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助力“海上絲路”交融 大灣區發出更強音

2019-10-23 07:40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廣州10月22日電 題:助力“海上絲路”交融 大灣區發出更強音

新華社記者丁樂、陸浩

從媒體融合助力灣區聲音,到多領域的多樣交流合作,再到立足“一帶一路”倡議提升傳播水平……在22日開幕的第三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廣東)國際傳播論壇上,海內外媒體代表與專家學者熱議國際傳播新貌熱點及未來發展。

與會人士認為,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海內外媒體加速融合創新,傳播內容、領域與形式愈加多元,未來“海絲”傳播將更上層樓。

媒體加速融合 灣區聲音更強

粵港澳大灣區是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之一,隨著建設穩步推進,更多世界目光聚焦於此,通過新佈局、新技術,國內外媒體加速融合,助力大灣區發出更強音。

9月1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粵港澳大灣區之聲及其新媒體平臺開播上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編務會成員胡邦勝介紹,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會在廣州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總部、廣東總站,在深圳設立大灣區新聞采編中心,並與當地探索建立影視製作合作機制,在5G新媒體技術、4K超高清頻道落地、4K/8K節目技術研發與超高清産業轉化等方面深入合作。

“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正在成為我們共同的文化遺産和精神紐帶,成為沿線主流媒體雙方深化合作的重要遵循。”胡邦勝説。

海外媒體也開始投注更多精力到大灣區建設上。1981年創刊的《國際日報》主要面向美國、印尼客戶,該報業集團董事長熊德龍説,近5年來,集團收購6家印刷廠,印有33家主流報紙,並與《洛杉磯時報》合作同步發行每週八個版面的中國專版,當前還與深圳企業合作短信直播,為海外了解中國及“一帶一路”更多最新動態提供了更多渠道。

展示多面灣區 “海絲”內容愈豐

近年來,大灣區對外文化交流愈加頻繁,媒體峰會、文化藝術節、企業展覽等活動,在促進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上發揮重要作用,有溫度、有深度的大灣區形象逐漸深入人心。

新加坡《聯合早報》副總編輯兼聯合早報網中國主編韓咏紅介紹,今年6月,他們與廣東媒體人在2019年新加坡書展上共同舉辦新聞交流周,推介雙方的數字經貿、美食、文化等等。最近報刊還推出了“思考中國”英文欄目,大灣區內普通人的故事是重要內容之一。

作為論壇的配套活動,2019“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主流媒體灣區行中,來自印度、菲律賓、柬埔寨等14個沿線國家的主流媒體記者,近一週時間探訪深圳、江門、珠海等地。

馬爾代夫國家電視臺記者薩拉·法蒂瑪第一次來到廣東,便對這裡的創新創業、傳統文化印象深刻。法蒂瑪認為,創業園發展和創新技術産品幫助廣東高質量發展,其經驗值得馬爾代夫借鑒,回國後將向更多人展示廣東改革開放的創新活力。

立足“一帶一路” 傳播內涵提升

粵港澳大灣區致力於成為“一帶一路”建設重要支撐區,更多媒體及專家希望立足“一帶一路”倡議,共同提升國際傳播水平,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貢獻。

粵港澳三地傳媒業看好傳媒産業互補發展潛力。澳門鳳凰天空出版社社長歐陽澤光希望,三地傳媒資源共享,在傳媒經營、業務培訓、人才培養等各方面加強交流,進一步打造全媒體合作平臺。尤其聚焦於人,培育出更多具有人文精神的國際化新聞傳播人才。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媒體看好大灣區和沿線潛藏的新聞富礦。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國際合作局局長瓦西裏·普什剋夫説,衛星通訊社在2017年就與廣東當地媒體簽訂了合作協議,雙邊共享信息資源,這幫助不同國家的人民更加了解彼此,大灣區的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放眼未來,韓咏紅建議,中國政府、媒體更多主動“走出去”,借力與境外當地主流商界與媒體的合作,更多推介宏偉倡議與企業機遇、個人前途的關聯,同時打造更多具有粵港澳大灣區特色的品牌,提高在東南亞地區的認知度。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