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高山梯田“生態田魚”打造山鄉發展“金名片”

2019-07-25 12:1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7月25日,空中俯瞰青田縣小舟山鄉的梯田,這些梯田中大多都養殖了紅色的田魚(無人機拍攝)。

2013年以來,浙江青田縣小舟山鄉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發展理念,充分發揮境內500多級4000余畝生態梯田優勢,依託有著1000多年曆史的“稻田養魚”農耕文化,發展生態有機循環農業和鄉村旅遊産業,大力推進農旅融合、文旅融合發展,使“有機米、田魚幹、油茶”等主導農産品轉換為旅遊地商品。同時,農家樂、民宿的發展都讓群眾日漸獲益,“稻魚共生”系統農遺文化保護和“農旅文融合”發展促農增收雙向作用成效顯著。2018年,小舟山鄉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1750多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生態田魚和稻米已經成為當地發展生態農業和鄉村旅遊的“金名片”。

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7月25日,空中俯瞰青田縣小舟山鄉的梯田,這些梯田中大多都養殖了紅色的田魚(無人機拍攝)。

2013年以來,浙江青田縣小舟山鄉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發展理念,充分發揮境內500多級4000余畝生態梯田優勢,依託有著1000多年曆史的“稻田養魚”農耕文化,發展生態有機循環農業和鄉村旅遊産業,大力推進農旅融合、文旅融合發展,使“有機米、田魚幹、油茶”等主導農産品轉換為旅遊地商品。同時,農家樂、民宿的發展都讓群眾日漸獲益,“稻魚共生”系統農遺文化保護和“農旅文融合”發展促農增收雙向作用成效顯著。2018年,小舟山鄉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1750多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生態田魚和稻米已經成為當地發展生態農業和鄉村旅遊的“金名片”。

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7月25日,小舟山鄉的農戶拿著油菜籽餅準備給田魚喂食,這裡的田魚和水稻都是用的生態養殖方式。

2013年以來,浙江青田縣小舟山鄉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發展理念,充分發揮境內500多級4000余畝生態梯田優勢,依託有著1000多年曆史的“稻田養魚”農耕文化,發展生態有機循環農業和鄉村旅遊産業,大力推進農旅融合、文旅融合發展,使“有機米、田魚幹、油茶”等主導農産品轉換為旅遊地商品。同時,農家樂、民宿的發展都讓群眾日漸獲益,“稻魚共生”系統農遺文化保護和“農旅文融合”發展促農增收雙向作用成效顯著。2018年,小舟山鄉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1750多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生態田魚和稻米已經成為當地發展生態農業和鄉村旅遊的“金名片”。

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7月25日,小舟山鄉的農戶在梯田邊給田魚喂食。

2013年以來,浙江青田縣小舟山鄉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發展理念,充分發揮境內500多級4000余畝生態梯田優勢,依託有著1000多年曆史的“稻田養魚”農耕文化,發展生態有機循環農業和鄉村旅遊産業,大力推進農旅融合、文旅融合發展,使“有機米、田魚幹、油茶”等主導農産品轉換為旅遊地商品。同時,農家樂、民宿的發展都讓群眾日漸獲益,“稻魚共生”系統農遺文化保護和“農旅文融合”發展促農增收雙向作用成效顯著。2018年,小舟山鄉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1750多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生態田魚和稻米已經成為當地發展生態農業和鄉村旅遊的“金名片”。

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7月25日,青田縣小舟山鄉梯田中的紅色田魚。

2013年以來,浙江青田縣小舟山鄉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發展理念,充分發揮境內500多級4000余畝生態梯田優勢,依託有著1000多年曆史的“稻田養魚”農耕文化,發展生態有機循環農業和鄉村旅遊産業,大力推進農旅融合、文旅融合發展,使“有機米、田魚幹、油茶”等主導農産品轉換為旅遊地商品。同時,農家樂、民宿的發展都讓群眾日漸獲益,“稻魚共生”系統農遺文化保護和“農旅文融合”發展促農增收雙向作用成效顯著。2018年,小舟山鄉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1750多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生態田魚和稻米已經成為當地發展生態農業和鄉村旅遊的“金名片”。

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7月25日,小舟山鄉的農戶在稻田中捕捉田魚。

2013年以來,浙江青田縣小舟山鄉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發展理念,充分發揮境內500多級4000余畝生態梯田優勢,依託有著1000多年曆史的“稻田養魚”農耕文化,發展生態有機循環農業和鄉村旅遊産業,大力推進農旅融合、文旅融合發展,使“有機米、田魚幹、油茶”等主導農産品轉換為旅遊地商品。同時,農家樂、民宿的發展都讓群眾日漸獲益,“稻魚共生”系統農遺文化保護和“農旅文融合”發展促農增收雙向作用成效顯著。2018年,小舟山鄉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1750多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生態田魚和稻米已經成為當地發展生態農業和鄉村旅遊的“金名片”。

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131.1.jpg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