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福建林業金融改革實現多贏

2019-08-04 07:20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林業發展、生態改善、林農增收——
福建林業金融改革實現多贏

福建省三明市,素有“中國綠都”之稱,林業金融改革創新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其重點圍繞林業資源轉化為資産、轉化為資金、轉化為資本的改革方向,率先探索出“福林貸”“林權按揭貸款”“林權支貸寶”等林業金融創新産品,盤活了當地的林業資産,促進了林業發展、生態改善和林農增收,形成了“林農得實惠、企業得資源、國家得生態”的三方共贏格局。

引“金融活水”入千家萬戶

從三明市區出發,驅車半個小時,就到了青山環抱、竹海飄香的美麗小山村——梅列區洋溪鎮飽飯坑村。這裡住著195戶808人,有毛竹林3500畝、杉木林500畝、生態公益林1900畝,村民除了外出務工,都是靠山吃山。林農鄧招娣家裏兩個小孩在上學,幾年前還守著20畝毛竹山發愁。由於毛竹山的道路不暢,鄧招娣家的冬筍和春筍常常滯銷。

2016年9月,為盤活各家各戶分散的林業資源,三明市政府與三明農商銀行合作推出普惠小林農的金融改革産品——“福林貸”,飽飯坑村成為試點村。當月,鄧招娣就將家中的毛竹山抵押,獲得了10萬元貸款。解決了生産資金問題,鄧招娣家的毛竹山效益顯著提高,當年就實現增收數萬元。

飽飯坑村的做法是,經村民代表大會同意成立林業專業合作社,林農向銀行申請貸款,合作社成立村級林業擔保基金對貸款進行擔保;林農以其自留山、責任山、林權股權等小額林業資産為合作社提供反擔保,並由合作社統一監管,林業站進行備案,委託村委會集中處置;村委會以誠信為門檻,對村民的林權價值進行評估,並做好前期的授信建檔;農商行根據合作社的確認和授信建檔情況,對有需求的村民發放貸款。

兩年多來,飽飯坑村已有67戶得到授信,授信金額645萬元;貸款45筆,共計448萬元。過去,這裡的群眾有句俗話——“要致富,就上山砍樹”,如今,“福林貸”等林業普惠金融新産品解決了不良抵押林權處置難的問題,把金融引入千家萬戶,實現了不砍樹也能致富。

盤活資産讓資金“進山入林”

盤活資産並轉變為資金、轉化為資本,是新一輪深化林改的關鍵。三明以創新林業金融機製作為深化林改的切入點,讓更多的資金進入山林,為盤活林業資産創造條件。

“三明有森林面積2645萬畝,森林資源資産總價值約800億元。如果有20%實現抵押貸款或流轉交易,就可盤活160億元。”三明市林業局副局長潘子凡對林業金融改革的前景充滿信心。

2014年,針對林權抵押貸款期限短與林業生産經營週期長的“短融長投”問題,三明市借鑒房地産按揭的做法,在全國首推15年至30年期的林權按揭貸款新産品;針對林權流轉中買方資金不足和變更登記過程可能出現糾紛等問題,在國內首推具有第三方支付功能的林權支貸寶新産品。

潘子凡説:“這是林權抵押貸款的再創新,林權按揭貸款需要有林權證作抵押,而‘支貸寶’可以用擬購買的林地作抵押,就像買房一樣,不僅適用於各種用材林、經濟林、竹林等林權流轉交易,也適用於苗圃地等各種林地使用權流轉,最長貸款期限達30年。”

三明銀保監分局副局長伊躍峰介紹,在全面推廣“林權按揭貸款”“林權支貸寶”“福林貸”的同時,三明還積極探索生態公益林質押貸、林木採伐貸、花卉苗木貸等新型金融産品,實現林業全産業鏈貸款需求全覆蓋;開展林業“投保貸”一體化探索,與保險、信託、銀行等金融機構共同突破林權資本化運作,讓更多的資金進山入林,解決“錢從哪來”的問題。

有力促進三産融合

三明在推進林業金融創新中,從政策鼓勵、資金扶持、機構支持、便民服務等方面入手,不斷創新林業金融支持服務體系,為林業産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服務保障;同時持續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採取“三産聯動”方式,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創新林業産業融合發展機制。

喂養綠殼蛋雞,澆灌鐵皮石斛,施肥培育杉木林……在沙縣富口鎮吉瑞家庭林場,主人盧家群每天的工作安排得滿滿噹噹。得益於林改紅利,他通過林權抵押獲得30萬元貼息貸款,在林業種植基礎上,拓展生態休閒農業。

“發展現代林業,推進林業轉型升級,實現林業增效、林農增收,需要不斷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三明市發改委主任謝家芹説。據介紹,三元區的草珊瑚、梅列區的黃精、永安市的金線蓮、大田縣的紅菇等産業,目前經營面積累計達349萬畝,實現産值超100億元。

為進一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和林業投融資體制改革,三明還大力推進國有企業産權多元化,重點在林業經營主體、林業富民産業、林業經營模式、林改配套制度、林權資本運作上強化創新舉措。謝家芹表示,為實現林産與資本市場的有效結合,三明引進和培育了一批林業産業龍頭企業。三明還培育了涉林中國名牌産品和馳名商標10個、省級品牌86個。同時,三明積極拓展培育林業文化、林區旅遊、林品電商等外延産業,建設了一批林業創意文化旅遊産業園,培育了134戶“森林人家”,佔全省的三分之一。(記者 薛志偉)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范梓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