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河南洛寧:小蘋果“書寫”脫貧記

2019-10-18 16:1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鄭州10月18日電(記者 王丁、韓朝陽)61歲的馮保許一輩子在土裏刨食,前30年家裏種糧食,勉強溫飽,後30年種蘋果,生活漸好,他總結説:“土裏刨食也有大門道。”

馮保許的家鄉在豫西山區的洛寧縣上戈鎮廟洼村,30餘年前,這個海拔超過800米的小山村因土地貧瘠,一年只能種一季糧,一畝地年産200多斤。“穿的是破爛衣,吃的是玉米麵,住的是破窯洞,走的是泥土路。”至今,馮保許對家鄉的窮苦記憶仍深,家家戶戶埋頭苦幹,可自然條件太差,種小麥、玉米僅能勉強溫飽。

1984年,河南省扶貧辦的高級農藝工程師何建業在洛寧考察後,認為上戈不宜種糧食,適宜種蘋果。“當時剛包産到戶沒幾年,很窮困,缺資金、缺技術,農民思想保守。”上戈鎮鎮長孟海江説,推廣蘋果種植困難重重。

轉機出現在兩年後,何建業帶著爭取到的100萬元扶貧資金和種植技術再次來到上戈,決心幫山區群眾發展蘋果産業。令他想不到的是,解決了資金和技術難題,他卻拿思想保守的老百姓沒辦法。

“新栽果樹得6、7年才能見效益,還耽誤種糧食,村裏人剛吃飽肚子,害怕瞎折騰,心裏有怨氣。”馮保許説,雖然當地政府用扶貧款給家家戶戶分了蘋果樹苗,但村民們抵觸種果樹,甚至把果樹苗耙倒,照樣種莊稼。

何建業幫馮保許栽下5畝蘋果樹,詳細交代了田間管理要點,滿以為種下了脫貧致富的希望,可兩個月後,他卻發現地裏光禿一片,柴火棍似的蘋果苗丟在地頭。“何工看到果樹毀了,蹲在地頭直掉眼淚。”馮保許説,“我一輩子也忘不了,他説我掏錢買樹苗,你再給我種。”就這樣,馮保許成了蘋果種植戶。“一畝園頂十畝田”,幾年後,馮保許成了上戈鎮首個蘋果萬元戶。

在何建業等人的幫扶下,上戈鎮進行了種植結構大調整,全鎮5.6萬畝耕地,栽下了4.6萬畝蘋果,成為“中原蘋果第一鎮”。在上戈鎮的示範下,洛寧縣逐漸推廣蘋果種植,種植面積達20.5萬畝,年産值約13億元,從業人數4.5萬人。

近年來,當扶貧攻堅的號角在豫西山區吹響,國家級貧困縣洛寧又引入海升等農業龍頭企業,引導蘋果産業由傳統模式轉向全新模式,加快蘋果産業轉型升級。

在上戈鎮的海升蘋果種植基地,5000畝標準化蘋果示範園內,果樹整齊排列,蘋果挂滿枝頭。基地負責人劉志剛介紹,基地採用矮砧密植栽培模式、肥水一體化管理模式,具有省力、高效、高産的特點。“我們在疏果、打藥、施肥等田間管理環節實現全機械化作業,省水60%,省肥70%,省土地80%,省人工90%,且早挂果,早見效,每畝凈收益是傳統種植模式的10倍左右。”劉志剛説。

曾長期外出務工的上戈鎮廟洼村貧困戶曲曉樂5年前到海升蘋果種植基地工作,如今已成為管理800畝果園的管理員,根據各項農活的窗口期,安排人員按時完工是他的主要工作。“在家門口就業,既能照顧老人孩子,還能學習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2017年,年收入8萬元的曲曉樂一家脫貧,他計劃學會了管理和技術後,自己承包100畝地種蘋果,“收入會比現在再上一個臺階”。

2014年以來,洛寧積極推廣矮砧密植種植模式,種植面積已達8萬畝。蘋果種植模式的調整方興未艾,但小蘋果早已帶動致富大産業,僅近5年來,1100戶貧困戶通過種植蘋果脫貧,3000余名貧困群眾到企業就業增收。2019年5月,洛寧縣脫貧摘帽。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