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地球第三極”綠色發展之路——西藏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見聞

2019-09-10 21:36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拉薩9月10日電 題:“地球第三極”綠色發展之路——西藏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見聞

新華社記者 劉洪明

初秋的雪域高原,從藏北的羌塘高原到藏東南的高山峽谷,依然綠意盎然、生機勃勃。西藏被譽為“地球第三極”,這裡的草原、湖泊、森林、雪山、冰川令人心曠神怡。

青藏高原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在生態。西藏近年來更加重視保護生態環境,採取綜合舉措,守護著綠水青山,著力把生態脆弱的高原保護建設成生態文明高地,逐步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綠樹從山腳爬向山坡

“不長樹木只長草,風吹砂石跟著跑。”村民這樣形容那曲市比如縣茶曲鄉嘎塘村。由於沒人帶頭,海拔4000米的村溝內一些適宜種樹的土地長期荒蕪。

嘎塘村村委會主任扎西頓珠2018年動員村民,一起挖荒平溝、種草種樹。起初,有些村民勸扎西頓珠:“快50歲的人了,在老祖宗留下來的土地上無償種樹,有必要嗎?”但是,扎西頓珠不為所動。

嘎塘村兩年間已種植樹苗500多株。“現在國家政策好了,要改善生態環境,茶曲鄉今後還要旅遊開發,全村一起努力一定能把荒涼的村溝綠化好。”扎西頓珠説,“我們要為怒江河畔披上綠裝,成為美麗的自然景區。”

“最近幾年農牧區水利設施發揮作用明顯,農作物和山腳的花草樹木長勢一年比一年好。”阿裏地區行署副專員劉宏説,在海拔4300米的地方,紅柳、班公柳、國槐、山杏都種活了。

阿裏地區噶爾縣加木村村民拉巴説:“這兩年樹從山腳的河邊村頭開始‘爬向山坡’,感受最明顯的是縣城和馬路邊的風沙變少了。”

更加尊重自然。西藏2017年以來,在海拔4300米以下地區全面共種植楊樹、柳樹等生態林497萬株,種植特色經濟林27萬株。

華中師範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吳宜進表示,2006年至2016年間西藏植被生態質量總體呈現變好趨勢。

森林草原成動物樂園

晴空萬里、艷陽高照,一簇簇雲團懸挂半空倒映在湖泊,成群的牛羊徜徉在茂盛草甸,體壯膘肥,這是藏北草原獨有的景象。記者日前驅車從那曲市趕往阿裏地區途中,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藏北高原多處看到野牦牛、藏羚羊和三五成群的藏野驢漫步草原。

2018年6月,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樂在那曲市申扎縣發現1隻喙色淺、體羽色深並閃暗紅色光澤的中型水禽——彩鹮。“本次發現確認了彩鹮在西藏的分佈,周圍還有黑頸鶴、斑頭雁、普通燕鷗等鳥類。”

申扎縣是色林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域,其野生動物保護工作責任較重。申扎縣林業和草原局局長格列加才説:“我們為全縣42個野保員制定各自巡護範圍、路線、重點,要求每月巡護次數不少於3次。野生動物數量逐年增加,尤其是黑頸鶴數量增多較快。”

數據顯示,西藏的藏羚羊由原來的5萬隻增長到目前的20萬隻以上,黑頸鶴由原來的不足3000隻上升到目前的約8000隻,野牦牛、藏野驢、盤羊、岩羊等野生動物恢復性增長明顯。截至2018年底,西藏已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47個(其中國家級11個),保護區總面積佔全區國土面積的34%。

記者從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獲悉,西藏累計落實資金117億元,持續實施《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監測表明,2018年西藏仍然是世界上生態環境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

依託生態掘金綠色發展

生態旅遊已成為西藏實現綠色增長和農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同時,西藏發展天然飲用水産業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産業效益逐年增強。立足生態和資源優勢,西藏設立20億元綠色發展基金,推進産業生態化、生態産業化,生態農業、天然飲用水、生態旅遊等特色優勢産業正蓬勃發展。

海拔約4600米、佔地面積800多平方公里的那曲市尼瑪縣當惹雍錯近年來成為自駕遊的熱門景點。記者在尼瑪縣文部鄉文部南村看到一些遊客坐在湖邊的民宿眺望湖水和雪山。村民永忠桑姆和丈夫張國奇經營的民宿每年約有20萬元利潤,足夠贍養雙方老人和撫養三個孩子。

西藏被譽為“亞洲水塔”,是我國水資源最富集的省區之一。西藏大力發展天然飲用水並在增品種、創品牌和行業規範上加大投入,把天然飲用水確定為富民興藏的支柱産業。昌都市江達縣的“雪岩泉”品牌天然飲用水已佔領全市大部分市場,同時開闢了成都、昆明、天津、武漢等地市場。項目已帶動60多名農牧民就業,計劃從2020年開始,每年將提取利潤的2%用於江達鎮365戶村民分紅。

截至目前,西藏共有天然飲用水生産企業35家(規模以上企業6家),設計總産能突破400萬噸。據初步統計,全區天然飲用水産業實現直接就業近萬人,帶動間接就業約3萬人。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