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創新産業扶貧引來“源頭活水”——河南“內鄉5+”資産收益扶貧模式獲脫貧攻堅創新獎

2019-10-18 18:2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0月18日電 題:創新産業扶貧引來“源頭活水”——河南“內鄉5+”資産收益扶貧模式獲脫貧攻堅創新獎

新華社記者侯雪靜

沒有找到路子時貧困仿佛一座大山不可逾越;找對路子後脫貧致富夢不再遙不可及。

“靠著合作社分紅和打工的工資,現在俺們全家一年能收入有8萬元,脫貧有保障,小康有希望。”面對記者河南省週口市扶溝縣崔橋鎮蒲莊村朱永勤、劉蒲麗夫婦臉上洋溢著從未有過的踏實和自信。

朱永勤、劉蒲麗一家6口人,上有老人,下有上中學的兩個娃,不能外出打工,屬於典型的因病因學致貧。從去年開始,他們融入當地一個叫“5+”的資産收益扶貧模式,今年初終於脫貧摘帽。

這一模式最初源於河南省內鄉縣——一個秦巴片區貧困縣,97個貧困村,貧困人口16117戶44890人。面對深度貧困,內鄉縣縣長楊曙光沒有退縮,他通過深入調研找到了窮根:全縣有70%以上的貧困戶是因缺勞力、缺資金、缺項目、缺技術、缺管理、缺市場而致貧。

找準病根,對症下藥。“只有融入産業鏈,這些貧困戶才有可能如期脫貧且穩定增收不返貧。”楊曙光從一開始就著眼于從根上解決問題,可一沒錢,二沒技術,怎麼融入産業鏈?

楊曙光一邊研究國家扶貧政策,一邊把目光投向了縣內的一家農業龍頭企業牧原集團。企業信用好、效益好、産業鏈完整、三農領域、有社會責任……由牧原來做扶貧産業鏈的企業方再合適不過。

思路決定出路,創新破題致富。既然要打造産業鏈,那麼如何讓貧困戶、龍頭企業、地方政府連接起來?通過梳理扶貧政策,楊曙光發現了連接起這幾方的那根鏈條——國家扶貧貸款。有了金融“源頭活水”的注入,貧困戶就不再“一窮二白”,擺脫貧困就不是夢。

2016年夏末,在與牧原集團論證後,他正式提出了“內鄉5+”扶貧模式,即“地方政府+龍頭企業+金融機構+合作社+貧困戶”的扶貧模式。

可一切才剛剛開始。要讓這一創新的模式落地,楊曙光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將貧困戶組成合作社,讓貧困戶敢於貸,讓金融機構願意貸。久困于窮,貧困戶最怕的就是“借錢”;給沒有抵押、信用記錄的貧困戶貸款,金融機構也存在疑慮。

一子活,全盤活。楊曙光通過探索賦能合作社下活了脫貧攻堅這盤棋——組織全縣貧困戶建立“內鄉縣聚愛農牧專業合作社”,金融機構將扶貧貸款發放給合作社,用於整合流轉土地和建立標準豬舍,再將豬舍租賃給龍頭企業,租金用於分紅和投資再經營,貧困戶還可在豬舍打工……金融活水終於流動起來了。

“內鄉5+”養豬扶貧模式于2016年9月率先在內鄉縣落地,覆蓋全縣所有貧困戶,目前已累計為貧困戶增收1.22億元。

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後,這一扶貧模式被迅速複製,如今已在河南、安徽、內蒙古、黑龍江等13省(區)49個貧困縣落地,直接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13萬戶、36萬貧困人口。

2018年內鄉縣脫貧摘帽。楊曙光本人也因“內鄉5+”資産收益扶貧模式獲得2019年脫貧攻堅獎創新獎。

“每個地方都不乏好的資源,只要敢於擔當,認真調研、整合、利用,就能找到自己的創新路。”楊曙光説,下一步要讓農業合作社成為農民配置資源的平臺,為農村發展引來更多“源頭活水”,從擺脫貧困邁向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新階段。

內鄉縣創新扶貧模式的小故事,折射中國脫貧攻堅磅薄偉力。

今年1月,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內鄉縣啟動實施了為期三年的全國首個縣域聯合國減貧和可持續發展示範區項目建設,中國鄉村的創新扶貧模式走出國門,惠及全球更多貧困人口。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