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特稿:為世界治理空氣污染提供“中國範本”

2019-06-05 21:0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6月5日電 特稿:為世界治理空氣污染提供“中國範本”

新華社記者

6月5日是聯合國世界環境日。今年世界環境日主題確定為“藍天保衛戰,我是行動者”,旨在敦促各國政府、工業界、社區和個人探索可再生能源和綠色技術,共同改善全球城市和地區的空氣質量。

近幾年,中國有“藍天白雲”的日子明顯增多了。來自中國生態環境部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22.7%,74個重點城市重污染天數比2013年減少51.8%。中國大氣污染治理經驗令國際社會矚目。

成效顯著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2012年以來,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了中國“五位一體”建設總體佈局,“美麗中國”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藍天保衛戰”被列為生態環境治理三大攻堅戰之一。

2013年中國國務院發佈《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又被稱為“大氣十條”。經全社會共同努力,“大氣十條”目標全面實現。今年3月舉行的第四屆聯合國環境大會前夕,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佈《北京二十年大氣污染治理歷程與展望》報告顯示,1998年至2017年北京市大氣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PM10年均濃度分別下降93.3%、37.8%和55.3%,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實現了空氣質量顯著改善。

中國治理大氣污染的做法和成就獲國際社會高度認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代理執行主任喬伊絲·姆蘇亞在報告序言中説,世界上還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城市或地區做到了這一點,相信“北京經驗”將對許多遭受空氣污染困擾的城市有所裨益。

“歷史上我們還沒有發現過其他國家能在如此短的時期內這樣大幅減少污染的例子,這太了不起了。”美國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經濟學家邁克爾·格林斯通對媒體説。

《印度斯坦時報》刊文説,中國治理空氣污染成效顯著,測量與監測、具體和可衡量的目標以及實際的具體行動三方面經驗值得印度借鑒。

科技助力

一束綠光從白色盒子中筆直射出,光束隨機身緩緩旋轉。中國西北甘肅省蘭州市一處山坡上,這臺名叫“雙鏡微脈衝激光雷達”的機器正掃描著方圓5公里可能出現的大氣污染源。

位於華北的河北滄州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對污染源實時監測;位於中部的湖南長沙通過超級計算機對空氣情況進行精細化分析;而南方環境較好的深圳也搭建了雷達監測網絡……近年來,中國將更多高科技手段用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並統籌産業升級和能源結構調整,堅持可持續發展,從源頭上遏制污染。

邁克爾·格林斯通撰寫的一份研究報告認為,中國大氣治理取得如此良好的成果,部分原因在於採取了最先進的污染控制技術。《北京二十年大氣污染治理歷程與展望》報告也顯示,在諸多空氣治理措施中,燃煤鍋爐治理、民用燃料清潔化、産業結構調整對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的貢獻最為顯著。

德國科學院與工程院雙院院士、比勒費爾德大學化學系教授卡塔琳娜·科瑟-赫英郝斯對記者表示:“中國科研人員擁有出色的創造力和執行力,中國在能源研究領域做了很多工作,涉及化工、交通等行業……我很高興地發現,現在再去中國時,經常能看到藍天。”

攜手世界

地球上的空氣為全人類共同呼吸,藍天白雲也是人類共同的追求。為了攜手共建一個清潔、美麗的地球,中國也積極參與大氣污染治理的雙邊、區域和全球合作,與世界各國分享經驗、協同行動,共同實現綠色發展。

早在1995年,中日韓三國就共同開啟了跨國空氣質量監測項目。2015年第十七次中日韓環境部長會議期間,三國環境部長共同簽署《中日韓環境合作聯合行動計劃(2015-2019)》,三國將繼續共同應對霧霾、沙塵暴、汞污染等環境問題。

2018年9月,中法兩國的數十名專家學者在中國上海共議空氣污染跨界協同治理與合作,這個名為“藍天城市論壇”的學術活動是華東師範大學與法國駐華大使館共同主辦的2018年中法環境月活動的一部分,兩國科學家就大氣污染的成因、防治政策、協同行動等開展深入交流。

今年4月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綠色之路分論壇上,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正式成立,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合作打造了政策對話和溝通平臺、環境知識和信息平臺、綠色技術交流與轉讓平臺。

《美國經濟學與社會學雜誌》主編克利福德·柯布稱讚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開闢了完全不同於歐美國家的新道路。他表示,歐美國家過去為了保護自己的環境,把高污染工廠輸出到發展中國家,而中國對污染的治理在為其他國家提供樣板。(執筆記者:張瑩;參與記者:楊臻、盧朵寶、吳丹妮、高山、郭爽、何問、梁軍、潘旭)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