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非經貿合作的“新力量”

2019-06-27 18:5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長沙6月27日電 題:中非經貿合作的“新力量”

新華社記者陽建、張玉潔、韓曦樂

初夏,三湘四水,綠意盎然。27日,第一屆中非經貿博覽會在長沙拉開帷幕。這是落實中非合作“八大行動”的重要舉措,標誌著中非合作論壇機制下唯一經貿活動平臺落地。

跨越萬里,非洲53國經貿代表團,為了合作共贏而來。聚焦貿易、農業、投融資、合作園區、基礎設施等領域,中非雙方共話經貿合作如何向“更高水平、更高質量”邁進。

中非經貿合作“生力軍”

2014年1月,劉鵬第一次來到非洲,當時他從沒想過會把生意做進肯尼亞總統府。

這位出生於湖南的“90後”,到非洲之初換了四五個工作。直到2017年,劉鵬與肯尼亞人士“搭夥”,才正式走上創業之路。

發現非洲人熱愛音樂和運動,劉鵬決定打造一個非洲本土的耳機品牌。找到中國代工廠,在肯尼亞調音、設計外觀,一款融合“中國製造”與“非洲設計”的藍牙頭戴式耳機,在肯尼亞、烏干達、坦桑尼亞等東非國家熱銷,甚至拿到了肯尼亞總統府的訂單。

如今,劉鵬又做起了風險投資,助力非洲青年實現夢想。“越來越多的青年在非洲大陸投資創業,我想把中國資本與非洲青年的創新創業需求對接起來,擴大經貿成果。”

隨著中非經貿關係日益深化,越來越多的青年參與其中,成長為中非經貿合作的新生力量。

中非經貿博覽會的舉行,讓非洲青年充滿期待。

來自喀麥隆的戴維,6年前來到長沙。受益於中非經貿博覽會帶來的機遇,不久前,他在湖南-非洲企業合作中心幫助下提交了國際貿易公司的註冊申請。

“中國有廣闊的市場,有完整的産業體系,有豐富的機會,不論做什麼都有配套,能讓想法成為現實。”戴維激動地説。

今年2月,湖南組建湖南-非洲企業合作中心,主要為非洲各國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中國的創業青年提供創業幫扶。除了提供免費的辦公場所,還圍繞種植、養殖、農産品加工、能源、機械、旅遊等九大板塊,邀請中國知名企業家組成“創業導師”團隊。

目前,該合作中心已引進包括貝寧、加蓬、津巴布韋等在內的14個國家和地區的青年入駐,收到28個國家青年的入駐申請。

25歲的盧旺達留學生尼可拉,在中南大學學習建築設計,今年7月即將畢業。不同於其他留學生畢業後回國發展,他決定先留在中國,在“綠色建築”領域創業,積累更多知識和實踐經驗後再回國。

“我們需要更先進的工程機械,但我不僅僅想把這些設備運回非洲,而是把知識和經驗帶回自己的國家,成為中非經貿的連接者、提供解決方案和創新理念的創業者。”尼可拉説。

中國方案助推非洲現代化

今年是胡月舫來到馬達加斯加的第11個年頭。這個來自袁氏種業的農技專家,年逾六十仍工作在非洲的田間地頭,只為保障非洲人民的“口糧”。

在“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導下,以胡月舫為代表的中國專家,給這個農業人口占80%的最不發達國家,帶去了雜交水稻的最新技術。經過不懈努力,胡月舫帶領團隊成功培植出適合當地土壤、氣候的5個高産雜交水稻品種。

這是中國首次在非洲培育出適應當地環境氣候特點並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雜交水稻種子。

“只要馬達加斯加全國雜交水稻面積推廣達到15%,就能實現大米自給。”胡月舫表示,依靠中國新技術培育的雜交水稻品種,平均産量是非洲當地品種的2到3倍。

饑餓是困擾非洲國家的大問題,解決之道在於實現農業現代化。從馬達加斯加,到利比裏亞、塞內加爾、塞拉利昂……來自中國的“東方魔稻”技術,讓糧食緊缺的非洲大陸農業現代化加速推進。

前來參加中非經貿博覽會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對稻作技術等中非農業合作寄予厚望,認為中國雜交水稻等農業新技術將對非洲糧食安全、産業振興提供巨大幫助。

伴隨著日漸深入的經貿合作,更多中國軌道交通、基礎設施等“新技術”輸往非洲,推動當地的互聯互通邁向現代化。

南非鐵路是25千伏交流電壓和3千伏直流電壓交錯,如何解決?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研發出“雙流制”自動切換技術,可以確保機車在鐵路電壓交錯路段不停車進行供電制式切換,提高運行效率。

從肯尼亞蒙內鐵路,到阿爾及利亞南北高速公路,再到剛果(布)國家1號公路……一條條非洲“天路”,記錄著非洲大陸交通體系、基礎設施的現代化進程,而這些離不開中國方案、中國技術、中國裝備的巨大貢獻。

“我們農業落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技術、設備落後,希望我們國家參加博覽會的代表團能把中國農業機械和技術帶回喀麥隆。”喀麥隆來華留學生楚柯對中國新技術尤為關注。

構建開放高效經貿大通道

在第一屆中非經貿博覽會上,中國-德國-加納第三方市場合作項目被認為是創新亮點之一。

原來,加納政府發起了“一區一廠”倡議,計劃根據資源稟賦在全國每個區至少建設一個中大型工廠,緩解能源短缺、清潔水源匱乏的局面,彌補當地産業空白。

基於湖南與德國、德國與加納業已形成的合作基礎,湖南省貿促會與德國梅前州政府聯合在加納探索第三方市場合作,覆蓋生物質沼氣發電、光伏發電、雨水收集和水循環處理等。

這種不多見的開放合作機制,引入了更多成熟的外部資源,實現了將德國的技術、中國的産能與非洲的市場相融合。在湖南省貿促會會長賀堅看來,這種新機制的成效大於原始的1+1模式,是中小企業“走出去”的捷徑,能創新提升中非合作水平。

非洲的鮮花、堅果、咖啡、葡萄酒、木雕等,備受中國消費者喜愛。中國的服飾、陶瓷、假發等,則受到非洲民眾追捧。如今,動動手指點開“網上中非經貿博覽會”平臺,只需2至5天就可收到來自非洲的各類商品。

為了改變傳統經貿方式效率低、成本高、週期長的現狀,新設的“網上中非經貿博覽會”平臺,為中非經貿合作構建了一條跨語言、跨時區、跨洲際的高效新通道。未來5年,該平臺預計可實現入網商品、服務1億種,服務中非近5億用戶和100萬家企業,年進出口額超100億美元。

負責運營“網上中非經貿博覽會”平臺的楊濤,2012年曾被公司派到肯尼亞工作。當時,他發現非洲的零售業多處於鄉村集市的狀態,商品少、價格貴。“為何不把國內蓬勃發展的電商引入非洲?”2014年7月,楊濤在肯尼亞創辦了電商平臺Kilimall。

這是中國唯一的“非洲本土+中國跨境”電商平臺公司。運營5年來,Kilimall已為多個非洲國家搭建了電商基礎設施,非洲用戶近千萬,最高日訂單數達10萬筆。

楊濤還在非洲設立了300多個Kilishop,這個被稱為“村村店”的電商線下網點,單個佔地面積僅15至30平方米,由集裝箱改造而成,提供代購代銷、全網支付、物流終端等服務。

正如中國的“扶貧小店”,這類無地域限制的“村村店”,激發了非洲當地商品“走出去”的內生動力。

世界銀行前高級副行長、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説,新的市場機會一定要新的力量去抓取。中非之間新的合作方式,都是實現互利共贏可以依賴的力量。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