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貧困人口減少九成 發展駛上快車道——贛南蘇區振興發展調查

2019-08-31 13:5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南昌8月31日電 題:貧困人口減少九成 發展駛上快車道——贛南蘇區振興發展調查

新華社記者劉健、李興文、高皓亮、郭強

7年前,貧困發生率高達26.71%,農村隨處可見透風漏雨的土坯房,關鍵經濟指標增幅位居全省後列。

7年後,貧困發生率降至2.45%,300多萬農戶告別土坯房,關鍵經濟指標增幅躍居全省第一。

贛南,這片浸透烈士鮮血的紅土地生長著忠誠和信仰,也承載著苦難與輝煌。二萬五千里長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3位贛南子弟倒下。

“確保老區蘇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一個都不掉隊。”這是共産黨人的莊嚴承諾。

2012年6月,《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

七年一瞬,山鄉巨變。江西舉全省之力推動贛南振興發展。“銘記黨恩”“永遠跟黨走”,贛南百姓把對黨的感激寫成對聯貼在門上。


這是2019年5月6日無人機拍攝的江西華屋村。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 攝

緊扣民生痛點 改善民生贏得民心

青色坡頂、白色磚墻的三層聯排新房,與墻上照片中破敗的土坯房形成強烈反差。

興國縣埠頭鄉農民胡世瑞曾四次建房四次倒塌,一到下雨天就提心吊膽,生怕房子塌下來。從老房搬進新居已有6年,但土坯房留給他的記憶難以抹去。

新房、舊照是贛南之變的縮影。

記者曾多次到贛南採訪,2012年以前,群眾住危舊土坯房、不能正常用電、“全村共用一口井,排半天隊挑半桶水”等問題突出。

2012年6月,《若干意見》出臺實施,擺在首位的是解決突出民生問題。7年來,42個中央國家機關及有關單位、江西省委省政府把老區群眾面臨的住房難、喝水難、用電難、行路難等民生痛點,作為振興發展的頭等大事來抓。


這是2019年5月7日拍攝的江西瑞金華屋村內的照片墻。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 攝

7年一瞬,民生之變可觸可感。

贛州市扶貧辦副主任賴外來説,民生優先的戰略定位,使贛州實現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減貧,貧困發生率由2011年底的26.71%降至目前的2.45%,累計脫貧176萬人。

在江西瑞金葉坪鄉華屋自然村,66棟客家新樓和一旁7套陰暗潮濕的土坯房形成強烈反差。

改善民生,贏得民心。

“昔日破舊土坯房,如今新屋亮堂堂;銘謝黨的政策好,百姓心安喜洋洋。”行走贛南,群眾把對黨的感激寫成對聯貼在門上。


2019年5月7日,江西瑞金華屋村居民華從祁和妻子在新家門前留影。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 攝

“造血”強筋骨,變“産業洼地”為“發展高地”

“做世界上最好的磁鋼,為祖國爭光。”

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廳裏,高性能磁鋼産品琳瑯滿目。公司技術研發一部副總監劉路軍説:“經過多年潛心研究,如今我們掌握的晶界滲透技術可以和國際頂尖企業競爭。”

産業興,經濟興。沒有産業的支撐,振興發展就沒有根基。

瞄準産業發展的薄弱環節,《若干意見》提出“集聚發展、創新發展”的目標,贛南著力增強經濟“造血”功能,變“産業洼地”為“發展高地”。


2019年5月20日,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人在車間內工作。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 攝

集聚産業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産業——

從“散”到“聚”,是7年來贛南産業發展的重大轉變。為從根本上改變稀土、鎢行業低水平、分散狀況,贛州把全市88座稀土礦山整合到中國南方稀土集團,97家持證開採鎢礦山整合為66家。

稀土鎢新材料及應用産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千億元;昔日“小作坊”傢具産業總産值突破1600億元;贛南臍橙帶動70萬果農脫貧致富,蔬菜通過中歐班列遠銷海外…如今,一批具有贛南特色的優勢産業正在形成。


2018年11月23日,江西贛州市于都縣新陂鄉的果農在堆放採摘的臍橙。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 攝

集聚平臺催生發展“磁吸效應”——

贛州市“三南”國家級承接加工貿易轉移示範地獲批後,已在粵港澳大灣區舉辦4次産業合作推介會,簽約總額270多億元。贛州市工信局副局長林小兵説,這是平臺建設帶來的“磁吸效應”。

《若干意見》實施以來,贛南累計獲國家、省級層面批復的重大平臺220個,曾經以要素流出為主的贛南老區,逐漸變成周邊區域要素集聚的高地。


2018年10月31日,江西贛州市于都縣盤古山鎮的村民在採摘油茶果。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 攝

集聚人才闖出創新引領發展新路——

位列乘用車電池裝機量第一梯隊,拿下歐洲汽車巨頭千億訂單,贛州孚能科技公司短短數年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動力供應領域的一匹“黑馬”,關鍵就在於引進兩位高層次科技人才。憑藉先進的技術、超強的創新能力,企業“蹦”著往上走,産值連年翻倍。

引進人才就是引進未來。在贛州市章貢區人才産業園,引進的22位高層次人才已創辦17家企業。


2018年11月23日,江西贛州市于都縣新陂鄉的果農在採摘臍橙。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 攝

先行先試闖新路 再造發展新優勢

8月28日,贛州國際陸港今年第271列中歐(亞)班列緩緩駛出,開往白俄羅斯。

翻開《若干意見》,11次提到“試點”、18次提到“示範”。敢闖新路、先行先試,成為贛南7年之變的加速“引擎”。

對外難出口、進口成本高,曾經是地處內陸腹地的贛南老區面臨的一大瓶頸。借助《若干意見》賦予的先行先試權,南康建成全國縣級城市首個內陸開放口岸——贛州國際陸港。如今,這一內陸港與多個沿海港口實現“同港同價同效率”。南康區傢具産業促進局局長蔡湖南説,這相當於“蘇區再造了沿海優勢”。


2018年10月11日,消費者在江西贛州市南康區的傢具市場選購傢具。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 攝

攻堅克難,爭創一流,在今日的贛南隨處可見。

先行先試推出票鏈業務;創新驅動國家旅遊扶貧試驗區建設,打造百個旅遊扶貧重點鎮……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一批在全國具有開創意義的改革創新在贛南推出,為蘇區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2018年10月11日,工作人員在江西贛州市南康區物流園內清點即將發走的貨物。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 攝

地方發展離不開營商環境的優化。

為提高行政效能,贛州市出臺50條優化發展環境的舉措,創新實施“仲介服務超市”“錯時延時服務”等政務服務,如今“最多跑一次”事項佔比90%以上,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時間減至20個工作日以內。

2018年地區生産總值、固定資産投資等10項關鍵指標增幅位居全省第一;今年上半年,地區生産總值同比增長9.1%,增幅居全省第1位,加速振興發展的贛南已成江西經濟發展的強勁板塊。

風景這邊正好,贛南已邁上新的征程。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吳嘯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