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記者調查:關稅令美自行車産業舉步維艱——美國業界人士講述貿易爭端下的行業故事

2019-06-12 15:52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華盛頓6月11日電 記者調查:關稅令美自行車産業舉步維艱——美國業界人士講述貿易爭端下的行業故事

新華社記者孫丁 熊茂伶 胡友松

去年9月,美國政府在一片反對聲中升級對華貿易爭端,對價值約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徵10%關稅。由於自行車整車和部分零部件屬於被加徵關稅的商品,這讓高度依賴中國供應商的美國自行車廠商叫苦不迭。雪上加霜的是,稅率近期又被提升到了25%。

2019年5月21日,工作人員在美國密歇根州底特律市一家自行車廠工作。新華社記者 劉傑 攝

新華社記者近期在走訪多家美國自行車廠商時了解到,加徵關稅已嚴重影響生産與經營,貿易保護主義不僅未能推動自行車製造業及相關就業崗位重返美國,反而為行業發展蒙上陰影。並且,對這些美國廠商而言,轉移生産或使用替代進口源存在巨大風險,全球自行車供應鏈離不開中國。

加徵關稅危害多

2019年6月6日,在美國新澤西州帕西帕尼,美國自行車製造企業肯特集團執行總裁阿諾德·卡姆勒接受採訪。新華社記者 劉傑 攝

阿諾德·卡姆勒的家族早在1907年就涉足自行車業,經過百餘年發展,當初的修車鋪已成為美國最大的自行車進口商之一。

卡姆勒告訴新華社記者,直接從中國進口整車成本低,省下來的錢可以用來雇用更多員工、提升員工福利等;更重要的是,中國製造的産品質量好、工藝佳、有保障。

據卡姆勒介紹,10%的額外關稅讓其公司的整體運營成本增加了7.5%,他無力單獨消化,只能轉嫁給客戶,去年秋季銷量因此下降了5%。隨著關稅稅率升高,卡姆勒被迫再次漲價,他擔心今年下半年銷量會進一步下滑。他抱怨説:“美國挑起貿易爭端,遭罪的卻是美國企業,這太不公平了。”

美國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研究顯示,美國政府對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徵關稅從10%上調至25%,將導致一個普通美國家庭每年負擔增加831美元。

不過,相比短期損失,讓卡姆勒更苦悶的是,他原打算依託從中國進口的零部件,逐步把他在南卡羅來納州組裝工廠的年産量從35萬提升至100萬輛。“可在關稅問題得到解決前,這些擴張計劃只能被擱置。”他説。

製造業崗位難返美

2019年5月21日,工作人員在美國密歇根州底特律市一家自行車廠工作。新華社記者 劉傑 攝

扎卡裏·帕沙克的自行車廠位於密歇根州底特律市西部城郊,雖然他不從中國進口自行車整車,但針對部分零部件的額外關稅讓他面臨更高的採購成本。

帕沙克坦言,自行車製造業曾在美國消失了十幾年,因此他在建廠之初遇到很多問題,比如既找不到業內人士,也不知道去哪購買設備。雖然他的工廠已經運營多年,但帕沙克依舊未能實現盈利。他解釋説,因為美國辦廠成本很高、前期投入巨大。

就美國政府所謂加徵關稅能把製造業和就業崗位帶回美國的説法,帕沙克認為關稅無法將自行車製造業帶回美國。他説:“加徵關稅只會從一定程度上影響美國廠商從中國進口的意願,但這並不等同於能大規模在美國創造就業,所以加徵關稅並沒有幫到美國什麼。”

據英國諮詢公司IHS馬基特公司去年底一項針對美國製造商的調查,僅有十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會因關稅等貿易因素減少海外生産,並把生産轉移回美國;超過7成受訪者表示,未來2年內不會改變在美國的就業崗位數。

專家普遍認為,美國製造業工作崗位流失主要是因為産業升級、自動化技術普及等原因,並非是中美貿易造成的。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埃裏克·赫斯特表示,設置貿易壁壘難以改變製造業自動化運作模式,根本幫不到“藍領”人群。

供應鏈離不開中國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已成為自行車業最重要的産業集群所在地,産品質量、製造工藝、成本控制、生産效率等環節全球領先。

據美國自行車零部件供應商協會提供的數據,美國挑起經貿摩擦之前,美國每年從中國進口1400萬輛至1500萬輛自行車整車,約佔美國自行車整車年進口總量的90%。

2019年5月23日,在美國華盛頓,美國自行車零部件供應商協會理事會成員鮑勃·馬格維丘斯接受採訪。新華社記者 劉傑 攝

美國自行車零部件供應商協會理事會成員鮑勃·馬格維丘斯表示,中國是全球自行車供應鏈中的重要一環,美國自行車廠商與中國合作夥伴多年來一直合作融洽。

2019年5月23日,在美國華盛頓,美國自行車零部件供應商協會理事會成員鮑勃·馬格維丘斯接受採訪。新華社記者 劉傑 攝

但在貿易爭端陰霾之下,一些美國自行車廠商被迫尋找備選方案。馬格維丘斯説:“把生産轉移出中國會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決定,而且我們很難指望其他國家和地區能夠複製在中國的一切。”

卡姆勒則表示,轉移生産會帶來巨大風險,沒人敢拿産品質量和安全性下賭注。

帕薩克説,美國乃至全球自行車業都離不開中國,因為沒有任何地方具備能夠滿足整個行業需求的生産力,“供應鏈上繞過中國並不是一個現實選項”。(參與記者:高攀)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