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前7個月,5420億元固定資産投資項目獲核準,但仍有短板待補,專家建議——精準佈局提升基礎設施供給質量

2019-09-04 07:21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基礎設施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先導和基石。在新時代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必須貫徹落實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理念和要求。應按照國家戰略的調整和需要,精準進行基礎設施佈局。同時,進一步彌補創新引導和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短板,著重提高基礎設施的供給質量和供給效率——

加大基礎設施補短板力度、穩定有效投資相關工作,一直以來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的重點領域。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共審批核準固定資産投資項目106個,總投資5420億元,主要集中在能源、交通、高技術等行業。

但值得注意的是,基礎設施建設仍有短板待補。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近期舉行的“經濟每月談”上,專家們表示,要進一步增強基礎設施對促進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支撐作用,提升基礎設施供給質量,更好發揮有效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建設更高質量基礎設施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張曉強表示,基礎設施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先導和基石。在新時代推動基礎設施建設,也必須貫徹落實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理念和要求。

“基礎設施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運行的基礎,其發展質量和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和質量。”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張永軍認為,我國需要在資源節約的基礎上開展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從而增強各類資源配置的能力,提升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

張永軍認為,未來我國基礎設施建設要從過去的規模擴張為主向提高質量為主的階段轉變,建設更加高效、安全、可靠、綠色、智慧、舒適的基礎設施體系,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交通基礎設施是促進有效投資的關鍵領域。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綜合運輸研究所所長汪鳴認為,交通運輸在穩定投資和穩增長、發展産業和培育增長動能、營造環境和調結構、優化空間和聚集要素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交通運輸領域既有很好的政府引導,又有成熟的市場參與,具有政府和市場雙重操作性。”汪鳴認為,未來,我國現代化交通依然要先行,而且更要發揮好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聚焦關鍵領域薄弱環節

“交通運輸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的意義在哪?”汪鳴認為,高質量發展,就是要針對區域發展的新格局、新型城鎮化、社會主義新農村、産業佈局優化調整等需求,精準發揮交通基礎設施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在汪鳴看來,所謂精準就是按照原材料、市場需求、産品生産、在哪些區域有可能形成經濟走廊來打通大通道,使得通道上的生産優勢、市場優勢、物流優勢得到充分發揮。

比如,城市需要與周邊地區在人員往來、消費體系構建、生産合理佈局上形成一種緊密關係,這種緊密關係勢必要推動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建設。“我們就按照都市圈特點,按照城市群産業合作關係,精準地進行交通佈局,再與跨區域的大通道連接起來,這樣就形成了交通的發展,為要素的高效低成本的流動提供精準服務。”汪鳴説。

因此,汪鳴認為,按照國家戰略的調整和需要,精準進行基礎設施佈局,提高基礎設施本身的發展質量和水平,是對交通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適度超前,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推動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基本經驗。”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原所長韓文科表示,我國已形成了一個門類比較齊全的能源系統,同時在土建、設備整體建設等方面具有質量高、工期短、成本低等優勢。

韓文科認為,雖然我國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人均用電、用油用氣設施、新能源基礎設施以及便利化設施等方面,仍有不小的發展空間。目前,以綠色低碳為主的能源發展全球性構架已形成,我國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也要通過轉型,構建一個綠色低碳的能源基礎設施系統。

在環保基礎設施方面,以污水管網為例,住建部城建司巡視員張悅表示,我國已成為全世界污水處理量最大的國家,但因為管網質量差,雨水、河水、地下水等進入管網,導致污水不斷被稀釋,污水處理效率下降。因此,排水管網要提質,污水處理才能增效。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發揮投資關鍵作用,加大製造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院副院長何霞認為,從消費互聯網到産業互聯網,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對各個行業進行了全面推動,帶來了發展方式的巨大變革。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對新一代基礎設施提出了非常明確的需求。如果沒有這樣一些技術,很難做到真正的智慧化生産、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和服務化延伸,更無法在此基礎上形成大業態。

何霞表示,通訊基礎設施具有投資量大、通用性強、技術要求高等特點。推動新一代基礎設施的構建,需要加大對信息基礎設施的投資,形成多元化投資形態,投資來源也應是多渠道的。此外,還要加強對新型基礎設施的數字互通、産業互融及監管協同,加強對平臺數據和個人信息的保護。

充分調動投資積極性

張永軍認為,目前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在政策體系和管理體制機制、建設佈局、收益平衡性,以及創新引導和協調發展等方面還存在不少挑戰和提升空間。下一步,要突破瓶頸,彌補短板,形成更加合理的體系。在這方面要聚焦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著重提高基礎設施的供給質量和供給效率,更好發揮基礎設施的協同效應。此外,要有效強化基礎設施對於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形成更加合理的城鄉和區域佈局。

“基礎設施的持續發展能力要有明顯提升。”張永軍認為,要形成多元化投資體系,過去基礎設施領域投資更多依靠國家投資、政府投資,未來要引進民營資金更多參與基礎設施建設。此外,還要提高基礎設施的市場化運營水平。

汪鳴認為,推動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首先要創新投融資體系。尤其是都市圈涉及的是一個中心城市和周邊的衛星城市,有可能是同一個行政區的,也有可能是不同行政區,這就需要打破區域界限,按照都市圈的要求進行投融資。

“還需要解決投融資收益越來越差、一次性資金投入比例增加的問題,需要解決項目資金投入能力減弱的問題,解決在用地用海和環境等要求更加嚴格的情況下,怎樣更集約地使用土地的問題。”汪鳴説。

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原司長高俊才表示,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僅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時空分佈很不均勻。因此目前我國的治水方針是“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

針對這樣的水資源形勢,如何提高水利基礎建設的效率和質量至關重要。“因為政府財力有限,加之市場機制融資不夠,目前對水資源的投資還比較欠缺。”高俊才認為,要解決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政府和市場“一手硬一手軟”的問題,根子上要從水價、水權上來解決,為市場主體進入水利建設領域創造條件。只有兩手發力,才能更多地增加水利投資,實現高質量發展。(記者 熊麗)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李潤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