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安徽70年:改革創新書寫時代答卷

2019-07-23 19:3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合肥7月23日電 題:安徽70年:改革創新書寫時代答卷

新華社記者王正忠、楊玉華、徐海濤、姜剛

這是一方敢為人先的熱土:開啟農村改革巨幕的“大包乾”、闖出個體經濟之路的“傻子瓜子”、衝出重圍高擎自主品牌大旗的奇瑞汽車……一次次書寫時代傳奇。

這是一片勇於革新的天地:稅費改革、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全面創新改革試驗……一次次引領風氣之先。

這是一處創新噴涌的泉源: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上天、智慧語音技術站上全球制高點、世界最薄的玻璃問世、“人造太陽”正求解人類終極能源難題……一次次刷新進步的前沿。


這是安徽鳳陽小崗村(2018年9月27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從新中國成立時一個落後的農業省,到今天實現農業大省、工業大省、科技大省的“三級跳”,安徽以70年的精彩蝶變書寫時代答卷,以改革創新的昂揚姿態挺進新時代。

昔日農業省今成“科創極”

八百里巢湖之濱,坐落著全國首處以創新為主題的場館。其中“人造太陽”、強磁場裝置、量子通信等高精尖的科技創新成果令八方來賓感到震撼。

安徽,曾長期是經濟發展的洼地,不沿邊、不靠海、工業基礎薄弱。新中國成立初期,一産佔比高達75%以上。70年滄桑巨變,到2018年,安徽的三産結構已變為8.8:46.1:45.1,農業佔比退居十分之一以下,昔日的農業大省成為以家電、汽車、建材等為主的工業大省和以電子信息、平板顯示、智慧語音等領銜的科技産業大省。

巨變的背後,是安徽把科技創新作為轉型升級的突破口。早在1995年安徽就提出實施“科教興皖”戰略,2008年啟動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建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之路。2013年,安徽成為全國第二個開展創新型省份建設試點工作的地區,隨後獲批建設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2017年初,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2018年,合肥濱湖科學城掛牌成立……安徽的創新名片越擦越亮。

多年的探索實踐,安徽已形成從原始創新到技術開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再到新興産業的“全創新鏈”,走出一條具有安徽特色的中西部創新發展之路。

在位於合肥北郊的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聚變堆園區,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工程正在緊張建設。這個由安徽省政府主要領導率隊答辯爭取來的國家大科學裝置,與之前建成的合肥“人造太陽”裝置相呼應,使安徽成為世界一流的核聚變能源創新研究基地。瞄準前沿、前瞻佈局、潛心投入,安徽已建成“同步輻射光源”“全超導托卡馬克”“穩態強磁場”三大國際科技前沿科研平臺,並在量子通信、智慧語音等科研領域達到國際領跑或並跑水平。安徽的區域創新能力已連續7年躋身全國第一方陣。

  這是安徽鳳陽小崗村的稻田(2018年9月26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貼近産業抓創新,集聚資源搞科研,不斷破除體制機制障礙,讓安徽駛入創新發展快車道。安徽省統計局局長吳勁松説,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的新興産業增加值不斷提升。

目前,安徽的戰略性新興産業對全省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已超三分之一。在合肥,形成了國內唯一擁有6代線、8.5代線和10.5代線的新型平板顯示産業基地。在蚌埠,以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為核心的新型玻璃産業,誕生了我國首條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8.5代TFT-LCD玻璃基板生産線,成功研發世界最薄的0.12毫米超薄觸控玻璃;在蕪湖,形成了以中電科鑽石飛機為代表的通用航空産業集群,飛機交付量處於國內領先行列。

改革不停步發展活力涌

經濟因改革而活,發展因創新而興。今年上半年,安徽的經濟呈現出“加速跑、趨向優”的良好態勢。生産總值增長8%,居全國第6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居第6位,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別居第3位和第4位。

“速度位次靠前,發展質效提升,內生動力增強。”安徽省統計局副局長趙金寶將全省上半年經濟運行的亮點概括為三句話。


在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駕駛收割機收割水稻(2018年9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今年7月12日,三隻松鼠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上市。創立7年來的這家企業,不斷顛覆傳統銷售模式,年銷售額從零增加到2018年的82億元。“創新發展是企業前進的根本。”公司黨委書記潘道偉説,上市能加速公司數字化供應鏈戰略的推進,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産品和服務。

作為民營經濟的試驗田,如今的江淮大地仍是一片創新創業的熱土,敢闖敢試的改革火種繼續在這裡播撒。現在的安徽,平均每天新登記註冊企業925家,每天獲授44件發明專利。

經濟“逆勢上揚”,靠的是改革,是服務,是創新。十八大以來,安徽著力推動“放管服”改革,首創權力、責任清單的“安徽模式”,讓公共服務做“加法”、仲介服務做“減法”。而群眾辦事“最多跑一次”“互聯網+政務服務”等創舉,正推動安徽邁向審批事項少、辦事效率高、投資環境優、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獲得感強的省份之一。

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講常新。目前,安徽正持續將一系列新的改革推向深入:

——政務服務改革。努力將省級行政許可事項減到全國最少,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全國最短……到今年底,目標實現80%個人事項全程網辦,部分事項“秒批秒辦”。

——全面創新改革。加快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緊佈局一批世界前沿的大科學裝置,下放科技成果處置權、收益權、使用權,探索實行首席科學家全權負責制……目標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産業創新中心。

——農業農村改革。持續深化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圍繞處理好農民與土地關係主線,努力在農村改革上繼續走在前列。

增進民生福祉,乃經濟發展之根本目的。居住在集中連片貧困山區金寨縣大灣村村民陳澤申前年主動要求摘掉“貧困帽”。得益於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他家蓋了新房,流轉了山地,有了公益性崗位,每年收入三四萬元。此前,他將扭轉命運的期望全部寄託在“改變家居風水”上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在辦公室內與“墨子號”量子衛星模型合影(2018年12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為了兌現“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的莊嚴承諾,安徽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在實施脫貧攻堅“十大工程”等舉措作用下,全省貧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679.1萬人下降到2018年底的49.9萬人,年均減貧100萬人以上;貧困發生率由12.6%下降到0.93%;22個貧困縣先後“摘帽”。

融入長三角勇於當“尖兵”

早在7年前,位於安徽滁州市的中新蘇滁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便開工建設,拉開了蘇皖兩省共建園區的大幕。此後,園區內産業實現深度對接、集群發展,這裡成為安徽融入長三角開放合作的典範。

記者近日走進蘇滁高新區看到,一排排標準化廠房內,一片熱火朝天的生産場面;以新加坡理念建設的鄰里中心內,百姓購物、辦事功能一應俱全。“截至6月底,從長三角引進的項目數佔74%。”該區管委會主任楊廣蘭説,該區去年經營收入突破100億元,同比增長逾30%。


在位於安徽合肥的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展示訊飛翻譯機2.0研發機型(2018年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2016年5月,中央將安徽合肥、蕪湖、馬鞍山等8市納入長三角規劃,安徽正式從地理上的長江下游進入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去年11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坐擁皖江水,面向太平洋。安徽迎來歷史性的重大發展機遇。中國區域經濟學會顧問程必定認為,長三角上升為國家戰略對安徽是百年未有的機遇,這意味著,作為長三角一員,安徽將躋身配置全球資源的開放門戶、迎來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嶄新階段。

觀眾在2018世界製造業大會上觀看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展出的柔性觸控玻璃(2018年5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以前想到外地註冊一個公司,交材料、核準名稱、領證件,一切順利也得跑三趟,現在真是節省了很多成本。”去年11月,合肥與星途科技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池天水,在合肥高新區的辦事窗口領到了由浙江杭州工商部門頒發的營業執照。這也是該區通過長三角“一網通辦”業務平臺,發出的首張跨省異地登記的營業執照。

致力於要素破壁、深度融入,安徽各地也在搶抓長三角一體化機遇,爭當落實國家戰略的排頭兵。池州、銅陵等地立足區位優勢,承接長三角的産業分工,邁向價值鏈更高端;蕪湖市提出“等高對接”,在長三角一體化中找準自身優勢、謀求互補發展。

取消長三角區域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推進長三角地區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打造長三角“安全消費大市場”……今年5月22日在蕪湖舉行的2019年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主要領導座談會上,滬蘇浙皖相關部門簽署了10個打破分割、加速一體化的協議。


2017年9月29日,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正式開通。科研人員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量子通信“京滬幹線”總控中心工作。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揚皖所長、主動作為。”安徽省委主要負責人表示,安徽是長三角的重要方面軍,在區位、科技、産業、生態、能源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獨特優勢。安徽未來將把準自身定位,揚創新之長,努力打造長三角科技創新的重要策源地;揚産業之長,努力打造長三角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揚區位之長,努力打造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副中心;揚生態之長,努力打造長三角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樣板區,在國家戰略下自覺行動當好尖兵!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石璐言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