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魚鳥共生”:見證中國最大內陸鹹水湖生態轉好

2019-10-03 20:1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西寧10月3日電 題:“魚鳥共生”:見證中國最大內陸鹹水湖生態轉好

新華社記者 呂雪莉、李琳海

手持望遠鏡,王延明仔細觀測著遠處濕地中鳥類的種群和數量。“棕頭鷗數量明顯增加,這個月紅頭潛鴨的數量比較穩定……”王延明邊觀測邊説。

這是上月末,記者跟隨採訪看到的情景。

王延明是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自然保護科的觀測員,當日觀測鳥類的地點位於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江西溝鎮莫熱新村小紅湖的鳥類棲息濕地。

“每個月底,我和同事們都會環青海湖一週對鳥類種群、候鳥遷徙等情況進行監測和實時記錄。每當看到這些水鳥在水面遊弋時,我心裏會特別踏實,這些小生命讓青海湖變得更靈動。”王延明説。

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近年來,系列生態治理項目顯效,青海湖水位不斷升高,水體面積超過4500平方公里,這裡成為水禽的重要棲息地、全球鳥類重要繁殖地。

青海湖保護區管理局辦公室主任蔡金龍介紹,2018年他們觀測記錄的鳥種有6目12科51種,水鳥全年累計數量為25.1萬隻。近年觀測數據統計,黑頸鶴、赤麻鴨、斑頭雁等10種鳥類已成為青海湖水鳥中的絕對優勢種類。

“如今,青海湖已成為中亞、東亞兩條水鳥遷徙路徑的交匯點,不斷轉好的生態讓這裡成為鳥類棲居地,眾多候鳥在這裡築巢安家。”青海湖保護區管理局局長何玉邦説。

魚類是維繫青海湖“水-鳥-魚”生態系統的重要環節。每年6月,青海湖主要水源——布哈河、沙柳河、泉吉河、黑馬河等迎來河水暴漲期,青海湖中的精靈——裸鯉逆流而上,開始洄遊之旅。

“曾經的大面積捕撈使青海湖裸鯉資源不斷減少。1982年起,政府開始對青海湖裸鯉限制捕撈。2000年起,政府正式宣佈封湖育魚,對裸鯉實行零捕撈。”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主任史建全説。

20世紀90年代末起,青海省開始對裸鯉進行人工增殖放流。史建全説,截至目前,已陸續向青海湖投放人工繁育的魚苗1.3億多尾,截至2018年底,青海湖裸鯉資源蘊藏量達到8.8萬噸,比歷史最低值2002年的2592噸增長了30多倍。

青海省漁政管理總站副站長張保太説,水生生物起著平衡生態核心鏈條的作用,具有很高的經濟、生態和科研價值。目前他們在全國率先建立了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無縫銜接的工作機制,漁政和公安合署辦公,加大對青海湖漁業資源保護力度。“我們採取‘水上抓、岸上堵、路上查、蹲點守’等方式,嚴厲打擊青海湖流域非法捕撈裸鯉的違法活動,有效切斷了源頭偷捕活動。”

如今,青海湖水鳥雲集、魚翔淺底的美景隨處可見,“高原藍寶石”青海湖展現出動人的自然之美。“魚鳥共生”畫面不斷上演,顯示青海湖周邊生態環境不斷向好,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

目前,青海省委、省政府已啟動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由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牽頭編制的《青海湖國家公園規劃》正在推進。

世代居住在青海湖畔的藏族牧民尖木措説:“現在這塊高原湖泊越來越美,不僅能看到成群的魚、鳥,普氏原羚數量也不斷增加,青海湖成了名副其實的動物天堂。”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