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總理為何稱這項基金為“國家風投”?資助僅次院士的青年人才

2019-09-04 13:39 來源: 澎湃新聞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上個月,2019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公佈,與往年相比,今年名單最大的不同在於入選人數從200人增加至300人,增長了50%,分別來自128家單位。

9月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工作座談會。李克強指出,“傑青”基金在提高中國基礎研究水平、提升源頭創新能力上要發揮更大作用。探索把“傑青”基金當作國家“風投基金”來使用,既促進創新,又寬容失敗,激勵更多科技人員特別是青年人才勇闖科研“無人區”,催生更多科技“奇果異香”,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更大貢獻。

這項科學基金為何收穫總理的關注?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設立於1994年,是當時中國支持青年科學家基金中資助強度最高的一項,在25年後,它依然保持著較強的生命力,具有嚴格的評審制度。能夠獲得這項基金資助,就意味著申請者的學術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同行認可。

基金的宗旨是支持在基礎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績的青年學者自主選擇研究方向開展創新研究,促進青年科學技術人才的成長,吸引海外人才,培養造就一批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學術帶頭人。

申請者要求年齡45周歲以下,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職稱)或者具有博士學位,有基礎研究工作經歷,基金對入選者每人資助經費一般為每年80萬~100萬元,研究期限為4年。

可以説,國家傑出青年作為國內僅次於兩院院士的第二層次高端人才,向來是科學領域評判創新潛力與學術水平的權威標尺。

這從參與座談會的8位基金資助獲得者就可以看出來。他們分別是: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所長周琪、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王梅祥、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盧柯和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

這8名獲得者中,有7名已經是兩院院士。

他們的專業領域覆蓋了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許多重要方向,包括地質與古環境學、幹細胞和發育生物學、凝聚態物理、稀土分離和應用、有機化學、納米材料、數學等。

基礎研究決定一個國家科技創新的深度和廣度,“卡脖子”問題根子在基礎研究薄弱。會前,李克強觀看了基金資助的天體物理、新材料、能源利用、醫療、生物等方面科研項目成果展示,對取得的豐碩成果表示祝賀,充分肯定“傑青”基金在培養青年人才、推動科技創新上不可替代的作用。

總理點讚“傑青”基金,體現了對廣大科研人員特別是青年人才的關心,要更大程度地激發這部分人的創新積極性和創造潛能,大力攻堅克難。

為此,李克強説,科技創新突破需要廣大科研人員心無旁騖,腳踏實地奮鬥。創新成果往往不是計劃出來的,政府要為科研人員自由探索營造寬鬆環境。要持續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進一步破除對科研人員的束縛,加快完善科研項目管理評價、收益分配等制度,年內推動項目經費使用“包乾制”改革試點落地。

科技創新本質上是人的創造性活動。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就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員,賦予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策權。進一步提高基礎研究項目間接經費佔比,開展項目經費使用“包乾制”改革試點,不設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團隊自主決定使用。要在推動科技體制改革舉措落地見效上下功夫,決不能讓改革政策停留在口頭上、紙面上。大力簡除煩苛,使科研人員潛心向學、創新突破。

李克強強調,“傑青”基金要打造改革“試驗田”,發揮示範作用,向青年人傾斜,讓更多更年輕的人受益,大幅提高“傑青”基金間接費特別是“人頭費”比例,探索建立青年科研人員自主合理使用經費承諾制,相關部門在管理上要開闢綠色通道。(記者 虞涵棋)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黃頔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