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1分鐘可以做多少事?——透視數字經濟創造的時間“減”史

2019-09-06 16:4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9月6日電 題:1分鐘可以做多少事?——透視數字經濟創造的時間“減”史

新華社記者 張辛欣

1分鐘,居家老人可以實現水電煤“掌上”繳費;1分鐘,出行遊客可以“刷臉”辦理酒店入住;即便是在“雙11”高峰期,1分鐘,智慧倉庫也可實現包裹打包發送……因為數字化進程,時間有了更“豐富”的內涵。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我國數字經濟規模超過31萬億元,佔GDP比重超三分之一。“互聯網+”加速推進,便捷社會生活,提升生産效率,也創造著一個又一個的時間“減”史。

數字經濟創造的時間“減”史

習慣了“揣個手機就出門”的你,可曾記得這樣的場景:

開車20分鐘到目的地,找車位卻要花上半小時;忘了提前繳費,晚上回家遭遇停電;排隊幾天,只為一張回家的車票……

而今,因為互聯網的注入,一切變得不一樣——

在上海浦東機場,停車場用車牌1秒識別實現“無感”支付;在浙江,公積金1分鐘可實現“刷臉”提取;在很多城市,智慧導航可進行急救、走失等信息共享,讓救護和尋親有了更高的效率……

阿裏巴巴數據顯示,出行平臺飛豬信用住4年來節約1400萬小時的排隊等候時間;通過合理規劃路線,高德每年為用戶節約時間超19.3億小時;江蘇省支付寶“刷臉”查公積金一個月,減少市民跑腿時間1.5萬小時;全國超過200個城市的用戶將證件“裝”進了手機。

一部時間“減”史的背後,印刻著互聯網演進中各行各業的創新躍遷。

自1994年接入世界互聯網至今,互聯網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深度改變了社會生産與生活,改變了人們的習慣與認知。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互聯網已成為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數字經濟猶如一個絲線,將各個領域串聯起來。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至2018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網上零售額年均增速分別為17.8%、28.8%。以電商為代表的新科技讓傳統産業加速數字化升級。

“減掉繁瑣、減掉低效與不便,數字經濟正用‘減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加法’。”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黃利斌説。

“減法”背後的效能“加法”

減掉的是時間,增加的是效率與價值。如果將視角放在每個行業每個群體,則會得到不同的答案。

加入盒馬鮮生3周時間,黃金莢從無人知曉到供不應求;通過掃碼回收,“全國家庭過期藥品回收聯盟”成立以來共回收並無害化處理的過期藥累計超過50噸;截至今年4月,螞蟻森林共在地球上種下了1億棵樹,種樹總面積近140萬畝……

互聯網的注入,也提升了供應鏈和製造的效率。工信部數據顯示,當前,實施智慧化改造的試點示範項目生産效率平均提升近40%。

將産業發展與民生改善融合,數字經濟帶來了更多社會價值和衍生效應。

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于鳳霞説,數字經濟既創造了非常大的就業增量,也提高了就業的質量,成為吸納和帶動就業的新引擎。以新職業數字化管理師為例,當前從業人員已超過70萬人。

“數據價值正充分流通,讓更多行業實現質量、效率、動力變革。”工信部總經濟師王新哲表示,以數字驅動生産力,不斷滿足人民的需要,數字經濟將推動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發展。

讓數字經濟帶來更多“蝶變”

在以分鐘來度量發展的數字時代,如何發揮數字效應,創造更多“蝶變”?夯實網絡基礎、搭建良好生態、加速創新孵化,未來正就此打開。

工信部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超過100個城市部署了G比特寬帶接入網試點,行政村通用寬帶的比例達到98%,4G網絡覆蓋水平全球領先。近年來持續不斷降低電信網絡資費,極大降低了市場應用門檻,激發了創新的熱情。

工信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説,工信部將加快高質量網絡等信息基礎設施持續演進升級,推動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深度融合到各行各業,加快生産活動向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方向演進升級。

搭建良好生態,方能激發更多創新。專家建議,加大降本減負、構建良好營商環境等一系列舉措的持續性,推動協同創新。

“到2022年,形成20家創新能力強、行業影響大的共享製造示範平臺。推動支持50項發展前景好、帶動作用強的共享製造示範項目。共享製造協同發展生態初步形成。”近日,工信部就共享製造公開徵求意見,並表示將推動重大科研設施、基礎研究平臺等創新資源開放共享,支持企業深入開展“雙創”。

“既要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的開放創新平臺,也要推動數字經濟領域的全球交流合作,共享數字時代的機遇。”王新哲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