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民主中國——70年中國面貌變遷述評之三

2019-09-12 07:5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9月11日電 題:民主中國——70年中國面貌變遷述評之三

新華社記者 陳菲、涂銘

70年前,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人民開創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歷史篇章,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為實現最廣泛的人民民主確立了正確方向。

70年來,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走向成熟和完善,為國際社會貢獻了實現民主的中國方案。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這是代表投票表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草案。新華社記者 丁海濤 攝

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

每一個國家的發展,都有值得銘記的歷史性時刻。

1954年9月,1200多位各地選舉産生的全國人大代表齊聚北京,召開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由此在古老而嶄新的中國落地生根。

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

98年前,中國共産黨成立。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實現中國人民當家作主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

70年前,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根本政治制度。

在中國共産黨帶領下,在自強、自立的過程中,中國人民選擇了與西方截然不同的民主政治模式——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習近平總書記這樣形象地比喻。

根植中國現實,這一制度有效保證了人民享有更加廣泛充實的權利和自由,更加廣泛深入參與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

從“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到修改選舉法實現城鄉居民“同票同權”;從調整和每個家庭息息相關的生育政策,到修法賦予設區的市立法權為地方改革發展注入新活力……一系列制度和實踐,實現了對民主理念和方法的建設性創新。

順應時代潮流,這一制度展現出集中力量辦大事,促進現代化建設各項事業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獨特優勢——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49年的49.7元提高到2018年的28228元,實際增長近60倍;GDP佔世界經濟的比重,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18年的近16%;高鐵營業總里程在短短10年內突破3萬公里……一個個人間奇跡在中國大地誕生。

制度唯堅持發展,方彰其生命;探索唯艱難困苦,方玉汝其成。

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符合我國國情,反映人民意願,順應時代潮流,能夠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提供政治制度保證,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優越性。


2018年6月3日,福建省浦城縣仙陽鎮巽嶺村黨員群眾對村黨支部委員的履職滿意度進行測評。新華社記者 張國俊 攝

制度更加健全,渠道更加通暢

這是共和國憲法發展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

2018年3月11日下午。北京,人民大會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高票表決通過,如潮的掌聲,在萬人大禮堂長時間響起。

肩負全國各族人民的重托,行使憲法法律賦予的神聖職權,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代表們在這次會議上,對憲法修正案草案進行了全面而細緻的審議。

通過法定程序使黨的主張、人民意願成為國家意志,為國家發展擘畫藍圖,凝聚廣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奮鬥,這是人大代表依法履職的過程,也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生動體現。

70年來,我國不斷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參與,使廣大人民群眾反映意願的制度更加健全、形式更加多樣、渠道更加通暢。

“我從農民工中來,每天都在和新生代農民工打交道。”“95後”代表鄒彬在全國人代會上積極為農民工代言。與西方不少議會由權貴精英組成不同,中國的人大代表來自五湖四海、各行各業。

數據顯示,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一線工人、農民代表佔到了代表總數的15.7%,與上一屆相比提高了2.28個百分點。更多基層的聲音能夠進入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最高實現形式,不斷與時俱進、完善發展,立法主導作用進一步強化,憲法法律實施和監督制度更加健全,有力保證了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

一個國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要看社會各方面能否有效參與國家政治生活。

1979年冬,北京寒意正濃,人民大會堂內氣氛熱烈。一頓特殊而又普通的火鍋宴在這裡擺起來。

正是在這次“火鍋協商會”上,五位工商界元老向中共中央提出了發展開放長江航運、發揮知識分子作用等建議,並很快形成了相關國家政策舉措。

1982年,全面修改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施行,首次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立政治協商制度的地位。

《改革開放40年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白皮書顯示,改革開放以來,全國政協共開展2000多項視察調研,收到135111件提案,立案124868件,編刊及轉送社情民意信息11688件,大多數提案的建議得到採納和落實。

社會各界都能有效參與政治生活,基層群眾得以充分行使民主權利,這就是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真諦。


2019年3月9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湖南代表團會議上,鄒彬(右)與其他代表交流。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讓每個人智慧閃光,民主更有活力

8月的北京,驕陽似火。

北京市市、區、鄉鎮三級1萬餘名人大代表走進街道、社區,就《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修訂徵求群眾意見建議。如此廣泛的意見徵集,只因垃圾分類關係千家萬戶,牽動千萬市民的心。

大至憲法修改,小至垃圾分類,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70年來,這樣生動而質樸的民主實踐圖景,在神州大地上,每天都在發生。

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政府還權於民,廢除保甲制度,建立居民委員會。從那時起,實踐“人民民主管理城市”理念的居委會制度取代了保甲制度。

如今的中國,城鄉基層民主有序發展,以城鄉村(居)民自治為核心,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為主要內容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基本建立。

傾聽人民呼聲,順應人民期待,不斷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才能調動人民積極性,讓民主更有活力。

在浙江,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票決制正在全省推行。

農村公路提升改造、回遷安置房建設……新機制使民生實事由“政府自己定自己辦”轉變為“群眾提、代表決、政府辦、人大評”,政府決策由“為民作主”變為“由民作主”,老百姓最終成為項目的受益者。

四川眉山市丹棱縣的鄉村,家家戶戶房漂亮、院整潔,村村水清亮、路通暢。

這樣一幅美麗的農村圖景,得益於群眾廣泛參與,治理了過去令人頭疼的“垃圾難題”。而四川還有很多農村地區,創新議事協商形式,保證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充分發揮了農民在鄉村治理中的主體作用。

截至2017年,全國農村普遍開展了9輪以上村委會換屆選舉,98%以上的村委會依法實行直接選舉,村民參選率達95%;居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參選率達90%以上。

讓每個人的智慧閃光,融入國家治理大格局,“中國式民主”因此生機勃發。如同參天大樹,中國的民主深深紮根在神州大地的“土壤”中,不斷得到滋養,逐漸枝繁葉茂。

70年來,我們黨堅定不移推進人民民主,為的就是不斷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讓人民實現內容廣泛、層次豐富的當家作主;為的就是建設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的決策機制,增強決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保證決策符合人民利益和願望。

回首過往,民主的進程櫛風沐雨;展望未來,民主的腳步愈加堅定。

人們有理由相信,人民民主一定能在中華大地上煥發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展現勃勃生機。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祁培育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