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峽山水庫:“齊魯第一庫”的生態蝶變之路

2019-06-22 16:0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濟南6月22日電 題:峽山水庫:“齊魯第一庫”的生態蝶變之路

新華社記者陳國峰、王陽

北京世園會20日迎來“山東省日”,向世人展示著山東生態文明建設成就。遠在千里之外,有“山東半島綠肺”之稱的峽山水庫,闖出一條水源地保護與庫區經濟發展互促共進的路子,為山東的生態文明建設寫下生動注腳。

盛夏時節烈日灼灼,峽山湖上水光瀲艷,遠處青山綠影婆娑,湖中魚兒躍出水面。峽山水庫坐落于山東濰坊,興建於20世紀50年代,是山東省第一大水庫,發揮著膠東地區戰略水源地的重要作用。

20世紀80年代,庫區群眾發展經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當時的峽山水庫分屬四個縣管理,實際上處於“四不管”的尷尬境地。沿岸百姓在水庫蓄水範圍內圍堤造田、抬田造地、沿庫建池,家家戶戶競相購船織網下水捕魚。人水爭地、人魚爭水、人水爭魚的矛盾日趨突出,峽山水庫水質也遭到破壞,下游百姓用水和工業用水頻頻告急。

2007年,濰坊市以峽山水庫為中心,將周邊分屬四縣的11個鄉鎮的部分村合併為4個街道,成立峽山生態經濟發展區。這樣一來,峽山水庫就被“鎖”進了一個行政區之內。這個新區旗幟鮮明提出: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護水源地。

當時,峽山水庫周邊的不少村民都以養魚為生,但漁民採用投餌式網箱進行養殖,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給水庫帶來嚴重污染。為實現庫區漁業資源和水庫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峽山區對環水庫100公里地段全部實行圍網封閉,還投資建設了峽山水庫視頻監控系統,對水源地24小時全天候、全方位監控管理。

“水庫圈起來後進行增殖放流,2008年以來共投放鰱魚、鳙魚等濾食性魚類3.76億尾,既凈化了水質,又改善了漁業結構。”峽山水庫管理局黨委副書記姜言山説。

同時,所有與生態保護相悖的污染企業一律關門停業。一家規模較大的焦化廠,每年納稅超過3000萬元,是當時全區最大的稅源,再加上其上下游企業的稅收,達到6000多萬元。峽山區于2012年毅然關停了這座焦化廠,財政收入因此減少70%以上。

一道道生態屏障高高豎起後,這裡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30天以上,峽山水庫水質保持在地表水Ⅲ類以上標準,峽山湖畔負氧離子每立方厘米達到3000個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

既要關停企業保護水庫,又要發展經濟保障民生,這個結怎麼解?峽山區黨工委書記李華剛説,他們將發展目光鎖定在現代農業、文化旅遊教育、生命健康與養老、綠色工業等生態産業上。

“普通的大姜三四元一斤,我們的有機生薑在電商平臺賣到50元一斤。”走進峽山區有機生薑基質種植基地,負責人告訴記者,去年基地産的20萬斤有機姜被採購一空,今年51座大棚能産出45萬斤生薑,收益將更高。

以有機果蔬為代表的特色農業為庫區農民打通了土地租賃、合作社分紅和園區打工等多種增收渠道,農民人均收入由2008年建區時的3587元,發展到2018年的16799元。

得益於良好生態環境,一批教育、文旅、醫養項目接連落戶峽山區,這個曾為“老大難”庫區的民生事業正提速發展。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