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碧水青山間傳來生態迴響——青海推進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顯現成效

2019-10-25 14:32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西寧10月25日電 題:碧水青山間傳來生態迴響——青海推進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顯現成效

新華社記者李亞光、王艷

10月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草色漸黃,遠山上已有皚皚積雪。昂賽鄉年都村牧民阿桑送走今年最後一波生態體驗訪客,在落日余暉中將牛犢趕回牛圈。

每天傍晚是當地野生動物最活躍的時刻之一。拿出望遠鏡,阿桑剛一搜尋就有所發現:兩隻白唇鹿正在對面的山巔上吃草,一隻草原狼在不遠處逡巡,最終因體型較小、勢單力薄而悻悻離開。

阿桑所在的昂賽鄉位於瀾滄江源頭,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生態體驗特許經營試點。2017年以來,當地政府和北京生態專家在年都村開展多輪集中培訓,教授野生動物知識、野外注意事項等,最終決定由牧民接待來自國內外的小規模預約生態訪客。

通過提供食宿和嚮導服務,年都村村民去年戶均掙得8000元。再加上政府發放的2.16萬元生態管護收入和放牧所得,牧民們的日子過得舒心而寬裕。

過去兩年來,一些年都村村民主動跟隨生態專家掌握了不少知識。巡山期間,被聘為生態管護員的牧民,逐步學會查看周邊動物腳印和糞便,在筆記本上標記野生動物出現的點位和活動路線。

有的牧民還借來無人紅外相機,通過一次次請教,一次次試驗,最終掌握使用方法,成為科研機構信賴依靠的生態監測員。

阿桑布設的無人紅外相機,近年來相繼拍攝到雪豹、金錢豹、棕熊、白唇鹿、岩羊、草原狼等10余種野生動物。每個月末,他都將相機內存卡交至專家處複製分析照片,同時提供了很多有助於科研推進的發現和見解。

記者近年來走訪了解到,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內,像阿桑一樣的牧民越來越多。通過政府實施的創造性舉措,民生發展和生態保護在當地已不再是一對矛盾體。

“這一‘雙贏’局面的産生,與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有序推進緊密相關。”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管委會規劃財務部主任牟永紅告訴記者。

2015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此後,青海通過一系列大膽改革,著力解決當地局部生態退化趨勢尚未根本扭轉、保護管理體制不順等問題。

2016年,青海整合了三江源地區4縣的國土、林業、環保、水利等機構力量,政府部門整體精簡25%,打破原有大小自然保護區條塊分割,對12.31萬平方公里公園園區實行垂直統一管理。

與此同時,園區整體劃分為長江、黃河、瀾滄江3個分園區,分別組建保護力量,依照各分園區生態系統特點實施針對性保護;各分園區又被進一步細化為大小不等的網格,“一格一策”實施精準生態治理。

生態科研方面,通過與中科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等機構簽訂合作協議,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成功吸引一大批優秀專家,加快了天空地一體化等高科技生態監測系統的建設進程。

短短4年來,江源大地的碧水青山間,已傳來陣陣生態迴響。

近年來,記者在黃河源見到及膝高的草原,在瀾滄江源遇到鑽不進人的密林,在長江源看到一眼望不到邊的大面積濕地。

得益於生態整體恢復,群眾的獲得感與日俱增。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下大武鄉尼青村牧民普才説,過去冬季連年乾旱、狂風大作,如今雨雪較多,氣候都變好了,成群的岩羊經常在草場上與家養牦牛並肩取食。

在見證和參與三江源生態恢復的進程中,不少牧民都領悟到不能寅吃卯糧、急功近利的道理。果洛州瑪多縣扎陵湖鄉尕澤村牧民鄒瑪查讓説,以前大規模放牧對草場造成了一定影響,今後牧民要嚴格按照核定載畜量放牧,不讓子孫後代再受生態退化之苦。

在雜多縣經商的牧民俄江告訴記者,隨著三江源生態恢復、知曉度日益提升,夏季來拍照、遊憩的外地人越來越多,很多當地人都通過開辦賓館、小賣部、旅拍公司等,獲得可觀收益。

“現在草場越來越好,牛羊膘肥體壯,只要扎紮實實、勤勤懇懇地保護好生態,好日子一定還在後頭。”玉樹州稱多縣珍秦鎮曲慶生態畜牧合作社放牧員土扎説。

越來越多人明白,三江源地區所在的青海省,最大的價值、責任和潛力都在生態。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生態保護處處長久謝説,4年的試點改革探索,不僅加快了三江源生態恢復的步伐,同時也喚起了牧民的家園意識,凝聚了群眾的山水情懷。

2020年,三江源地區將全面建成我國首個國家公園。久謝表示,屆時,當地有望成為一處引領全國自然保護地的生態先行區,成為美麗中國向世界展示生態文明的一張“名片”。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