通的國際鐵路,是中老兩國務實合作的旗艦項目。全線建成後,昆明至老撾萬象有望實現夕發朝至。

中老鐵路2016年12月開工,2017年年中開始全面施工,計劃在2021年底前建成通車。項目按照中國鐵路標準設計、建設、運營,設計時速160公里。建成通車後將成為我國西南地區又一條進出境國際鐵路通道。

新華社記者 秦晴 攝


普洱車站施工現場,中鐵八局集團昆明鐵路建設有限公司施工人員吳元波(右)和同事進行路基壓實度檢測(4月12日攝)。

從雲南腹地、海拔1800多米的玉溪市一路向南,一條蜿蜒千余裏的鐵路正慢慢顯露雛形。它翻山越嶺直奔一衣帶水的友好鄰國老撾。這便是在建的中老鐵路國內段——玉(溪)磨(憨)鐵路工程。

中老鐵路是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重要基礎設施,更是首條以中方為主投資建設、中老共同運營並與中國鐵路網直接連通的國際鐵路,是中老兩國務實合作的旗艦項目。全線建成後,昆明至老撾萬象有望實現夕發朝至。

中老鐵路2016年12月開工,2017年年中開始全面施工,計劃在2021年底前建成通車。項目按照中國鐵路標準設計、建設、運營,設計時速160公里。建成通車後將成為我國西南地區又一條進出境國際鐵路通道。

新華社記者 秦晴 攝


普洱車站施工現場,中鐵八局的工人在指揮壓路機碾壓路面(4月12日攝)。

從雲南腹地、海拔1800多米的玉溪市一路向南,一條蜿蜒千余裏的鐵路正慢慢顯露雛形。它翻山越嶺直奔一衣帶水的友好鄰國老撾。這便是在建的中老鐵路國內段——玉(溪)磨(憨)鐵路工程。

中老鐵路是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重要基礎設施,更是首條以中方為主投資建設、中老共同運營並與中國鐵路網直接連通的國際鐵路,是中老兩國務實合作的旗艦項目。全線建成後,昆明至老撾萬象有望實現夕發朝至。

中老鐵路2016年12月開工,2017年年中開始全面施工,計劃在2021年底前建成通車。項目按照中國鐵路標準設計、建設、運營,設計時速160公里。建成通車後將成為我國西南地區又一條進出境國際鐵路通道。

新華社記者 秦晴 攝


普洱車站施工現場在進行路基土方填築施工(4月12日攝)。

從雲南腹地、海拔1800多米的玉溪市一路向南,一條蜿蜒千余裏的鐵路正慢慢顯露雛形。它翻山越嶺直奔一衣帶水的友好鄰國老撾。這便是在建的中老鐵路國內段——玉(溪)磨(憨)鐵路工程。

中老鐵路是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重要基礎設施,更是首條以中方為主投資建設、中老共同運營並與中國鐵路網直接連通的國際鐵路,是中老兩國務實合作的旗艦項目。全線建成後,昆明至老撾萬象有望實現夕發朝至。

中老鐵路2016年12月開工,2017年年中開始全面施工,計劃在2021年底前建成通車。項目按照中國鐵路標準設計、建設、運營,設計時速160公里。建成通車後將成為我國西南地區又一條進出境國際鐵路通道。

新華社記者 秦晴 攝

13131321313.jpg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石璐言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