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披著碼頭外衣的高科技公司”——新華社記者年中經濟調研採訪札記之十一

2019-07-17 15:0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青島7月17日電 題:“披著碼頭外衣的高科技公司”——新華社記者年中經濟調研採訪札記之十一

新華社記者林紅梅、魏玉坤

黃海之濱,青島港自動化集裝箱碼頭。一艘2萬標箱的“中遠海運天蝎座”輪完成裝卸貨,正駛離港口。一艘“中遠韓國號”輪和一艘“高麗夏洛特”輪正在碼頭繁忙地裝卸貨。

令記者吃驚的是,在碼頭上,不見一人。高高的橋吊抓起一個個集裝箱,裝到離碼頭地面30米高的巨輪上;近30輛拉著集裝箱的小車在碼頭上穿梭而行……這一切作業,都是機器自己在操作。

“平均單機效率36.1自然箱/小時,超過人工碼頭。”青島港自動化碼頭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楊傑敏難掩興奮。

2017年5月11日是個令青島港人難忘的日子:青島港自動化碼頭正式投産運營。

全球首次研製成功機器人自動拆裝集裝箱扭鎖,國際上最先開發出軌道吊防風“一鍵錨定”裝置,行業內首創自動導引車循環充電技術……10多項世界性技術難題被攻克,這座百年老港,又一次閃耀光芒。

為什麼要建自動化碼頭?“未來的碼頭一定更智慧,這是港口發展的方向,我們必須要搶佔先機。”楊傑敏話語堅定。除了青島港,深圳港、廣州港等港口當前也正在發力自動化碼頭建設,助推港口提質升級。

青島港自動化碼頭運營至今,已開通航線16條,作業船舶1532艘次,作業箱量230萬標準箱,船舶準班率保持100%。今年1至5月,作業船舶310艘次,作業箱量同比增長17%,實現了穩定經營。

放眼望去,碼頭一派忙碌景象。一排排固定橋吊從貨船上來回裝卸貨,距之200米外的軌道吊一邊抓貨送到堆場,一邊將堆場裏的貨運到車上。

“創新!創新!持續不斷地創新!”談及為何成功,楊傑敏果斷拋出這句話。研發核心技術過程中的遭遇,讓他對自主創新有著深刻的領悟。

4年前,楊傑敏帶著近10人的研發團隊去國外半自動化碼頭參觀學習。為了這次交流,楊傑敏準備了一個多月,但國際同行對建設經驗只字不提,而且只允許他們坐車參觀碼頭。

“刻骨銘心啊!關鍵技術是學不來的,只能靠我們自己研發。”楊傑敏語氣沉重。

當年,楊傑敏團隊立下軍令狀,徹夜鏖戰。有的人不顧身體抱恙,臨危受命;有的人一連幾天待在研究室,潛心鑽研;有的人放棄休假,像陀螺一樣高速旋轉……“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成績來之不易。”楊傑敏説。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曾經是這座港口屢創奇跡的“精神密碼”。如今,這份精神在傳承,在新一代青島港人的創新中變得更加生動。

“這是一個披著碼頭外衣的高科技公司!”“這是全球自動化程度最高的碼頭!”……2年前,來自美國長灘碼頭、荷蘭鹿特丹碼頭、德國漢堡碼頭等的國際同行到青島港參觀時,如此評價。

“無需等待操作員指令,軌道吊就能自動識別並抓取集裝箱。”在距離碼頭1000多米遠的監控室,20多歲的張一博盯著電腦屏幕,正監控著這艘5500標箱的“高麗夏洛特”輪裝卸貨。屏幕上清晰地顯示著集裝箱被橋吊抓起,放進巨輪艙裏時的近距離圖像。由於艙位留出的地方大小尺寸不同,在集裝箱進艙位時,他需要用手推動操作桿,看著屏幕,找準定位,放好箱子,全程只需十幾秒。

當代碼頭工人的優秀代表許振超當年練出的絕活兒,就是從高空中開動橋吊,準確地把貨物抓放到船艙裏。張一博幹著和許振超一樣的活兒,但今天的他坐在監控室裏,手推操縱桿,輕輕一點,便可完成任務。

楊傑敏説,碼頭工人正在向智慧型人才轉變。

“以發展論英雄”“以幹事創業論英雄”“賽馬不相馬”……楊傑敏説,人才是創新的主體,他們正不遺餘力吸引高科技人才,完善員工激勵機制,加強對外交流和技術比武練兵,努力激發出更加強勁的創新動力。

“當前正在加快構建智慧港口頂層設計,打造共建共享共用港航物流生態圈,努力建設一個更加智慧、更加注重‘用戶體驗’的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助推港口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青島港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奉利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吳嘯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